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造价动态控制模型研究
孙静
山东建筑大学 身份证号码 370112199612142022
一、引言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向绿色化、工业化转型,装配式建筑因具有施工效率高、资源消耗低、环境影响小等优势,成为政策大力推广的建筑形式。然而,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跨度大,各阶段存在明显的 “信息孤岛” 现象:设计阶段未充分考虑生产与施工的经济性,易导致后期造价超支;生产阶段构件标准化程度低、运输方案不合理,增加额外成本;施工阶段与运维阶段缺乏有效衔接,运维成本难以提前管控。传统造价控制多集中于施工阶段,采用静态核算方式,忽视各阶段造价的动态关联性与不确定性因素(如材料价格波动、政策调整)的影响,导致造价失控风险较高。因此,构建科学的全生命周期造价动态控制模型,从理论层面打通各阶段造价管理的逻辑链条,对提升装配式建筑造价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价值。
二、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造价动态控制的核心内涵与影响因素
(一)核心内涵
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造价动态控制,是指以全生命周期为时间维度,以 “全过程、动态化、系统性” 为原则,通过实时追踪各阶段造价数据,识别造价偏差并及时调整管控策略,实现全流程造价处于预期目标范围内的管理活动。其核心特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 “全过程覆盖”,打破传统造价控制的阶段割裂,将管控延伸至设计、生产、施工、运维、拆除全阶段,尤其注重前期设计阶段的造价源头控制;二是 “动态化追踪”,针对各阶段影响造价的动态因素(如构件生产工艺优化、施工工期调整、运维需求变化),实时更新造价数据,避免静态核算的滞后性。
(二)全生命周期各阶段造价影响因素
设计阶段作为造价控制关键源头,构件设计合理性、集成设计水平及 BIM 技术应用深度会影响成本与后期变更;生产阶段中,生产工艺自动化程度、原材料管理及运输方案,关乎生产效率与构件总成本;施工阶段因施工组织方案、现场管理及变更签证,易出现造价动态变化[1];运维阶段受构件耐久性与运维技术方案影响,拆除阶段则与拆除工艺、垃圾回收率相关,均会影响对应阶段成本。
三、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造价动态控制模型构建
(一)造价目标设定模块
该模块是动态控制的基础,旨在明确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造价基准值,为后续动态监测提供依据。核心任务包括:一是建立全生命周期造价分解体系,结合装配式建筑特点,将总造价目标按 “设计 -生产 - 施工 - 运维 - 拆除” 阶段分解,再进一步细化至各阶段的子项(如设计阶段的方案设计造价、初步设计造价,生产阶段的构件生产成本、运输成本);二是确定造价目标的动态调整机制,考虑材料价格波动、政策法规变化等不确定性因素,设定各阶段造价目标的浮动区间(如生产阶段构件成本允许 ±5% 的浮动),避免因静态目标导致的管控僵化;三是目标验证与确认,组织设计、生产、施工、运维等多方参与目标评审,确保目标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形成最终的《全生命周期造价目标计划书》。
(二)动态监测模块
该模块是模型的 “数据中枢”,通过实时采集各阶段造价数据,实现对造价动态变化的追踪。具体运行逻辑包括:一是构建多源数据采集体系,针对不同阶段确定数据采集主体与采集内容 —— 设计阶段由设计单位提供设计概算、工程量清单等数据;生产阶段由构件厂家提供原材料采购凭证、生产工时记录、运输费用明细等数据;施工阶段由施工企业提供进度款支付凭证、变更签证费用、现场管理费单据等数据;运维与拆除阶段由运维单位提供维修费用、能耗数据、拆除成本核算表等数据;二是建立数据共享平台,依托 BIM 技术或云平台,实现各参与方数据的实时上传与共享,打破 “信息孤岛”,确保数据的及时性与准确性[2];三是数据分类与整合,按 “阶段 - 子项 - 费用类型” 对采集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形成结构化的造价数据库,为后续偏差分析提供数据支持。
(三)偏差预警模块
该模块是动态控制的 “预警机制”,通过对比监测数据与目标数据,识别造价偏差并发出预警。核心功能包括:一是偏差识别,按阶段计算实际造价与目标造价的偏差值(如施工阶段某子项实际造价超出目标造价 8% ),并分析偏差类型(如量差、价差 —— 量差指工程量增减导致的偏差,价差指材料价格波动导致的偏差);二是偏差等级划分,根据偏差幅度设定预警等级,如 “轻微预警”(偏差 5% .10% )、“中度预警”(偏差 10%-15% )、“严重预警”(偏差 >15% ),不同等级对应不同的响应速度;三是预警信息推送,通过数据平台将预警信息(含偏差值、偏差类型、涉及子项)实时推送至相关责任方(如偏差涉及构件生产,则推送至构件厂家与造价管理部门),确保及时响应。
(四)优化调整模块
该模块是动态控制的 “执行终端”,针对预警偏差制定并实施优化调整策略,将造价拉回目标区间。运行逻辑包括:一是偏差原因分析,组织相关参与方开展原因调研,如施工阶段造价超支若因构件吊装效率低导致,则分析是机械选型不当还是人员技能不足;二是制定调整策略,结合偏差原因与阶段特点提出针对性措施 —— 设计阶段偏差可通过优化构件选型、提高标准化程度调整;生产阶段偏差可通过改进生产工艺、批量采购原材料降低成本;施工阶段偏差可通过优化施工组织方案、减少二次搬运解决;运维阶段偏差可通过升级智能化监测系统、延长构件维修周期管控[3];三是调整效果验证,策略实施后,通过动态监测模块追踪造价变化,验证调整效果,若偏差仍未消除,则重新开展原因分析与策略优化,形成 “监测 - 预警 - 调整 - 验证” 的闭环控制。
四、结论
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造价动态控制模型的构建,突破了传统静态造价控制的阶段局限与数据壁垒,通过 “目标设定 - 动态监测 - 偏差预警 - 优化调整” 的闭环逻辑,实现了全流程造价的系统性管控。该模型的理论价值在于:一是明确了各阶段造价影响因素的动态关联机制,为造价管控提供了理论依据;二是建立了多参与方协同的信息共享与决策机制,解决了 “信息孤岛” 问题;三是形成了弹性化的造价调整机制,适应了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的不确定性。未来,随着数字化技术(如 BIM、大数据)的深度应用,可进一步丰富模型的数据采集与分析能力,提升造价动态控制的精准度,为装配式建筑行业的造价管理提供更完善的理论支撑,推动行业向更高效、更经济、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旭虎.全生命周期视角下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研究[J].黑龙江科学,2025,16(05):152-154.
[2]徐俊华.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研究[J].房地产世界,2025,(02):131-133.
[3]刘凯,丁晓欣,丁奥,张继鹏,谢倩怡.基于全生命周期装配式建筑成本影响因素[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9,34(12):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