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建造技术驱动质保期与维修资金高效衔接机制
张佳涛
杭州临平超山风景名胜区旅游度假有限公司 浙江省杭州市 310000
引言
在建筑领域,质保期和维修资金的有效管理对于保障建筑质量和业主权益至关重要。传统的建筑模式在质保期界定和维修资金使用上存在诸多问题,如信息不对称、数据采集困难、决策缺乏依据等,导致维修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建筑质量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智能建造技术的兴起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智能建造技术融合了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BIM 等先进技术,能够实现建筑从设计、施工到运维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智能化管理,为质保期与维修资金的高效衔接提供了有力支撑。
1 智能建造技术概述
1.1 智能建造技术的内涵与特点
智能建造技术是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对传统建筑建造过程进行智能化升级和改造,实现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管理。其特点包括:
(1)数字化:通过数字化模型(如 BIM)对建筑进行三维建模,将建筑的几何信息、物理信息、功能信息等进行数字化表达,为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数据基础。
(2)信息化:借助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建筑项目各参与方之间的信息实时共享和协同工作,提高信息传递效率和准确性。
(3)自动化:采用自动化施工设备、机器人等,实现建筑施工过程的自动化操作,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
(4)智能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建筑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实现建筑运维的智能化管理,如智能故障诊断、智能维护决策等。
1.2 智能建造技术的关键技术
(1)物联网技术:通过在建筑设备、构件等上安装传感器,实现对建筑物理参数(如温度、湿度、压力等)、运行状态等信息的实时采集和传输,为建筑智能化管理提供数据支持[1]。
(2)大数据技术:对建筑全生命周期产生的海量数据进行收集、存储、分析和挖掘,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为建筑决策提供依据,如预测建筑设备故障、评估建筑质量等。
(3)人工智能技术:包括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能够对建筑数据进行智能分析和处理,实现建筑运维的智能化控制和管理,如智能节能控制、智能安全监控等。
(4)BIM 技术:建筑信息模型(BIM)是智能建造的核心技术之一,它以三维模型为载体,集成了建筑的各种信息,实现了建筑设计、施工、运维等阶段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提高了建筑项目的管理效率和质量。
2.现存问题与制度瓶颈
2.1 责任界定模糊
保修期与维修资金接续之间缺乏有效衔接,财政评审滞后、监测手段有限,导致质量责任认定困难。常见如墙体裂缝问题,成因复杂,施工、沉降或人为均可能引发,缺少结构健康记录时,易引发责任争议与推诿,影响维修启动与效率。 2.2 应急响应效率低下
“双三分之二”决策机制在突发事件中难以快速响应,表决流程冗长,实际审批周期常超 30 天。各地应急维修细则不统一,纸质流程繁琐,缺乏标准化应急施工方案和抢修手册,物业难以组织及时处置,影响公共安全。
2.3 数据共享机制缺失
维修资金管理存在数据割裂现象。财政、住建、物业三方系统不互通,结构监测、能耗、环境数据未纳入资金使用决策[2]。智慧物业平台接口标准不统一,难形成“风险评估—资金调用—实施反馈”闭环,维修决策缺
乏科学性与前瞻性,难以实现预防性维护转型。
3 衔接机制的构建路径
3.1 动态责任界定与履约保障
引入智能合约技术,并将保修责任条款深度嵌入 BIM 平台。在 BIM 平台中,详细记录建筑工程的各个阶段信息,包括设计参数、施工工艺、材料使用等。同时,将保修责任条款以智能合约的形式进行编码,当红外热成像技术检测到外墙渗漏,或传感器监测到结构裂缝等质量问题时,系统会自动将检测数据与 BIM 平台中的相关信息进行比对分析。智能合约基于预设的条件和算法运行,具有不可篡改和自动执行的特点。若施工单位未在规定时间内履行修复义务,智能合约将自动扣留质保金,并启动维修资金申请流程。此外,建立健全信用联动机制,将拒不履行保修义务的企业纳入住建信用黑名单,限制其市场准入资格,以此强化企业的履约责任意识。
3.2 流程智慧化与应急兜底
推行分级响应程序。对于一般维修项目,采用“异议表决”模式,即反对票不足 1/3 时视为通过,有效降低协商成本,提高维修决策效率;对于应急维修项目,将外墙脱落、消防设施故障等 7 类紧急情况纳入绿色通道,审批时限大幅压缩至 3 天。在应急维修实践中,积极应用快速抢修技术,如针对外墙脱落问题,运用装配式临时防护板进行快速安装。当接到外墙脱落的报警信息后,维修人员携带装配式临时防护板迅速到达现场。这些防护板具有标准化、模块化的特点,可以在短时间内进行组装和安装,及时保障人员安全。构建资金池联动机制。整合中央及省级维修资金、地方财政补贴,设立应急解危专项池,为保修期外的紧急维修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推广电梯保险模式,通过统筹账户购买设施设备维修保险,实现风险共担。
3.3 技术赋能与数据融合
搭建全周期监测平台,集成“智慧工地”系统与 AI 算法,实时采集建筑扬尘、结构变形、设备运行等多源数据,同时融合建筑材料耐久性数据、施工工艺参数等工程技术数据,精准预测质量风险节点,提前规划维修资金的合理使用。建设省级建筑质量与资金监管平台,依托区块链技术实现质量保证金缴存、维修资金使用等环节的透明化存证与跨部门数据共享,打破工程技术数据与资金管理数据之间的壁垒,实现数据的协同应用,显著提升决策的精准度[3]。
结语
建筑全生命周期治理正面临“数字化重塑”与“制度型变革”的双重挑战。一方面,应持续推进以 BIM、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智能建造技术在施工过程、结构监测、设施运维等环节的深度集成,实现从“事后维修”向“预测维护”的转变,提升工程治理的前瞻性与科学性;另一方面,还需健全涵盖责任追溯、资金保障、多方协同的法律制度体系,推动维修资金与数字建筑平台的无缝融合,强化跨部门数据共享和监管联动。
参考文献
[1]张国强,李华.智能建造技术在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施工技术,2022,51(12):112-116.
[2]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统一标准[S].GB/T51212-2016,2016-12-01.
[3]夏心红,谷炳龙.基于数字孪生的智慧建筑运维体系构建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23,56(5):3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