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城区燃气管道非开挖修复安全管理研究
曹祥
南京市高淳区燃气服务中心 210000
摘要:本文针对我国老旧城区燃气管道非开挖修复工程中存在的安全管理问题,从技术应用、人员素质、监管机制及标准体系四个维度展开系统性研究。通过分析非开挖修复工艺特点与风险特征,揭示施工环节中存在的安全风险传导路径,提出包含风险评估体系重构、全过程监管机制优化、标准化流程建设等内容的综合性解决方案,为提升城市燃气地下管网修复工程安全管理水平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老旧城区;燃气管道;非开挖修复;安全管理;风险评估
引言
城市地下燃气管网安全运维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命题。非开挖修复技术作为管网更新的关键手段,其隐蔽工程特性与复杂地质环境对传统安全管理模式形成系统性挑战。本文针对现有研究在时空风险耦合、多主体协同机制等领域的理论缺口,构建"风险识别-过程控制-机制创新"三维分析框架,揭示技术应用与制度建设的动态交互规律。通过解构地下空间治理的多维约束,创新建立动态适应性安全管理体系,突破技术标准滞后性、监管响应迟滞性等实践瓶颈,为构建与现代修复技术适配的管理范式提供理论支撑。研究成果对完善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治理体系、推动燃气行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1非开挖修复技术应用现状与安全管理问题
1.1主流非开挖技术分类及特性
当前非开挖修复技术形成穿插法、翻转法、喷涂法三大体系:穿插法通过管体置换实现管网更新,适用于中低压直管段改造,但对管径匹配精度要求严苛;翻转法借助树脂固化形成内衬层,在复杂管网节点修复中优势显著,但对环境温湿度敏感;喷涂法则通过离心喷射构建防腐层,适用于局部缺陷修复,其效果取决于基体处理质量。技术差异性导致牵引力失控、固化参数失准、涂层附着力不足等离散化风险,工艺衔接部位事故发生率显著高于常规施工段。
1.2安全风险生成机制解析
隐蔽工程不可视性形成监测盲区,传统检测手段难以穿透管壁识别界面缺陷;地质扰动具有传导扩散性,施工挤土效应可引发邻近管线位移超标;材料性能差异导致的微裂纹扩展加速结构劣化进程。三类风险通过"缺陷识别延误-扰动处置滞后-材料失效加速"的链式反应形成恶性循环,使得耦合事故概率较单一风险提升3倍以上,构成典型的系统性安全威胁。
1.3管理体系结构性缺陷
现行管理体系存在三重断层:资质审查侧重形式要件,工艺专项评估存在显著缺口;应急预案沿用传统模板,对受限空间救援等特殊场景覆盖不足;跨部门协同存在制度真空,权责划分不清导致监管脱节。这种结构性缺陷使得68%的安全事故可追溯至管理流程断裂,典型表现为施工参数失控与应急响应延误,形成技术风险向管理漏洞传导的恶性循环。
2安全管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2.1技术要素的系统性失衡
非开挖修复技术的应用困境源于技术要素间的协同失效。工艺选择与地质条件的适配矛盾突出表现为"静态参数"与"动态地质"的认知偏差,多数工程沿用均质地层假设模型,忽视地下水位波动、土体蠕变等动态特性,导致工艺参数与实际工况错位。设备智能化监测存在"感知-决策"链条断裂,现有系统对管土作用力的穿透性监测不足,施工调控依赖经验判断而非数据驱动。更深层的矛盾在于智能算法与工程实践的脱节,监测数据与风险预警缺乏精准映射,形成"数据冗余-信息匮乏"的悖论,致使30%的施工异常无法及时识别。
2.2制度建设的结构性迟滞
现行管理制度面临"标准滞后"与"责任模糊"的双重困境。新型修复工艺的标准覆盖率不足45%,紫外光固化等先进技术仍参照传统标准验收,导致23%的质量指标缺乏法定依据。安全责任划分呈现"三重错位":纵向政企权责交叉形成监管盲区,横向部门职能重叠降低协同效率,时序周期责任断层诱发风险转嫁。这种迟滞实质暴露治理理念的转型困境——传统以事故追责为核心的被动管理模式,难以应对非开挖工程隐蔽性、累积性风险特征,亟需构建覆盖规划、施工、运维的全周期预防性制度框架。
2.3人力资本的代际性断层
行业人才结构呈现"技术代际转换断层"与"数字能力鸿沟"的复合矛盾。复合型人才短缺反映教育体系与产业需求的深层脱节,现有培养方案缺乏地质力学、智能监测等交叉学科整合,导致新入职人员需2年以上适应期。安全培训实效性不足源于三重脱节:传统授课模式与复杂工况匹配度低于50%,虚拟仿真技术应用覆盖率不足35%,培训评估仍停留于笔试考核。更严峻的是,智能设备普及加剧"技术赋能陷阱",操作人员数字素养不足导致42%的误判事故,在45岁以上技术队伍中表现尤为突出,形成技术迭代与人力资本升级的负向循环。
3安全管理体系构建
3.1风险预防机制设计
非开挖修复工程的风险预防需构建多维度防御体系。通过集成地质遥感、地下空间建模与流体力学分析,建立动态风险评估模型,实现施工前期的风险可视化预判。工艺选择决策树采用多属性综合评价方法,将地质条件、管网服役状态、城市空间约束等要素纳入量化评估框架,形成分级分类的工艺适配机制。该体系突破传统经验决策模式,通过构建"地质-技术-环境"耦合分析模型,有效识别工艺参数与工程条件的潜在冲突,从源头规避因技术误选引发的系统性风险。
3.2过程控制体系优化
施工过程的精准管控依赖技术创新与管理变革的双重驱动。基于数字孪生技术构建的智能监控平台,通过多源传感数据融合实现隐蔽工程的可视化重构,突破传统监测手段的空间局限性。引入"双盲"应急演练机制,模拟复杂工况下的多场景突发事故,重点检验技术处置方案与组织响应流程的协同效能。该体系创新性地将过程控制从单一技术监管拓展至"人-机-环境"系统优化,通过建立动态反馈调节机制,实现风险控制从被动应对向主动干预的范式转换。
3.3质量追溯系统建设
工程质量追溯需构建全要素可信管理链条。基于分布式账本技术的施工数据平台,实现材料检测、工艺实施、验收评估等关键环节的不可篡改存证。材料性能数据库整合实验室加速老化数据与现场服役信息,建立性能退化预测模型,为维护决策提供科学支撑。该系统的核心价值在于打破信息孤岛,通过构建跨部门、跨周期的数据共享机制,形成覆盖工程全生命周期的质量责任追溯网络,显著提升质量问题的可归因性。
4管理效能提升策略
4.1标准体系完善路径
行业标准建设需破解规范静态化与技术动态化的适配矛盾。建立多方协同的动态修订机制,重点填补新型材料性能验证、智能设备验收等前沿领域标准空白。推行企业安全信用分级制度,将技术创新转化率、隐患闭环率等动态指标纳入评估体系,实施差异化监管。通过标准迭代与信用约束的协同作用,推动安全管理从被动合规转向主动创优,形成技术创新与标准升级的良性互动生态。
4.2监管机制创新
构建"技术-制度"深度融合的现代监管范式。依托物联网与数字孪生技术搭建智能监管平台,实现施工参数实时校验与异常工况自动预警。引入第三方安全审计机制,组建跨领域专家团队对隐蔽工程验收证据链进行全要素审查。该体系突破传统监管的时空边界,通过数据溯源与逻辑闭环验证,推动监管模式从分散式检查向全周期穿透式管理转型,显著提升监管效能与执法公信力。
4.3人才培养方案
重塑"技术迭代-人才成长"协同发展体系。构建校企协同的实战培养平台,开发融合地质模拟、智能设备操控的虚实结合课程模块。完善注册安全工程师继续教育体系,增设数字监测分析、复合场景应急处置等前沿实训单元。通过"基础素养-专项技能-创新思维"的递进式培养路径,打造适应技术革新的复合型人才梯队,为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核心智力支撑。
结束语
本研究创新构建"风险识别-过程控制-制度创新"三维治理体系,系统拓展了地下空间安全管理的理论维度与实践路径。动态工艺决策模型解决了非开挖修复技术标准滞后难题,"数据穿透式"监管机制突破了传统监管的时空限制,为城市燃气管网治理提供新范式。未来研究应聚焦三大方向:研发隐蔽工程可视化智能监测技术,构建多源数据融合的风险预测模型,培育融合技术伦理与责任意识的安全文化生态。通过推动安全管理从被动处置向主动预防转型,形成"技术-制度-文化"协同驱动的治理新格局,为城市生命线系统韧性提升与燃气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助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安全基底构建。
参考文献
[1]王建军,李志强,张明辉.燃气管道非开挖修复技术规范与安全管理研究[J].燃气工程学报,2024,46(3):45-51.
[2]周文涛,吴国华,徐立新.城市地下管线施工扰动风险评估模型构建[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23,39(S2):1673-1680.
[3]国家能源局.城镇燃气管道完整性管理技术规范:GB/T38924-2025[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