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化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张成 谭娟 向阳
湖南省辰溪县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湖南 辰溪 418000; 湖南省怀化市粮油和经济作物工作站 湖南 怀化418000; 湖南省怀化市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湖南 怀化 418000
中图分类号:S5-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随着人口增多和消费品质提升,大豆和玉米作为重要农产品,市场需求呈增长态势,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也愈发凸显。在有限土地资源下,达成粮食产量稳步增长与生态资源高效利用协同共进,成为农业领域关键课题。大豆玉米复合带状种植技术,便是解决难题的关键。以 “扩间增光、缩株保密”为核心,通过科学规划作物布局,搭配专用机具,让大豆、玉米在同一块地优势互补,既保证玉米产量不减,又增收一季大豆,显著提升土地产出率与资源利用率,还解决了传统间套作机械化作业难题,为农业现代化扫除障碍。
近年来,省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地方政府关于统筹发展玉米大豆兼容性和粮油协调发展的决策部署,大力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充分挖掘土地潜力,提升土地利用率,进而实现了粮食产量的稳步增长,有效带动了农民持续增收。市作为省的重要农业区,有着优越的自然条件与雄厚的农业资源,在农业领域展现出独特的发展潜力,然而,传统单一种植模式渐显乏力,难以契合新趋势。为解决这一难题,市大力推行大豆玉米复合带状种植技术,通过“3 行大豆与2 行玉米”和“4 行大豆与2 行玉米”两种植模式,成功实现了 “一地双收” 的成效,既稳固了粮食产量,又增加了大豆收成,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与产量的最大化提升 。
1 品种选择
1.1 大豆品种选配 选择高产、耐阴抗倒、有限或亚有限结荚型习性的品种,充分考虑底荚离地高度>12cm的宜机收获品种[1]。带状间作时,选择抗倒能力强的中早熟品种,如春大豆选择湘春豆28 号、湘春2704 等;夏大豆选择湘夏豆1 号、中豆41 等。1.2 玉米品种选配 选择株型紧凑型、半紧凑型、抗倒抗病、耐高温品种,株高250\~280cm、穗位高95\~115cm。春玉米可选择康农玉508、沣玉4 号等品种;夏玉米选择青青700、康农玉007等品种。
2 行比模式
2.1 3:2 式 以3 行大豆与2 行玉米形成1 个生产单元,生产单元的一侧种3 行大豆,另一侧种2 行玉米。根据播种机确定生产单元宽度 2.2\~2.4m,大豆与玉米间距 60\~70cm。大豆行距 30\~40cm,机械播种株距 8\~10cm,单粒播;人工播种穴距 16\~20cm,每穴播种 2\~3 粒。玉米行距 40cm,机械播种株距 13\~15cm,单粒播;人工播种穴距26\~30cm,每穴下种 2\~3 粒[1]。
2.2 4:2 式 根据播种机确定生产单元宽度 2.5\~2.6m。大豆与玉米间距 60\~70cm,大豆间距 30cm,机械播种株距 10\~12cm,单粒播;人工播种穴距 20\~24cm,每穴播种 2\~3 粒。玉米间距 40cm,机械播种株距 13\~15cm,单粒播;人工播种穴距 26\~30cm,每穴下种 2\~3 粒[1]。
3 播种时间及方式
3.1 播种时间
带状间作模式:玉米大豆播种时间在 3 月中旬至4 月上旬。
注意事项:在前茬收获后或冬闲翻耕土地并开好排水沟,利于春季排涝,及时播种。
3.2 播种方式
3.2.1 机械播种。采用玉米、大豆多功能一体化精量播种机播种,春季玉米、大豆播种深度3\~4cm,夏季玉米、大豆播种深度4\~6cm。注意事项:一是确保两行玉米间距40cm,大豆与玉米间距60\~70cm;二是注意调节玉米大豆播种深度[2]。
3.2.2 人工播种。可采用手推式施肥播种一体机、点播器或人工挖穴播种,使用旋耕机开厢,厢面 2.3(3:2 模式)\~2.8(4:2 模式)m,沟宽 0.4m⨀ 。手推施肥播种一体机:播种玉米,播种鸭嘴距离为14\~16cm,单粒下种,复合肥单独开施肥沟施肥,每亩 50\~65kg;播种大豆,播种鸭嘴的距离为 14\~16cm,每穴下种 3 粒,另外一鸭嘴下复合肥量为每亩10\~15kg。点播器或人工挖穴播种:播种玉米,穴距 26\~30cm,每穴下 2\~3 粒;播种大豆,穴距 20\~30cm,每穴下 3\~5 粒。
4 适宜密度
根据品种净作密度,确保玉米有效株数3500\~4500 株/亩,播种粒数4000\~5000 粒/亩。间作大豆适宜密度按品种净作密度的 70%确定,春大豆有效株数 8000\~10000 株/亩,播种粒数 10000\~12000 粒/亩。注意事项:一是要保证玉米密度同净作玉米一致,如春播使用机械播种,还要比净作密度增加播种 500-800 粒;二是 3:2 模式和 4:2 模式间作春大豆密度为净作大豆密度的 70% 以上。
5 合理施肥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施肥坚持“单株施肥量与净作相同、玉米施高氮复合肥、大豆施低氮复合肥、玉米大豆分控施肥、基肥与追肥相结合”的原则,保证玉米单行施肥量为净作单行施肥量的2 倍。玉米种植的氮肥定额用量根据目标产量有不同标准。当目标产量在亩 400-550kg时,用量为 12.5-16kg,推荐施氮量为 14.5kg;而当目标产量超过亩550kg时,用量为16.- 22.kg,推荐施氮量为20kg。大豆亩施低氮(纯氮含量≤12%)高磷复合肥10-15kg,纯氮亩用量不高于3kg。大豆底肥施用低氮专用配方肥或控释肥,肥力条件好的地块底肥不施用氮肥。
6 除草方法
6.1 苗前封闭除草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做到早防早治,采用“封闭为主,封定结合”的方法进行除草[3]。一般亩 96%精异丙甲草胺乳油 100-150ml(或砜砒草唑或 33% 二甲戊灵乳油 100-150ml )+噻吩磺隆20-40ml(或唑嘧磺草胺或草胺磷20-40ml)对水 30\~40kg 进行土壤封闭除草,2-3 天内完成。
6.2 苗后定向除草
芽前除草效果不理想时,在大豆处于2-3 片复叶期,玉米长至3-5 片叶子,杂草处于2-5 叶期时,玉米亩用75%噻吩磺隆粉剂 0.7-1g对水 30\~40kg;大豆亩用 25%氟磺胺草醚水 80-100g对水 30\~40kg,或者亩用 25%氟磺胺草醚18g与15%精喹禾灵20ml 对水30\~40kg搭配使用开展苗后除草工作。
除草过程中,做好两种作物间的隔离,防止药害出现。如采用高地隙拖拉机搭配双系统分步分带式喷杆喷雾机作业,施药时要做好防护隔离,人工喷施应选择直径≥10cm或长度≥15cm的定向防护罩,喷施时防护罩离地面的高度≤5cm。后期对于难以防控的杂草可人工拔除。
7 化学控旺
7.1 大豆控旺防倒
采用3:2、4:2 模式或间作春大豆密度≥10000 株/亩,土地肥沃大豆旺长的地块,初花期一般亩用5%的烯效唑可湿性粉剂20-50g对水30-40kg进行叶面喷施。严重地块,可提前至2-3 个复叶时多喷一次[4]。
7.2 玉米控高控旺
株高≥280cm,叶片宽大,土地肥沃生长过旺的地块,在 7-10 片展开叶时亩用30%胺鲜·乙烯利水剂20-25ml对水30-40kg使用喷雾机进行叶面喷施。
8 病虫防治
8.1 大豆
8.1.1 拌种
选用噻虫嗪、丁硫克百威、精甲·咯菌腈、丁硫·福美双、噻虫嗪·噻呋酰胺等种衣剂防虫;采用总有效成分含量62.5g/L(精甲霜灵37.5g/L,咯菌清25g/L)治大豆根腐病等病害,药种比为1:250,进行种子包衣处理,风干后就可播种,未播种完的1-2 周内播完,拌种可预防大豆苗期30 天左右病虫害。
8.1.2 虫害
针对不同的虫害选用相应的药剂。点蜂缘蝽可选用吡虫啉、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和溴氰菊酯2~3 种与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氟虫腈交替使用,初花期喷施,其后间隔7~10 天喷一次,连喷2~3 次;斜纹夜蛾可选用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氯虫苯甲酰胺进行喷雾,也可选择甲维·虫酰肼喷雾防治。
8.1.3 病害
大豆根腐病和花叶病毒病无特效药防治,主要通过拌种,以及分枝期喷施吡虫啉防治蚜虫和飞虱等。大豆病毒一般由芽虫、烟粉虱传播,综合防治措施有:1 清除病株。2 预防大豆苗期蚜虫,可用吡虫啉等大豆种衣剂拌种,药、种比例1:200。3 片蚜虫危害,且有 5%. -10%的植株叶片卷曲,或者有蚜株率达到50%时,可选用 2.2% 高氯· 1.8% 吡虫啉乳油进行喷雾,也可采用吡蚜酮喷雾。
8.2 玉米
8.2.1 二次包衣
玉米苗期病虫害主要有丝黑穗病和茎腐病、根腐病(苗枯病)、灰飞虱(传播粗缩病)、蓟马、蚜虫等,可通过选用包衣种子或通过拌种处理对这些病虫害进行防治,包衣剂和拌种剂药物成分中杀虫剂推荐氯虫·噻虫嗪(氯虫苯甲酰胺和噻虫嗪复配剂),杀菌剂推荐精甲·咯·嘧菌(精甲霜灵、咯菌腈和嘧菌酯复配剂)。
8.2.2 虫害
针对不同的虫害选用相应的药剂。草地贪夜蛾选用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茚虫威、四氯虫酰胺、乙基多杀菌素、氯虫苯甲酰胺等杀虫剂,抓住低龄幼虫最佳防控时期实施统防统治和联防联控;玉米螟可用长效低毒的化学药剂如福戈、康宽等氯虫苯甲酰胺类杀虫剂进行喷雾防治;红蜘蛛可用虫卵双杀的阿维·乙螨唑、联苯肼酯·螺螨酯及阿维·哒螨灵等复配型药剂。
8.2.3 病害
叶斑类病害的防治推荐采用40%苯甲·吡唑或48%唑醚·戊唑醇喷雾防治;纹枯病的防治推荐采用生物农药井冈霉素A,也可选用菌核净、烯唑醇等杀菌剂来喷施,根据实际发病状况,间隔 7-10 天再次喷施;南方锈病的推荐采用粉锈宁、三唑酮、戊唑醇、25%丙环唑乳油等杀菌剂,根据发病程度喷施1-2 次,喷药间隔时间 7-10 天左右。
8.3 一喷多防、一喷多促,统一用药
8.3.1 一喷多防
苗期防治:播种后30 天左右,每亩喷施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噻虫嗪/毒死蜱/吡虫啉/氟虫腈等。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即大豆初花期),采用吡虫啉与甲维盐、噻虫嗪、毒死蜱等其中一种混合,进行喷雾作业。当大豆处于结荚期(玉米处于灌浆期),检查玉米大喇叭口期(大豆初花期)的防治成效,若效果欠佳,可再次用吡虫啉与甲维盐、噻虫嗪、毒死蜱等其中一种混合,连续喷雾1 至2 次。
8.3.2 一喷多促
在大豆结荚期(玉米灌浆期),一般亩用4.5%高效氯氰菊酯60ml+1.8%阿维菌素乳油60ml+43%戊唑醇悬浮剂 10-15ml(或 10% 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 60-80g ) + 磷酸二氢钾 100g ,对水 30~45kg混合均匀后,人工喷施于玉米雌穗顶部、大豆植株结荚部;可亩用磷酸二氢钾 150g⋅ 芸苔素10g+戊唑醇g+甲维盐·虫螨腈25g+吡虫啉20g(或啶虫脒20g)+苄胺·三十烷可溶液剂10ml等调节剂,利用无人机2-3kg/药液进行喷洒。
9 收获方式
①大豆先收。4:2 种植模式,选用幅宽130-180cm、整机宽度小于190cm的大豆收获机;3:2 种植模式,选用幅宽100-150cm、整机宽度小于170cm的大豆收获机。完成大豆收获后,再选用2 行玉米收获机或者常规玉米收获机进行玉米的收获作业。②玉米先收。针对3:2 或4:2 模式,应选用两轮胎(履带)外侧间距不超过140cm、整机宽度不超过160cm的玉米收获机。
参考文献:
[1] 王杰, 曹瑞, 江运柱, 等. 省大豆玉米复合种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J]. 农业开发与装备,2023,(11):199-201.
[2] 王五明,翟超男, 白正钦.山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机械化种植生产实践与思考[J]. 农机科技推j∗ ,2022,(11):28-32.
[3]刘磊,黄运友,冯正锐,等.省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及病虫草害综合防控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24,(13):208-212+216.
[4]周代贵,邱继合,刘兴娥,等.镇巴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示范与推广[J].农村科学实验,2022(21):105-107.
[5]于振民. 1998年绥化地区大豆蚜大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J]. 植保技术与推广,1999,19(6):17.
作者简介:张成(1979 年),女,本科,农艺师,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