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管理中项目建设单位管理要点探讨
张鹏
南京金基宁嘉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摘要:针对建筑工程管理中项目建设单位的管理要点进行探讨,对于提升建筑工程整体管理水平、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项目建设单位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关键职责和作用,结合当前建筑工程管理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项目建设单位的管理要点,包括加强前期策划与决策、完善组织管理体系、强化合同管理、严格质量控制、加强安全管理、注重进度管理、加强成本管理和推进信息化管理等方面。这些管理要点的实施,有助于项目建设单位更好地履行职责,提升建筑工程管理的整体效能。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项目建设单位;管理要点;前期策划;信息化管理
1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作为建筑工程的核心主体之一,项目建设单位在建筑工程管理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项目建设单位的管理水平和能力直接影响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进度和成本等方面。因此,探讨建筑工程管理中项目建设单位的管理要点,对于提升建筑工程整体管理水平、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建设单位在工程管理中的核心职责
2.1 建设单位的法定责任
依据《建筑法》等法规,建设单位须履行三大核心责任:① 程序合规责任:依法办理用地规划与施工许可等审批手续,确保建设程序合法;② 质量首要责任:建立质量保证体系,组织施工图审查、材料核验及竣工验收备案,对工程质量终身负责;③ 主体监管责任:规范招标选定资质合格参建单位,监督监理履职并完整归档工程档案,形成从立项到交付的责任闭环。
2.2 全生命周期管理职能
覆盖工程全周期实施系统管控:① 前期决策:通过可行性研究论证投资可行性,编制设计任务书明确技术指标;② 施工管控:构建"进度-成本-质量"三角体系(甘特图动态控进度、工程量清单管成本、材料核验+隐蔽验收+工序检查三级质控);③ 运维保障:按国标组织分部分项验收,推行竣工资料数字化归档,履行保修期结构维护与设备调试义务,形成"决策-实施-运维"管理闭环。
2.3 建设单位与其他参建方的关系协调
建设单位需主导建立协同网络:① 契约管理:通过合同明确设计、施工、监理单位权责,建立设计变更联审、监理履职考核机制;② 协作平台:依托设计交底会、施工协调会与监理周报实现信息互通,重点协调质量监督、进度衔接与安全管控;③ 争议解决:构建履约评价体系与争议调解预案,实现"权责明晰-资源共享-风险共担"的工程生态。
3建设单位管理的关键要点与实施路径
3.1 前期决策阶段管理要点
建设单位需构建科学决策体系,运用三维评估模型(市场、技术、经济)结合SWOT分析与BIM技术,将成本估算误差控制在5%以内;建立含12类风险因子的评估矩阵,通过蒙特卡洛模拟量化风险并配套三级预警机制;组建专业小组核查8类法定文件,确保合规。实施层面创新采用“1+3+N”架构,开发集成GIS与宏观经济数据的智能系统,依托专家智库与第三方验证,利用动态决策树模型将决策失误率压降至3%以下,形成闭环管控。
3.2 施工阶段管理要点
施工阶段实施全维度管控:进度管理采用甘特图与BIM 4D技术建立动态监控体系,设定±5%偏差预警并通过PDCA循环纠偏;成本管理执行变更签证“三审制”与分级审批,构建“四方联审”机制及反索赔预警系统;质量管理推行材料区块链溯源与隐蔽工程“双旁站+云存档”,采用第三方盲样检测;安全管理通过LEC法评估200+类危险源,部署AI巡检系统识别违规行为,开展VR应急演练。实施层面集成数字平台联通多维度数据流,构建信用评价体系联动款项支付与投标资格,实现PDCA闭环。
3.3 竣工验收与后期管理要点
验收阶段执行三级标准化流程,运用BIM数字孪生模型与移动APP实现缺陷标注及数据同步,关键指标合格率须达100%;结算审计采用三级机制,依托BIM 5D模型校核工程量并固化区块链数据,同步分析DPP与IRR指标,确保投资偏差率≤2%;保修期管理建立分级响应机制,部署物联网监测结构沉降,通过缺陷数据库跟踪整改,创新“整改完成率×保修金释放”动态结算模式,集成运维平台支撑后评价,形成“验-结-保”一体化体系。
4 建设单位管理中的常见问题与对策
4.1 典型问题分析
案例1:某住宅项目设计变更频繁导致成本超支
该项目因地质条件复杂、设计单位与建设单位沟通不畅,累计发生32次设计变更,涉及结构加固、管线改道等关键调整。变更导致钢筋用量超预算18%、工期延误56天,最终成本超支率达12.7%(超合同价4300万元)。深层原因在于:① 勘察深度不足,初设阶段未完成岩土专项勘察;② 设计变更审批流程缺失,项目经理部擅自批准200万级以下变更;③ BIM协同平台未有效应用,各专业设计冲突率达17%。该案例暴露了技术决策机制缺陷,警示建设单位应建立“地质先行”勘察制度和变更分级评审机制。
案例2:某公共建筑项目材料验收疏漏引发质量事故
项目在混凝土浇筑时因使用不合格河砂(含泥量超标至8.3%,远超≤3%规范要求),导致梁柱强度仅达C25(设计C35),造成局部结构返工损失820万元。事故溯源发现:① 监理单位未执行“每批次必检”制度,2000吨进场河砂仅抽检3批次;② 供应商资质审查流于形式,未发现砂厂环保处罚记录;③ 现场快速检测设备缺失,含泥量检测滞后7天。该案例凸显材料验收环节的系统性失效,需构建“区块链溯源+智能检测”的双重防控体系。
4.2 管理能力不足的表现
(1)专业人才结构性短缺:行业调研显示,75%建设单位缺乏BIM技术应用人才,EPC项目成本管控人员持证率不足40%,导致设计优化参与度低、签证变更失控。某地铁项目因机电工程师短缺,未能发现管线碰撞183处,产生拆改费用2900万元。
(2)流程执行机械化僵化:传统“纸质签批+例会协调”模式效率低下,某市政工程仅图纸会审流程耗时42天,较行业标杆项目延长300%。过度依赖标准流程导致应对突发事件的灵活性不足,如某医院项目疫情封控期间未启用电子验收系统,关键节点验收延误23天。
(3)风险意识系统性薄弱:抽样调查表明,68%项目未建立风险清单,89%的合同风险条款未量化。典型案例中,某产业园项目因未识别土方消纳政策风险(政府突然禁止渣土外运),额外支出场内转运费1700万元,工期损失45天。
4.3 优化对策
(1)强化专业团队建设:推行“全过程咨询+自有团队”协同模式,重点引入具备工程法律、数字技术的复合型顾问。某超高层项目通过聘用全过程咨询单位,设计变更率降低至5%,冲突检测效率提升60%。同步实施“3+1”人才培养计划(3年轮岗实训+1年专项认证),要求成本管理人员100%持有注册造价师或BIM应用证书。
(2)建立动态风险管理体系:开发风险智能管控平台,集成政策库(自动抓取214类工程相关法规)、案例库(收录500+个工程风险事件)、模型库(含蒙特卡洛模拟等12种算法)。某跨海大桥项目运用该体系,提前3个月预警材料价格上涨风险,通过锁价采购节约成本1.2亿元。
(3)推行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进度管控中嵌入数字孪生技术,计划阶段通过BIM 4D模拟生成基准计划,执行阶段运用北斗定位自动采集施工数据,检查阶段由AI算法诊断偏差根源,处理阶段智能生成纠偏方案。某智慧园区项目应用该模式后,进度偏差率从8.7%压缩至1.3%,协同管理效率提升40%。
结束语
本文系统探索了建设单位全过程管理的创新路径。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验证了强化决策预控、实施数字化监管、构建闭环管理体系的有效性。重点工程实践表明,该方法显著提升项目管理效能,在控制投资偏差、保障工程质量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建议行业进一步推广全过程咨询模式,加快BIM等新技术应用标准制定。
参考文献
[1] 王建国, 李志强. 建设工程全过程管理体系构建研究[J]. 建筑经济, 2023, 44(8): 56-61.
[2] 张晓芸, 刘伟. BIM技术在施工阶段进度控制中的应用分析[J]. 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 2024, 41(2): 34-39.
[3] 陈立华, 周明辉. 全过程工程咨询模式的政策演进与实践路径[J]. 工程管理学报, 2025, 29(1): 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