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托管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剖析及积极语言对其影响的研究

作者

李术义

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小枧中学

摘要: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托管中学生由于家庭环境、学习压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心理健康状况尤为复杂。本文旨在剖析托管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探讨积极语言在改善其心理健康方面的积极作用。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实证研究的分析以及案例的考察,揭示了积极语言在提升托管中学生自尊自信、缓解焦虑抑郁情绪、促进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建议,以期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提供有益的参考,共同促进托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关键词:托管中学生;心理健康;积极语言;影响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其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还对社会的稳定和进步具有重要影响。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将孩子送到托管机构进行学习和生活管理。托管中学生在享受托管服务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心理挑战。研究表明,家庭环境、学习压力、同伴关系等因素均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而积极语言作为一种有效的心理干预手段,能够对托管中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将从托管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出发,深入剖析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探讨积极语言在改善其心理健康方面的具体作用和应用策略.

一、托管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心理健康现状

1、自尊自信水平较低

在学校或机构托管中,部分中学生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爱,容易产生自我价值感低下的心理状态。他们常常怀疑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不如其他同学,从而导致自尊自信水平较低。例如,在学习过程中,面对难题时,他们往往缺乏主动思考和尝试的勇气,认为自己无论如何也解决不了问题,这种消极的自我认知会进一步影响他们的学习动力和效果。

2、焦虑抑郁情绪较为突出

学习压力是导致托管中学生焦虑抑郁情绪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托管学校或机构通常会安排学习计划和学习要求,部分学生在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时,容易产生焦虑情绪,担心自己无法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心理疏导和情感支持,这种焦虑情绪可能会逐渐演变为抑郁情绪,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睡眠质量差等症状,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

3、社会适应能力有待提高

托管中学生在社会适应方面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对封闭的托管环境中,部分学生与外界的接触和交流较少,导致其社会适应能力相对较弱。例如,在与同伴的交往中,他们可能缺乏有效的沟通技巧和合作意识,难以融入集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此外,在面对生活中的突发事件和困难时,他们也可能缺乏应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容易产生无助和挫败感.

(二)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1、家庭因素

家庭是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托管中学生而言,父母的陪伴和关爱是其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然而,由于父母工作繁忙或其他原因,部分学生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导致其在情感上得不到充分的满足和支持。这种情感缺失会使学生在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时,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此外,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不畅、亲子关系紧张等也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2、学校因素

学校教育环境和氛围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样具有重要影响。部分托管学校或机构为了追求升学率和经济效益,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忽视了对学生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的关注。例如,一些托管学校或机构可能会安排大量的作业和补习,使学生长期处于高压的学习状态,缺乏足够的休息和娱乐时间,从而导致其心理压力过大,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同时,学校中的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如师生关系紧张、同学之间的竞争和矛盾等,也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3、个人因素

中学生自身的心理发展特点和个性差异也是导致其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青春期是一个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学生在这个阶段会经历生理和心理的诸多变化,如自我意识的增强、独立意识的萌发等。然而,部分学生在面对这些变化时,由于缺乏有效的心理调适能力和应对策略,容易产生心理冲突和困惑。此外,个性差异也会影响学生对压力和挫折的承受能力,如内向、敏感的学生可能更容易受到心理问题的困扰.

二、积极语言的定义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交流的表达方式,是人们交流观念、感情、信息、意见、愿望、思想等的最直接的工具。对教师而言,语言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的最主要方式。

从语言的性质来看,语言可以分为正向的积极语言和负向的消极语言。积极语言又称为正向型语言或俗称的良言,是一种在沟通对话中基于发现个体优点及潜能,引发个体(或双方)积极情绪,促进个体积极品质及潜能发挥,有利于建构积极人际关系,促成个体积极行动的语言。反之,不能引发个体积极情绪,不利于建构积极人际关系,阻碍个体积极行动的语言,便是消极语言。简言之,积极语言利人利己利社会,消极语言害人害己害大家。

三、教师积极语言的类型与作用

根据积极语言特征,可将其细分为以下八种类型:

(一)接纳亲近型语言。典型话语如:我看到(听到、感觉到)你,我注意到你,我喜欢你,我愿意。

(二)平等尊重型语言。典型话语如:你好,请,谢谢,我尊重你的(意见、观点、想法、权利),我理解你。

(三)表扬肯定型语言。典型话语如:是的,对,可以,我同意,(你说的)有道理,有新意,有提高,有进步,有本事,有能力,很独特。

(四)满意赞赏型语言。典型话语如:好,很好,非常好,非常棒,令人满意,有趣,我很欣赏,我很高兴。

(五)理解鼓励型语言。典型话语如:你试试,再努力一下,你行,你能做好,想一想其他办法;别着急,别灰心,再加把油。

(六)期待信任型语言。典型话语如:我期待,有收获,有希望,还有机会,咱们再争取;我相信你,你一定会完成,一定会成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胜利一定会属于你!

(七)宽容安慰型语言。典型话语如:我知道你努力了,我看到了;我知道你后悔,你感到内疚;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但是……事情没有那么糟糕,困难只是暂时的;委屈的时候,哭一哭没关系;擦干眼泪,依然笑对一切。

(八)支持帮助型语言。典型话语如:我同意,我赞同,我支持你,我建议。

这些积极语言都是正向的语言,都建立在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的基础上,是对学生的关注、理解、尊重、认可、肯定、赞赏、信任、期待和支持,能够为学生带来愉悦情绪和快乐体验。所以能够引发学生的共鸣,让学生内心鼓舞,情绪高涨,更自信,更乐观,更能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孩子相信自己的力量和价值,变得更有能力,更富有创造性。积极语言大多指向未来,指向希望,指向目标,让学生觉得有希望,能激发学生内心的自信心和勇气,能更容易挖掘出孩子的潜能,对于学习和做事情更有恒心和毅力,帮助学生更好地调控自身行为,对孩子成长有很好的激励和引导的作用。

积极语言不是简简单单地说好话,而是会说话;也不是奉承人,拍马屁,更不是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的阳奉阴违,而是真正地尊重人、理解人,肯定人、欣赏人,鼓励人、支持人。积极亲切的话语更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学生们在一种愉悦、宽松的气氛中表达、质疑、争论,有利于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变得越来越积极,越有信心,越优秀。积极语言会让教师变得更柔美和具有亲和力,让师生关系更加和谐,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激发教师自我发展的愿望与能力。

四、积极语言对托管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提升自尊自信

积极语言能够有效地提升托管中学生的自尊自信水平。当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取得进步和成功时,教师和家长及时给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如“你做得很好,继续持!”“你的努力得到了回报,真为你感到高兴!”等,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得到了认可,从而增强其自尊自信。同时,积极语言还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使其更加客观地看待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学会欣赏自己的长处,接受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去改进和提高.

(二)缓解焦虑抑郁情绪

积极语言在缓解托管中学生的焦虑抑郁情绪方面也具有显著的作用。当学生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教师和家长通过积极的语言进行安慰和疏导,如“别担心,我们一起想办法解决!”“失败是成功之母,只要你努力,就一定能取得进步!”等,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温暖和支持,减轻其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此外,积极语言还能够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问题和挑战,帮助其建立起乐观的心态,从而有效地缓解抑郁情绪,促进心理健康.

(三)促进社会适应能力

积极语言能够促进托管中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教师和家长通过积极的语言引导学生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我们要学会欣赏别人的长处,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等,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其社会交往能力。同时,积极语言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使其在集体活动中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和贡献,从而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

五、积极语言在托管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一)创设积极的教育环境

要充分发挥积极语言的作用,首先需要创设一个积极的教育环境。学校和托管机构应当注重营造温馨、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布置富有激励性的校园环境等方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积极向上的力量。例如,在教室里张贴一些激励性的标语和名言警句,如“相信自己,你是最棒的!”“团结就是力量!”等,能够时刻激励学生积极向上,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

(二)培养教师和家长的积极语言意识

教师和家长是积极语言的主要传播者和实践者,培养他们的积极语言意识至关重要。学校和托管机构应当定期组织教师和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积极语言培训,提高他们对积极语言重要性的认识,使其掌握积极语言的表达技巧和运用方法。同时,教师和家长还应当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感染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榜样形象.

(三)采用多样化的积极语言表达方式

积极语言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和家长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差异以及具体情境,灵活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例如,对于年龄较小的学生,可以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肢体动作相结合的方式,如通过拥抱、拍肩膀等肢体接触,配合鼓励的话语,使学生感受到温暖和支持;对于年龄较大的学生,则可以采用更加理性和深入的语言交流方式,如通过平等的对话、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激励。此外,还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通过微信、QQ等社交平台,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传递积极的信息和鼓励的话语.

(四)加强积极语言的持续性和一致性

积极语言的运用需要持续性和一致性。教师和家长应当在日常的教育和生活中,始终如一地运用积极语言,避免出现忽冷忽热、前后矛盾的情况。例如,在学生取得进步时,要及时给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在学生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也要及时给予积极的疏导和支持。同时,教师和家长之间还应当加强沟通和协作,形成教育合力,确保积极语言的运用在不同教育主体之间保持一致性,使学生能够在一个统一的积极语言环境中成长。

五、结论

托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课题,积极语言作为一种有效的心理干预手段,在改善其心理健康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提升自尊自信、缓解焦虑抑郁情绪、促进社会适应能力等多方面的积极影响,积极语言能够为托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然而,积极语言的运用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和长期坚持。只有创设积极的教育环境、培养教师和家长的积极语言意识、采用多样化的积极语言表达方式,并加强积极语言的持续性和一致性,才能真正发挥积极语言在托管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促进其全面健康地成长。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积极语言在不同年龄段、不同心理问题类型以及不同教育环境中的具体应用效果和机制

参考文献:

[1]李金钊.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和心理压力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J]. 心理科学, 2004(4).

[2]王婷婷,马和民.国内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使用述评[J].上海教育科研, 2010(6).

[3]赖运成.自传体记忆及其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教育探索, 2011(5).

[4]李燕.新课标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浅析[J].考试周刊, 2015(93).

[5]李岩.浅谈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中学教学参考, 2015(12).

[6]鲍翠香.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刍议[J].当代教育科学, 2015(10).

[7]吴建英.敞开心扉面对未来关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 2014(2).

[8]焦佳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 2014(3).

[9]高屹,张瑞凯.北京市中小学生不同学习阶段心理健康特点的调查[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3): 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