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致性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现路径
阿如汗
库伦旗茫汗中学 028200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肩负着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道德品质与法治素养的重要使命,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课程育人目标的落实。“教-学-评”一致性作为现代教学理念的核心内容,不是教学、学习与评价的简单叠加,而是要求三者围绕共同的育人目标形成有机整体,因此探索其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现路径,对提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精准定位教学目标,搭建“教-学-评”一致性的基础框架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目标设定,需要突破传统模式中单纯依据教材章节内容确定的局限,将课程标准提出的具体要求、学生当前具备的认知水平以及学生在生活场景中产生的实际需求进行整合,在此基础上构建包含基础、提升、拓展三个层次且表述具体、可测量的目标体系。教学目标设定过程中需融入可直接观测的学生行为指标,并与课程育人工作所强调的核心价值形成关联,为后续开展的学习活动设计以及评价环节实施提供明确方向。
以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理解权利义务》中的《公民基本权利》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应首先通过课前问卷调研的方式,了解学生对公民权利相关知识已有的认知情况。调研后发现,多数学生仅能够说出受教育权、隐私权等权利的名称,但对权利的具体内涵以及权利受到侵害后的维权途径缺乏深入理解。基于这一调研结果,教师可将本课教学目标划分为三个层次:基础层目标设定为学生能够列举出 3 项公民的基本权利,并准确说明每项权利的具体内涵;提升层目标设定为学生能够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场景,判断场景中公民的权利是否受到侵犯;拓展层目标设定为学生能够针对权利受侵犯的具体案例,提出合理的维权建议。需将这些抽象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可观测的行为指标,例如学生能够准确区分人身自由权与人格尊严权在不同场景中的适用范围,能够为超市搜身侵犯公民人身自由权的案例详细说明维权的具体步骤等,并且在目标设定中关联增强学生权利意识、引导学生学会依法维权的育人价值。
二、设计关联性学习活动,构建“教-学-评”一致性的实施载体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习活动设计,需要以已设定的教学目标作为导向,在活动设计过程中嵌入多元化的评价要素,同时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与实际参与情况,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同时为评价环节实施提供真实、有效的素材,实现学习过程与评价过程的有机融合,避免出现学习活动与教学目标、评价环节相互脱节的问题。
以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幸福和睦的家庭》教学为例,针对“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阐述‘家的意味’,并能提出让家更美好的具体做法”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可设计家庭故事分享与行动规划活动。活动开展前,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家庭生活中能体现“家的意味”的场景,比如家人团聚吃年夜饭、生病时家人的悉心照料等;同时思考自己为让家更美好能做的事。随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每个小组推选代表分享家庭故事,阐述对“家的意味”的理解,再分享小组成员提出的让家更美好的做法,并填写家庭感悟与行动表,在表格中分别记录“家的意味”的体现和让家更美好的做法。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嵌入三个核心评价要素,分别为对“家的意味”阐述的贴切性、让家更美好做法的可行性、小组交流中的参与度度[1]
三、构建动态化评价体系,形成“教-学-评”一致性的反馈闭环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评价体系的构建,需要突破传统静态评价模式的局限,确保评价内容能够覆盖教学目标所包含的全部维度,实现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并将评价结果合理运用于教学策略的优化与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形成“评价-反馈-改进”的完整闭环,避免出现评价仅关注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情况、评价结果无法为教学改进提供有效支持的问题。这是因为评价体系作为“教-学-评”一致性的关键环节,其设计的合理性与实施的有效性会直接影响教学改进的方向与学生学习提升的效果。
以初中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富强与创新》中的《创新永无止境》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可构建动态化的评价体系。在评价内容设定上,需覆盖本课的三个层次教学目标,基础层评价关注学生能够说出我国近年来取得的科技成就的具体实例,提升层评价关注学生能够分析科技创新对国家发展产生的具体作用,拓展层评价关注学生能够为校园开展创新活动提出具体的建议。在评价方式选择上,需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通过记录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科技成就分享活动的发言质量、课后完成的创新建议草案的完整性来实施,终结性评价采用单元小测与创新方案展示相结合的形式,单元小测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科技成就与创新政策相关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创新方案展示主要考查学生将创新思维转化为具体实践方案的能力。在评价结果运用上,教师需根据评价反馈的情况,为不同学习需求的学生提供针对性指导,例如针对对科技创新作用理解不深入的学生,补充我国 5G 技术推动相关产业升级的案例分析任务,针对创新方案缺乏可行性的学生,组织方案优化小组为其提供具体的指导[2]。
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让“教-学-评”一致性切实发挥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的关键作用,教师需在日常教学实践里开展持续的探索与完善工作。教师推进各教学环节时要以学生的素养发展需求为核心,构建动态化评价体系形成反馈闭环,设计关联性学习活动搭建实施载体,精准定位教学目标筑牢基础框架,让教学、学习与评价实现协同统一,切实服务学生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杨艳玲.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研究[J].求知导刊,2024(19):47-49.
[2]刘晓天.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J].新教育,2024 (1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