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企业引领作用显著 整体保持稳定增长
刘海媛
陕西省西咸新区沣东新城管理委员会 陕西省西安市 710100
2013年以来,沣东新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扎实推进“三个年”活动和八个方面重点工作,做稳“基本盘”、做强“实力盘”、做实“长期盘”,稳经济政策持续落地显效,工业生产稳中有升。
一、沣东新城规上工业概况
(一)2011-2017年成长初期
2011年,沣东新城成立时接手规上工业企业52家,2011年产值163.42亿,经过7年时间,2017年我区规上工业企业62家,产值79.52亿。从数据上看,2011年-2013年期间,工业从企业数量与产值总量来看,处于平稳发展阶段;2014年-2016年三年期间,由于区域之间的企业划转、数据衔接、不达规企业退库等原因,企业个数由51家降至41家,工业总产值由127.77亿元降至37.56亿元,尤其是2015年工业总产值断崖式下降,企业数量为历史最低点;2017年全区主要企业已经释放产能,达到历史高点,2017年沣东新城不考虑上林街办企业,原区内企业产值增速高达18.8%,其中车辆厂增长73.5%,较小的规上企业均表现出较高增长,但因上林街办历史遗留问题、大型企业因不可抗力退出等因素拉低沣东新城整体规上工业产值增速,才造成产值增速降低72.5%。总体来看,在2011-2017年期间,沣东新城工业领域由前三年的平稳发展,经过后三年的阵痛期,从2017年发展步入正轨,下表一详细列出历年来工业产值与增速的情况。
(二)2018-2023年稳步发展阶段
2018年-2019年,沣东新城规上工业的快速发展一是依托陕西同力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两年平均拉动率7.3%)、陕西天石实业有限责任公司(两年平均拉动率6.1%)、中车西安车辆有限公司(1.7%)三家高增长且产值占比较大的企业拉动,二是沣东新城在2018-2019年期间房地产市场的热度居高不下,商混行业与建材市场相关产业随之扩张,而我区非金属矿物制品行业产值两年平均占比18%,仅次于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两年平均占比30%),位居第二,拉动率也仅次于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两年平均拉动率7.1%。2020年-2021年,我区工业运行面临了巨大下行压力,一是国内经济下行叠加新冠疫情,各种不确定因素增加;二是中车西安车辆有限公司将其罐车租赁业务剥离、西电集团数据解捆带来的负拉动影响;三是重点企业增速下滑,中车由于业务剥离和疫情期间高速公路免费,业务量大幅萎缩、延长橡胶因中美贸易摩擦和出口停滞(疫情期间港口关闭)导致产值下降。2022-2023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随着交通运输、对外贸易环境的利好,同时招商引资先进制造企业如绿能慧充、太合智能钻探、安博尔电气、新能源智能设备等中小企业的有力支撑,我区工业实现正增长局面。
回望过去5年的发展,我区工业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企业个数由2018年的52家扩大到近百家,总量由123亿元发展到224亿元,产值总量与企业数量均翻一倍,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大幅提升,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在企业数量与产值翻倍增长的同时,规上工业增加值的增长却显得微乎其微,增加值率更是从2018年的26.2%下降至16.7%,下降幅度近10个百分点。规上工业增加值占西咸新区比重从2018年的36.0%下降至29.6%,虽然在五个新城中增加值总量占比仍居首位(第二位秦汉新城占比29.1%),但占比明显缩小,降幅6.4%个百分点。
二、2023年基本运行情况及特点
2023年,全区9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224.42亿元,同比增长4.5%,增速较三季度提升4个百分点,较2022年全年下降6.6个百分点。
(一)重点行业支撑情况
2023年,23个大类行业中8个行业产值同比下降,较上半年减少1个,行业下降面34.8%,需引起高度重视。产值合计占比为41.5%的两大行业均为负增长,其中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同比下降5.8%,下拉产值增速1.9个百分点,拉动率较三季度提升3.1个百分点;商混行业同比下降12.3%,下拉产值增速1.7个百分点,与三季度持平。产值占比前五的行业中传统产业商混、电气机械器材、橡胶塑料制品三个行业占总产值比重30%,三个传统产业行业拉动产值增速0.8个百分点,产值占比40%的高技术制造业拉动增速1.8个百分点。
(二)分区域产值情况
分街道看沣东新城规上工业企业主要集中在建章路街道和上林街道,两个街道企业个数共58家,占全区比重60%,两个街道企业工业总产值共158.99亿元,占全区比重70.8%;分管办看,园区企业只有集中在信息产业园,企业个数27家,占全区比重28.1%,工业总产值105.62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47.1%。
从企业归属地看,沣东新城(除能源金融贸易区外)企业共62家,2023年全年产值147.04亿元,同比下降2%,即除能源办企业外,我区归属企业全年为负增长。能源金融贸易区企业共34家,2023年全年产值77.37亿元,同比增长19.8%。预计2024年仍然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后期如实施归属地划分核算,我区工业企业将面临负增长的局面。
(三)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意义重大,反映一个区域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发展趋势,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制造强区建设、高质量评价绩效考核等方面体现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水平。
近年来,沣东新城以高质量发展为统领,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主要内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稳步发展。2018年,沣东新城战新企业产值12.13亿元,占全区工业产值比重9.8%,经过5年的发展,战新产值总量上升至44.74亿元,占比提升至23.2%,产业比重连续5年上升。
同时,沣东新城全区上下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具有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完善,重点产业加速壮大。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总量由8.74亿元成长为2023年的30.75亿元,占比由7.1%提升至13.7%,占比在2023年首次突破个位数,企业个数由2018年的2家增加至2023年的8家,虽然较全区96家的数量占比较小,但增长速度不容小觑。
三、存在问题
(一)行业增长出现分化
受房地产开工项目减少和工期延长双重拖累,辖区商混建材明年产值面临进一步下滑,并逐步向上游强弱电系统和工程机械蔓延,产值占比11.5%的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完成产值25.77亿元,同比下降12.3%,下拉产值增速1.7个百分点。另外,受明年目前国外市场环境影响,外贸型企业出口产品产值可能面临产量增加而产值下面的困境。
(二)大轴线企业搬迁导致企业扩产受限
沣东新城现有在库企业共有34家规上工业企业处于能源经贸区,数量占96家近三分之一,产值体量77.37亿元,占96家的34.5%。其中处于大轴线待拆迁区域内企业产值体量约30.91亿元,占据96家总量的13.8%。
四、措施建议
(一)狠抓龙头稳产保增
统筹抓好工业经济运行分析,强化亿元以上重点企业运行监测,积极落实“助企联络员”包抓制度,全面梳理解决企业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推动日立能源、天工电气等企业产能全面释放,促进支柱产业做大成势,筑牢高质量发展“压舱石”。
(二)推动项目建设提速
加大沣东新城技改政策宣贯力度,采取点对点服务、上门送政策等多种渠道,鼓励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提高技改项目对投资的贡献率。积极做好制造业重点项目跟踪服务,统筹做好签约项目促开工、开工项目促投产、投产项目促升规,重点推进自控所、智能制造创新园等一批项目提前竣工,抓好汇川技术、盛弘电气等一批项目加快开工,做好天工电气、绿能慧充等一批项目全面投产。
(三)关注中小型企业发展
5家重点企业产值规模逐渐受限,带动作用将逐渐减弱;重点关注产值规模在5000万—5亿元企业。从营商环境、金融政策、企业转型升级等方面为企业提供支持,帮扶企业释放产能,做大做强,实施“专精特新”后备企业、潜在入规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形成支撑GDP新的增长点。
从全区看,在医药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产能释放的强力带动下,本月工业生产延续了上月的“小阳春”态势。但也要看到,外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国内需求仍显不足,经济回升向好基础仍需巩固。
审视现在,我区仍处于由中高速发展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构建富有沣东特色的“2+2+4+1”现代产业体系任重而道远。展望未来,随着秦创园创新驱动平台的建设,我区要推进工业企业“智改数转”,加快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进程,引导龙头企业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工业互联网示范试点。抢抓新工业革命机遇,持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培育新优势产业和重塑核心竞争力,加快推动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奋力谱写沣东新时代追赶超越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