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地表水体富营养化控制中的生态给排水工程实践研究

作者

艾斯佳 晏丽

1湖南中启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2长沙中科成污水净化有限公司

引言:富营养化的治理不仅需要技术手段的创新,更需要综合考虑水环境的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生态给排水工程强调通过构建功能完善的湿地系统、水生植物净化带及生物滤池等生态单元,模拟自然水体的自我调节机制,有效降低氮、磷等营养盐的浓度。同时,工程设计注重水量调控与生态多样性的维护,促进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的协同作用,提升整体水体的生态健康水平。

一、地表水体富营养化的机理与现状分析

1.营养盐过剩导致的水体退化机制

地表水体富营养化主要源于氮、磷等营养盐大量输入,这些营养盐主要来自农业施肥面源污染、生活污水排放和部分工业废水排放。过量的营养物质促进水体中藻类和水生植物异常繁殖,导致水体中溶解氧含量显著下降,生态系统功能失衡。藻类大量繁殖后死亡沉降,有机物分解耗氧,进一步加剧缺氧现象,形成死水区,造成水质恶化和生物多样性降低。

2.富营养化的现阶段表现与趋势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地表水体面临营养盐输入持续增加的问题。许多河流、湖泊及水库的氮、磷等指标超出生态承载阈值,导致频繁爆发蓝藻水华,生态环境恶化。国内外诸多典型水体均出现营养盐过剩的普遍现象,且部分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呈加剧趋势。这一现象不仅威胁生态安全,也对饮用水源及渔业资源造成严重影响,成为水环境治理的重点难题。

3.生态与社会经济影响分析

富营养化使得水生生物多样性显著下降,水质恶化严重影响人类饮用水安全,同时降低水体的生态景观价值。藻类爆发带来的恶臭和病原微生物的滋生,进一步危害公共健康。水华发生时,鱼类因缺氧大量死亡,破坏了水生生态平衡,导致渔业资源锐减,进而对区域经济带来负面影响。富营养化的持续发展不仅制约生态环境保护,也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治理需求迫切。

二、生态给排水工程的设计原则

1.以水体自净能力为核心

生态给排水工程的设计应充分尊重并强化水体自身的自然净化功能。通过生物降解、物理沉淀和化学转化等多种过程的协同作用,促进水中氮、磷等营养盐的转化和去除。工程设计需结合水体的生态系统特征,打造多样化的净化载体,如湿地植被、生物滤池等,构建完整的生态链条,实现污染物的持续降解和生态功能恢复,从而推动水质的长期稳定改善。

2.综合考虑水量、水质与生态因素

设计生态给排水工程时,应全面统筹水量调控、水质改善与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合理规划水流路径和停留时间,优化水体循环,保证水体的有效交换和氧气供应。同时注重植物种类和布局,提升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设计方案需兼顾防洪排涝与生态修复双重功能,避免因单一指标治理导致的生态失衡,确保工程系统长期稳定运行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地表水体富营养化控制中生态给排水工程实践

1.多级治理与协同控制技术

多级治理技术是通过将预处理、生态湿地和生物滤池等多种处理手段科学组合,形成梯级净化系统,有效去除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盐及有机物。设计时需明确各处理单元的功能定位和技术参数,确保水流顺畅衔接,避免短路现象。同时,协同控制技术将物理截留、生物降解和化学转化过程有机结合,提升综合治理效果。整个系统的稳定运行依赖于合理的工艺流程设计和动态调整。

例如,在工程实践中,预处理环节通过沉淀池去除大颗粒悬浮物,降低后续单元负荷。生态湿地系统利用水生植物和微生物群落吸收和分解营养盐,同时提升水体溶解氧水平。生物滤池作为最后一级,重点强化对氮磷的生物转化和物理过滤。为了保证系统高效运行,需定期清理沉淀池积泥,监测植物健康和微生物活性,结合水质监测结果,合理调整水流停留时间和曝气强度,实现多环节协同优化,确保水质持续达标。

2.智能监测与自动调控系统应用

智能监测系统依托传感器网络和物联网技术,实现水体关键指标如溶解氧、氨氮和总磷的实时在线监测。通过数据采集、传输及云端分析,管理平台能及时发现异常水质变化,指导自动调控设备动态调整运行参数,如曝气量、水流速度等。系统配备预警机制,确保突发事件快速响应,保障治理效果和水体生态安全,提升整体工程管理效率。

例如,在生态给排水系统中,部署多个监测节点,实时获取水体溶氧、温度和营养盐浓度数据。平台通过智能算法分析趋势,发现溶氧低于安全阈值时,自动启动增氧设备并调整水泵流量,优化水流循环,防止缺氧区域扩大。管理人员借助可视化界面实时监控运行状态,定期对传感器进行校准和维护,确保数据准确性。该系统实现了水质监控与调控一体化,有效提高了系统响应速度和治理效果,减少了人为干预需求。

3.绿色生态材料与新技术推广

生态给排水工程中推广使用绿色生态材料,如生物滤料、功能性土壤和植物基净化介质,能显著提升污染物的吸附和生物降解效率。结合微生物强化处理和光催化降解等新技术,增强水体对氮磷及有机污染物的分解能力,提升生态系统自我恢复能力。材料和技术选择应考虑本地水质特点和环境适应性,确保长期稳定运行和生态兼容性。

例如,可以采用孔隙结构良好的生物滤料,可为微生物提供丰富附着空间,促进其繁殖和代谢,加快营养盐转化。结合微生物强化技术,通过接种高效脱氮菌和磷吸收菌,提高系统对氮磷的去除率。光催化降解技术则利用光照催化剂促进有机物降解,减少难降解污染物积累。实施过程中应制定详细材料检测标准和施工规范,开展效果监测,根据实际运行情况调整材料组合和技术参数,实现绿色材料与新技术的高效融合。

4.管网优化与运行维护机制创新

优化给排水管网布局和运行管理,是提升生态给排水工程效能的重要环节。通过科学规划管网结构,合理配置雨水和污水分流系统,减少污水直排和管道渗漏风险,保障水体污染源的有效控制。建立动态管网监测与维护机制,结合智能检测技术,及时发现和修复管网破损或堵塞,确保系统稳定运行,提升给排水系统的运行效率的同时,也为水环境保护提供坚实基础。

例如,采用 GIS 技术对给排水管网进行精细化管理,实现管网数据的数字化整合、空间可视化和动态监控。结合安装在关键节点的流量监测仪和压力传感器,实时采集管网运行状态,快速诊断管道破损、堵塞或渗漏等异常情况。推动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切实减少雨水径流对污水处理系统的负荷和冲击,提高处理效率和系统韧性。完善管网运行维护机制,不仅提升了给排水系统的运行效能,也有效防止污染物通过管道泄漏进入地表水体,从而保障生态给排水工程的持续治理效果和水环境安全。

结束语:

地表水体富营养化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生态给排水工程以其绿色、可持续的优势在富营养化控制中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通过科学设计和技术创新,结合智能化管理和公众参与,生态给排水工程有效提升了水体自净能力和生态功能。未来应加强跨学科研究,完善技术体系和管理机制,推动生态给排水工程走向更加智能化、精细化和长效化,实现水环境的全面改善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曹晓峰,冀泽华,兰华春,等.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湖库型水源富营养化控制与饮用水安全保障策略[J].中国工程科学,2022,24(05):34-40.

[2]邸琰茗,汪丽丽,韩建立,等.水生态建设与管理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防汛抗旱,2021,31(08):2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