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监理质量控制关键点分析
汤伟
扬州市杰开建设咨询有限公司 225200
摘要:本文以建筑工程监理质量控制为核心,系统分析当前监理环节中的关键问题与挑战,从制度、技术、人员三个维度剖析质量控制薄弱环节的成因,并提出针对性改进策略。研究指出,需通过完善监理制度框架、强化技术手段应用、优化人员能力培养等路径,构建全过程、多维度的质量管控体系。本文旨在为提升监理工作效能、保障工程质量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
关键字:建筑工程监理、质量控制、管理体系、技术应用
引言
建筑工程监理作为工程建设质量的核心保障环节,其质量控制直接关系到工程安全性与社会效益。当前,随着建筑规模扩大与工艺复杂度提升,传统监理模式在制度衔接、技术适配及人员能力等方面面临挑战。本文通过梳理监理质量控制的关键节点,揭示问题本质,探索系统性解决方案,以期为行业规范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1建筑工程监理质量控制的关键问题识别
1.1 质量监管体系不完善
当前监理质量监管体系面临制度纵向断层与横向割裂的双重挑战。国家基础性规范与地方实施细则衔接不足,导致区域间监理标准差异显著,隐蔽工程验收、材料复检等核心环节因条款量化模糊而滋生自由裁量权滥用。监理方与施工方、设计方权责交叉重叠,事故追责时推诿扯皮频发,制度漏洞直接削弱监理权威性,亟需构建“国家标准-地方细则-项目规程”三级标准体系,明确责任归属与执行边界。
1.2 技术手段应用滞后
智能建造浪潮与监理技术适配滞后的矛盾日益凸显。多数项目仍依赖人工记录、纸质存档等传统手段,BIM技术协同管理功能开发不足,模型更新滞后于施工进度,碰撞检测与虚拟验收停留于理论验证阶段。物联网与无人机设备因成本高、运维难,仅在示范性项目小范围应用。技术断层使质量数据采集碎片化,隐患预警与过程追溯能力薄弱,制约监理从“事后纠偏”向“全过程管控”转型。
1.3 监理人员专业素养不足
行业人才供给侧与需求端结构性失衡问题突出。注册监理工程师数量增长缓慢,“人证分离”现象导致持证人员到岗率不足30%。现有人员知识体系固化,精于传统土建监理却缺乏装配式建造、绿色施工等新兴领域专项技能,同时兼具数字化工具操作与合同纠纷处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稀缺。僵化的继续教育体系重理论轻实践,新材料验收、智能设备应用等实操培训缺失,直接影响质量判断的准确性与时效性。
1.4 施工方配合度不足
施工方质量意识淡薄与利益驱动行为加剧监理困境。部分单位为压缩成本、追赶工期,致使“三检制”流于形式,材料检测造假、隐蔽工程违规施工等行为屡禁不止。技术交底不彻底、整改指令执行拖延等现象,暴露出施工方对监理独立性的隐性干预。更深层次矛盾在于行业质量信用评价体系缺失与违约成本过低,需通过“黑名单”制度、质量保证金阶梯返还等刚性约束,重构施工-监理协同治理生态。
2质量控制薄弱环节的成因分析
2.1 制度层面
现行监理法规体系滞后于新型建造模式的技术迭代与业态变革。装配式建筑、智能建造等领域的专项监理规范尚未系统化,数字化交付验收、绿色建材检测等环节缺乏明确指引,导致监理实践陷入“无法可依”的被动局面。监理方与施工方的权责协同机制长期缺位,合同条款偏重经济责任划分,对质量共管、风险共担等协作要求表述模糊。施工方案联合评审、质量追溯等关键流程缺乏强制性设计,双方沟通依赖非制度化形式,加剧责任推诿风险。更深层矛盾在于,监理“独立第三方”定位与施工主导模式存在结构性冲突,亟需法规修订重构多方治理框架。
2.2 技术层面
监理技术创新呈现“重硬件轻软件”的投入失衡。企业多聚焦检测仪器购置等基础环节,BIM协同管理、AI质量预测等系统级研发投入不足,导致技术应用碎片化。现有信息化平台功能局限于文档存储与进度填报,设计-施工-监理三方数据接口未打通,质量预警、整改闭环等核心模块开发深度不足。物联网设备采集的实时数据与决策流程脱节,分析模型缺乏工程经验与算法优化的双重支撑,难以实现“数据驱动智能管控”的跨越。技术断层使监理停留于事后纠偏,弱化质量管控的前瞻价值。
2.3 人员层面
监理人力资源培育与管理机制存在多重短板。继续教育课程集中于传统土建知识更新,智能设备操作、绿色施工标准等新兴技能培训覆盖率低,实操模拟教学形式占比不足。绩效考核体系缺乏差异化设计,整改响应时效、隐患发现率等量化指标未纳入评估标准,助长“重程序合规、轻实质管控”倾向。行业薪酬水平与职业风险不匹配,一线人员行使质量否决权时面临经济诱惑与职业操守的双重压力,叠加激励机制中廉洁执业条款缺位,加剧人才流失与执业倦怠。
2.4 环境层面
建筑市场“低价中标”规则催生监理服务异化,严重损害质量管控效能。部分建设单位将监理费压至成本线以下,倒逼企业通过减少巡检频次、简化检测流程维持盈利,形成“低价—低质”负向循环。施工总承包模式下的委托机制使监理方经济受制于施工企业,独立监督权行使掣肘。行业协会对服务标准化定价引导不足,“阴阳合同”“隐形返点”等乱象扭曲市场价值认知。环境压力传导至一线,导致监理人员主动管控意愿降低,质量把关形式化,危及工程全寿命周期的安全保障能力。
3建筑工程监理质量控制的优化策略
3.1构建全周期监管体系
建立覆盖工程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监管框架,强化标准体系的纵向衔接与横向协同。纵向推动国家强制标准与地方规范的联动更新,针对装配式建筑、绿色建造等新兴领域制定专项监理规程,明确隐蔽工程验收、材料复检等关键节点的量化指标;横向实施分级分类管理,按工程规模、技术风险等级划分监理强度,对超高层、大跨度项目配置专家团队驻场督导。同步构建质量追溯电子档案系统,集成设计变更、施工记录与验收数据,实现全链条信息留痕,形成“事前预控(风险识别)—事中纠偏(实时干预)—事后闭环(整改追溯)”的动态管控机制,破解传统分段监管的信息孤岛问题。
3.2 深化技术赋能
以BIM技术为核心构建数字化监理协同平台,打通设计模型深化、施工模拟与监理验收的数据壁垒。集成物联网传感器与无人机设备,实时采集混凝土温湿度、钢结构应力等参数,通过AI算法构建质量风险预警模型,实现隐患早发现、早干预。开发BIM虚拟验收模块,对比模型与现场实景偏差,自动生成整改指令并跟踪闭环。建立质量数据驾驶舱,将监理日志、检测报告等非结构化数据转化为可视化图表,辅助决策者快速定位薄弱环节。推广区块链技术实现检测报告、材料合格证的分布式存证,增强数据不可篡改性,为质量争议提供可信溯源依据,推动监理从“经验判断”向“数据决策”转型。
3.3 强化人才梯队建设
构建“学历教育—职业认证—实践赋能”的三维人才培养体系。推动高校增设智能建造监理、数字化工程管理等交叉学科,联合龙头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开展BIM建模、无人机操作等技能竞赛;引入CIOB、PMP等国际认证标准,推行“双师型”导师制。针对在职人员,建立学分银行制度,将参与重大工程监理、技术攻关折算为继续教育学时。同步改革职称评审标准,增加技术创新、质量事故预防等实践成果考核权重,打破唯论文、唯资历的评定惯性。配套优化薪酬体系,设立质量风险津贴与技术革新奖励,激发人员提升专业能力的主动性,缓解复合型人才短缺矛盾。
3.4 优化多方协作模式
制定施工-监理-业主三方权责对等的协作契约,明确自检、旁站监督与飞行检查的衔接程序。推行“负面清单”管理,列举施工方禁止行为(如材料造假、未按图施工)及阶梯式罚则,配套质量保证金动态返还机制。依托行业协会搭建跨区域信用平台,将违规签证、检测造假等失信行为纳入企业征信,与招投标资格、资质升级直接挂钩。定期发布监理服务满意度指数报告,通过市场倒逼机制促进行业自律。探索工程质量保险制度,引入第三方风控机构参与过程评估,形成“经济杠杆(保险赔付)—信用约束(黑名单)—技术管控(BIM追溯)”的复合治理模式,破解施工方配合度不足的深层矛盾。
结束语
本文通过系统分析建筑工程监理质量控制的关键问题,揭示了制度、技术与人员因素对质量管控效能的综合影响,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路径。研究表明,唯有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升级与人才优化三者的协同推进,方能实现监理质量控制的科学化与精细化。未来研究可进一步结合具体工程案例,验证策略的实践适用性,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参考文献
[1]王立明.工程量清单计价与合同管理协同机制[M].工程管理出版社,2024(16):45-48.
[2]李振华.智能建造背景下工程监理技术应用研究[J].建筑科学,2023(8):112-115.
[3]张伟民.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优化路径探析[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4:7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