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列宁意识形态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当代价值

作者

英英 赵萌萌

1.内蒙古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00 2.包头市白云鄂博矿区铁矿中学 内蒙古包头市 014080

列宁作为无产阶级的革命家和理论家,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并推动其不断完善。他坚持马克思意识形态问题的基本原则,与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理论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坚决斗争,对无产阶级内部的修正主义、经济主义等错误思潮也进行了坚决斗争。列宁认为,意识形态是不同阶级维护其阶级利益的理论自觉和思想体系,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是阶级性,不同的阶级基于不同的社会地位就会有属于自己的意识形态。列宁提出了“科学的意识形态”的概念,深刻分析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特征,科学地阐述了意识形态所产生的时代作用。在当代社会只有全面深入研究列宁意识形态理论的思想精髓,才能深刻把握列宁意识形态理论的灵魂和主旨,真正认清列宁意识形态理论的地位和价值,在当今社会实践过程中自觉坚持和发展列宁意识形态理论。列宁指出:“不能不看到哲学上的党派斗争,这种斗争归根到底表现着现代社会中敌对阶级的倾向和思想体系。”1列宁把党性引入意识形态领域来强调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通过明确哲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所具有的阶级倾向性,说明非阶级或者超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不存在的。

一、列宁意识形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马克思曾经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在马克思看来,意识形态是与“科学”截然相反的存在,科学社会主义的提出也是为了与旧的意识形态相区别的。列宁则根据革命斗争的需要,首创了“科学的意识形态”这一概念,使得意识形态与“科学”相统一起来。列宁在《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中,提到了科学的意识形态的概念,指出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意识形态,与以往的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相区别。列宁认为科学的意识形态需要具备并满足两个条件,一个是意识形态提出的价值观念要符合自然、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二是意识形态所提出的价值观念与客观实际变化而变化,正确指导社会的具体实践。

(一)革命斗争的现实需要。列宁选择了马克思的早期思想,从俄国实际情况出发,自觉地选择了符合俄国实际情况的马克思主义,其初期思想更加强调阶级斗争、暴力革命、无产阶级专政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重要地位。在列宁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过程中,俄国的无产阶级迅速壮大,这种强大的力量推翻了俄国资产阶级统治,取得了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取得胜利之后的俄国无产阶级开始凸显出意识形态的问题。当时无产阶级所吸收引入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是否定意识形态的,指出的是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对意识形态采取批判态度,如果推翻了政权的无产阶级者依旧对意识形态采取否定“虚假性”的认识,会导致他们重蹈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合法性的覆辙。在这种情况下,列宁把意识形态改造为一种“中性”的概念,让“中性”的意识形态服务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及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从而向“肯定”方向发生转变。

(二)无产阶级执政党发展的需要。列宁深刻明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唯一符合俄罗斯实际的政策与制度,是唯一一个使东方落后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迅速发展壮大的“武器”。对于如何使用这一“武器”,从上层建筑层面产生价值,引导全部无产阶级者都能够坚持马克思主义,从而从无产阶级政党发展的需要去出发形成意识形态的指导。“资本主义是以资本增值的需要为中心组织起来的制度,社会主义是以整个社会的需要为中心组织起来的制度。”引世界上本就不存在统一制式化的社会主义模式,社会主义没有公式,有多少个社会主义国家就有多少种结合自身国家发展实际而产生的社会主义,它是否满足社会整体的需要,是否代表了无产阶级的利益,从制度本身来讲这必然是社会主义。

二、列宁意识形态思想的主要内容

“意识形态”是近代随着西方哲学发展而形成的一个重要范畴,到列宁那里已经经历了“否定—肯定—科学”的过程。相对于马克思、恩格斯的批判性立场,列宁把意识形态看作一个“中性”的概念,然后才肯定其科学性的价值。列宁指出,“我们完全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为依据,因为它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给这个科学奠定了巩固的基础,指出了继续发挥和详细研究这个科学应遵循的道理。”2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相对应,无产阶级也能有反映自身阶级利益的、为本阶级服务的意识形态,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思想有着最本质的差异,意识形态作为代表特定阶级利益的思想体系,是思想斗争的内容,更是思想斗争的武器,“只有革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成为工人阶级运动的旗帜”。3

首先,揭示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错误。在马克思看来,意识形态是对现实社会的颠倒歪曲的错误反映,从而否定意识形态,称之为是虚假的观念。这个时候的“意识形态”与“科学的意识形态”是截然相反的存在,马克思提出“科学社会主义”的提出也是为了与旧的意识形态相区别开来。列宁则根据当时俄国革命斗争实践的需要,创造性地提出了了“科学的意识形态”这一新概念,使得“意识形态”从虚假的理论成为了科学的意识形态。列宁首先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提到了科学的意识形态,“一句话,任何思想体系都是受历史条件制约的,可是,任何科学的思想体系都和客观真理、绝对自然相符合,这是无条件的。”4列宁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意识形态,与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区别开来,不仅提出了“科学的意识形态”这一新概念,阐明了意识形态科学性与非科学性的标准。

其次,揭示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社会历史基础和阶级本质。在当时的时代发展过程中列宁不再一般的谈论意识形态的“虚假性”,也不再把意识形态称之为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而是把意识形态描述成是基于不同社会地位而形成的思想体系。这样就能够把马克思主义和意识形态统一起来,从而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成为“科学的意识形态”概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列宁认为科学的意识形态需要满足两个必备条件:一是意识形态所提出的价值观念体系符合自然、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以及思维发展的客观规律,并同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需要相一致;二是意识形态所提出的价值观念体系必须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要以自然和社会的规律为依据,从而正确指导社会的具体实践。综上所述,科学的意识形态的标准就是与社会实践相统一起来,从而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符合上述两个条件,认定其为“科学的意识形态”。

其三,列宁根据俄国革命斗争和苏联国家建设的实际需要,将意识形态分为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和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两大类,并指出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具有欺骗性和虚假性,而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适应社会历史发展潮流的“科学的意识形态”,是在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斗争中发展壮大起来的,第一次赋予了“意识形态”正面的解读。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文中,他明确提出了“科学的意识形态”概念:“一句话,任何思想体系都是受历史条件制约的,可是,任何科学的思想体系(例如不同于宗教的思想体系)都和客观真理、绝对自然相符合,这是无条件的。”5列宁将“意识形态”与“科学”相结合,是对意识形态能动反作用的充分肯定,是在过去“虚假的意识形态”之外,给出了意识形态概念的另一种理解方向。不难看出,“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科学的意识形态”应该指的都是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

三、列宁意识形态思想的当代价值

列宁认为,意识形态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作用实际就是意识形态的功能。在列宁看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凝聚功能,产生向心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还能够批判各种虚假错误的意识思想的革命武器,产生辩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巩固无产阶级政党执政地位和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产生整合力。

1.科学的意识形态能过够让国家发展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舆论大众传媒是影响主流社会意识形态的主要途径,在互联网时代,必须充分利用各种载体发挥意识形态宣传教育作用。意识形态自身的特性决定了它可以激发人们的信念和激情,使社会成员坚定对某种社会理想和社会制度的信心和决心。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上,列宁是第一个非常重视书籍、报刊、电影等传媒载体来形成意识形态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强调:“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渊源比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久远得多,它经过了更加全面的加工,它拥有的传播工具也多得不能相比。所以某一个国家中的社会主义运动愈年轻,也就应当愈积极地同一切巩固非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企图作斗争……。”6列宁始终认为无产阶级革命需要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来指导,意识形态的要形成灌输工作是一面思想旗帜,指引民众沿着其设定的方向前进。

2.科学的意识形态能抵御批判错误的思想。在当时的俄国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已经形成了一些错误思潮的涌现,因此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而立场、观点、方法来批判、抵御错误思潮形成的观点。列宁认为只有灌输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才能抵御和战胜错误的思想,灌输的首要内容一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要灌输通俗化的、实用化的大众化的理论,贴近实际,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探索解决人民群众面临的阶级矛盾的途径和方法。当时的俄国相比较其他东方落后国家更具有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现实基础,各方斗争日趋严重,错误思潮会增加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难度,所以有必要在错误的思潮涌现的同时让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形成影响力,承担起引领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责任。

3.科学的意识形态能够巩固执政党地位,形成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整合力。以马克思主义作为阶级意识形态的无产阶级,始终代表人民的利益,世界只要有不公平的存在,马克思主义就具有其强大的生命力。在列宁看来,意识形态的整合功能主要通过对社会意识和群众的实际利益的结合来体现的。列宁在领导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通过发挥意识形态的整合功能来获得民众的拥护和支持。列宁指出,俄国无产阶级必须“坚持整个进化的利益,坚持整个进化的、根本的和最本质的利益”。无产阶级执政党要协调好自身利益与广大民众尤其是农民的利益之间的关系,从而获得民众对政权的支持。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列宁认为保护和实现个人利益才能使民众拥护支持无产阶级政党,始终代表民众的切身利益才能形成对政权的保障。列宁认为,“社会主义建设不能单纯凭革命热情,不能简单靠抽象理论阐述,靠个人利益,靠同个人利益的结合,靠经济核算,在这个小农国家里先建立起牢固的桥梁。”7

世界正值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社会各阶层的意识形态夹杂绞揉在一起,我国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期,波云诡谲的复杂多变意识形态使得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整合功能面临了巨大的挑战;社会文化更加的多元化也给意识形态的所形成的凝聚力增加了挑战;网络的全面普及化更是降低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作用。列宁意识形态思想在新时代背景下,其核心理念、思想办法、重要理论对我们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上自觉坚持和发展列宁意识形态理论,对于指导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导力、凝聚力,更是在西方意识形态波云诡谲的今天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列宁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 列宁全集:第2版第4卷第16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3] 列宁全集:第2版第4卷第15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5] 列宁全集:第2版第4卷第15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6] 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

[7] 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