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初三班主任利用“每日微德育”提升学生责任意识的实践研究

作者

宋鑫艳

鹤壁市致远中学 458030

一、初三学生责任意识与“每日微德育”的适配性

(一)贴合学习节奏

初三学生面临升学压力,日常时间被课程、作业、考试分割得十分细碎,大块的集中学习时间尤为珍贵。传统德育活动往往需要专门安排课时,容易与学科教学产生时间冲突,导致学生在参与时精力分散,难以全身心投入。“每日微德育”则突破了时间限制,能巧妙嵌入课间十分钟、晨会前五分钟、晚自习预备铃后的间隙等碎片化时段,既不占用核心学习时间,又能让德育渗透在学习生活的缝隙中。这种轻量化的形式与初三紧张的学习节奏形成互补,学生无需为参与德育活动调整学习计划,在轻松的状态下更易接受责任教育的内容,使责任意识的培养与学业推进同步进行。

(二)贴近心理需求

初三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自我意识觉醒,对说教式、灌输式的教育容易产生抵触心理,更倾向于在自主体验和主动参与中形成认知。他们渴望被理解、被尊重,希望自己的想法和行动得到认可,对与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关注度更高。“每日微德育”摒弃了抽象的理论宣讲,从学生的日常学习、人际交往、校园生活等具体场景出发设计内容,让责任意识的培养回归生活本身。这种贴近学生真实体验的方式,能让他们感受到教育内容与自身的关联性,减少心理距离,进而主动思考责任在不同情境中的表现,使责任意识的形成过程更符合其心理发展特点,避免因逆反心理导致教育效果弱化。

(三)强化持续影响

责任意识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长期渗透、反复强化才能内化为稳定的行为习惯。初三学期时间紧、任务重,若仅依靠几次大型德育活动,难以形成持续的教育效果,容易出现“活动结束、影响消失”的现象。“每日微德育”以“每日”为频率,通过重复出现的教育场景形成记忆锚点,让责任理念在学生脑海中不断强化。比如每天围绕一个具体的责任主题进行简短讨论,每周进行一次小总结,每月开展一次阶段性反馈,这种循序渐进的过程符合品德形成的规律,能让学生在持续的浸润中逐渐将责任意识转化为自觉行动,避免因教育中断而出现行为反复。

二、利用“每日微德育”提升初三学生责任意识的实践策略

(一)以生活场景为锚点设计微任务,强化责任感知

生活是责任意识生长的土壤,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体验责任、践行责任,才能真正理解责任的内涵。初三学生的生活场景相对集中在校园和家庭,围绕这些场景设计微任务,能让责任教育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行动,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直观感受责任的价值。微任务的设计需遵循“小而具体、可操作、有反馈”的原则,避免过于复杂或脱离学生实际,让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获得成就感,进而强化对责任的感知。例如,我们可以结合初三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班级责任认领”微任务。比如,每天安排一位学生负责“课前两分钟准备”工作,具体包括检查班级多媒体设备是否正常运行、擦净黑板、提醒同学准备好当堂课的学习资料。这个任务看似简单,却能让学生在执行过程中体会到对集体的责任——多媒体设备正常是课堂顺利进行的基础,干净的黑板能让老师的教学更高效,提醒同学准备资料则能帮助班级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每天完成这样的微任务,学生能清晰地看到自己的行动对班级的影响,逐渐明白责任并非遥不可及的口号,而是体现在每一个细微的行动中。

(二)以榜样力量为依托开展微分享,激发内生动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身边可感可知的榜样,更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其向榜样学习的内生动力。初三学生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他们会在潜移默化中模仿自己认可的行为,将榜样的责任表现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每日微德育”中的微分享环节,就是通过挖掘学生身边的责任故事,让榜样从书本走向现实,从远方来到身边,使责任意识的培养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微分享应注重真实性和贴近性,避免过度拔高或虚构情节,让学生在真实的故事中受到触动。例如,我们可以开展“每日责任微光”分享活动:每天请一位学生在课前用 3 分钟分享自己观察到的“责任瞬间”,可以是同学主动帮老师搬作业本时的身影,是小组讨论中坚持完成任务的伙伴,是家长深夜陪伴学习时的细节,甚至是自己克服惰性完成作业的经历。分享结束后,全班用掌声给予肯定,班主任提炼其中的责任关键词写在班级“责任树”黑板报上。比如有学生分享:“昨天晚自习时,小林的数学卷子没带,小周主动把自己的卷子拆成两半,和他共用,还说‘一起写完再对答案,不能让你掉队’。”这样的分享让学生发现,责任就藏在同学间的互助里,进而愿意在自己的生活中主动付出,形成“发现责任、学习责任、践行责任”的良性循环。

(三)以积分制度为抓手实施微评价,巩固责任行为

责任行为的持续需要正向激励机制的支撑。初三学生对公平性、即时性的评价尤为敏感,模糊的表扬或滞后的奖励难以形成有效约束与引导。积分制度作为一种可视化的微评价工具,能将抽象的“责任表现”转化为具体的数值指标,通过动态记录、阶段总结的方式,让学生清晰看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这种评价不是为了区分优劣,而是通过量化反馈强化“责任行为有回应”的认知,同时借助小组积分、集体排名等设计,将个体责任与集体荣誉关联,形成“互相督促、共同进步”的良性氛围,使责任行为从“被动要求”逐渐转变为“主动追求”。例如,我们可以建立“班级责任积分银行”:为“按时完成值日”、“主动帮助同学解答问题”、“诚信参加考试”等 20 项责任行为设定 1-3 分的积分标准,由值日班长每天课后记录。每周五汇总个人积分与小组积分,积分靠前的个人可获得“责任小勋章”贴纸,积分领先的小组可获得周末自习室优先选座权。同时设置“积分申诉”环节,允许学生对记录有异议时提出说明。这种评价方式让学生每天都能通过积分变化看到自己的责任行为轨迹,小组竞争则促使他们在同伴影响下保持行为一致性,而申诉机制又能培养他们对评价结果的责任意识——既尊重规则,也敢于表达合理诉求。

结语

初三阶段的责任意识培养,关乎学生品德的完善与未来的发展。“每日微德育”以其轻量化、常态化、生活化的特点,为班主任提供了一条贴合初三学情的德育路径。通过贴合学习节奏的时间安排、贴近心理需求的内容设计、持续强化的教育频率,让责任意识在日常点滴中渗透;借助生活场景的微任务、榜样力量的微分享、积分制度的微评价,让责任行为从感知到践行再到固化,形成完整的培养链条。这种实践不仅能帮助学生在升学压力下保持健康的品德发展,更能为他们未来应对更复杂的社会责任奠定坚实基础,让责任成为伴随学生成长的重要品质。

参考文献

[1]唐晓刚.核心素养下初中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中),2019,(09):17.

[2]刘志新.学生责任意识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培养对策[J].中国教师,2015,(S2):183.

[3]吴美玲.新时代大思政课培育初中学生责任意识的实践探索[J].读写算,2024,(11):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