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新疆展现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研究

作者

林茜

中共喀什市委党校

一、以新疆为载体,展现中华文化符号与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的核心内涵与价值

西王母故事始见于先秦古籍《山海经·大荒西经》,其神话已融入新疆当地老百姓的生活与土地的血脉中。在新疆天池,这里有西王母祖庙,相传天池是西王母居住的仙境,大天池为其沐浴之地,西小天池是洗脚盆;在昆仑山脚下的于田县龙湖,也流传着龙湖是西王母消暑避夏、沐浴的瑶池的说法。西王母从掌管瘟疫之神发展为赐福长生之神,再演变为道教最高女神的神话建构之路,表达了中华先民独特的生死观,寄托了对生命的无限热爱。中华创世神话谱系中,西王母神话与盘古神话、女娲神话等共同完成了中国先民对宇宙、自然和人类起源的追溯与解释,鲜明呈现中华民族共同体出现的叙事。

昆仑山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具有“万山之祖”的显赫地位,被古人称为中华“龙脉之祖”。《山海经·海内西经》记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角度,它不仅是实际的山脉,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成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激活着“华夏同源”的集体记忆。在中华传统神话体系中,昆仑神话是中国神话最为精彩绚丽的篇章,如周穆王、西王母等神话意象,构建了中国古代先民对生命永恒的原始想象。

从汉朝开始,汉语已成为西域官府文书中的通用语之一,承载着超越时间的文化传承、共同情感。同时,新疆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字,它们记录着各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文学艺术等。各民族语言文字在交流互动中,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共同丰富着中华文化的语言宝库。例如,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哈萨克族的民间文学等,都是通过本民族语言文字得以传承和发展,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

二、新疆特色文化资源与符号视觉形象的融合路径

在全球化浪潮与文化多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新疆作为古丝绸之路的核心枢纽与多民族聚居的文化宝库,其特色文化资源承载着东西方文明交融的历史记忆与民族精神内核。将新疆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具有辨识度和传播力的符号视觉形象,不仅是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内在需求,更是增强区域文化软实力、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这一融合过程并非简单的元素拼贴,而是需要深入挖掘文化基因,以现代设计思维实现传统与创新的对话,构建既能彰显本土特色又能跨越文化边界的视觉语言体系。

(一)新疆特色文化资源的多维解构

新疆的历史文化资源犹如一部立体的文明史书。从吐鲁番盆地的交河故城、高昌故城遗址中,能解读出古代西域城市规划与建筑技艺的智慧结晶。这些以生土夯筑的城池,其蜿蜒的城墙轮廓、错落的建筑肌理,不仅是丝绸之路商贸繁荣的见证,更蕴含着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思想。克孜尔千佛洞的壁画艺术,融合了印度犍陀罗艺术、波斯细密画风格与中原绘画技法,壁画中人物的飘逸衣袂、神秘的菱形构图、矿物颜料历经千年不褪的绚丽色彩,都成为极具辨识度的视觉符号来源。此外,和田地区出土的汉代织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其精湛的织造工艺与蕴含的祥瑞寓意,同样为现代视觉设计提供了跨越时空的灵感源泉。

(二)文化符号视觉转化的理论框架与设计原则

文化基因理论强调从文化母体中提取最具代表性、稳定性和传承性的元素。在新疆文化资源的视觉转化中,需运用符号学原理,对历史、民俗、自然等元素进行深度解构。例如,提取艾德莱斯绸的波浪纹作为流动感的视觉符号,将克孜尔千佛洞壁画的色彩体系归纳为“丝路色谱”,将天山山脉的轮廓简化为抽象的几何图形。这种提炼过程并非简单的形态截取,而是要保留文化元素的核心特征与情感价值,确保符号的文化辨识度与情感共鸣。

在融合过程中,需引入扁平化设计、极简主义、动态图形等现代设计理念。例如,将交河故城的建筑形态转化为简洁的矢量图形,应用于城市公共标识系统;运用动态设计技术,让克孜尔千佛洞的壁画故事以动画形式“复活”,增强文化传播的趣味性与互动性。同时,结合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数字技术,构建沉浸式的文化体验场景,如通过 AR扫描馕饼包装,呈现其制作工艺的动态演示,实现文化传播与商业价值的双重提升。

(三)融合路径的实践探索与创新模式

以新疆文化资源为基础,打造具有辨识度的文化 IP。例如,以《玛纳斯》史诗中的英雄形象为原型,设计系列动漫角色;将艾德莱斯绸的图案与色彩应用于文创产品、服装设计,形成统一的品牌视觉形象。通过建立“主 IP+ 子 IP”的矩阵体系,覆盖文旅、影视、游戏、衍生品等多个领域,构建完整的文化产业链。同时,运用区块链技术为文化 IP 确权,保护原创设计,提升品牌价值。

在城市规划与公共空间设计中融入新疆文化符号。例如,将喀什老城的建筑元素应用于城市街道家具、路灯造型;在乌鲁木齐高铁站、机场等交通枢纽,通过壁画、雕塑、装置艺术等形式展示新疆历史文化场景。此外,设计统一的城市视觉识别系统(CIS),规范城市标识、公共导视、广告宣传等视觉元素,强化城市文化形象的整体性与辨识度,使文化符号融入市民生活场景,成为城市记忆的重要载体。

(四)融合实践中的挑战与可持续发展路径

在文化资源的视觉转化过程中,需警惕过度商业化导致的文化失真问题。应建立严格的文化审核机制,邀请文化学者、非遗传承人参与设计评审,确保文化符号的准确性与完整性。同时,探索“文化保护基金 + 市场运营”的双轨模式,将部分商业收益反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实现经济效益与文化效益的良性循环。

三、新疆展现中华文化符号与视觉形象的创新实践与未来方向

新疆;中华文化符号;视觉形象;创新实践;未来方向

新疆作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化符号与视觉形象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新疆展现这些符号与形象,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还能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新疆在展现中华文化符号与视觉形象方面不断探索创新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需要明确未来发展方向。

(一)新疆展现中华文化符号与视觉形象的创新实践

在数字艺术迅速发展的当下,新疆积极推动数字动漫产业与中华文化符号的融合。以第二届新疆文化艺术节数字动漫特展为例,展览集合了众多优秀作品,通过多种形式展现中华文化魅力。在“万象·无界”单元,AIGC 技术生成的动漫作品创造出奇幻世界,将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如以中国传统神话故事为蓝本,利用 AIGC 生成精美的动漫角色和场景,让古老故事以全新视觉形式呈现。“穿越·无穹”单元借助 VR 技术,使观众能身临其境感受新疆与中华文化相关的历史场景和自然景观,如通过 VR 体验“行走”在古代丝绸之路,领略其繁荣与文化交流的盛景。

在 IP 设计方面,新疆创作者从本土文化中汲取灵感,打造出一系列具有地域特色和中华文化内涵的动漫 IP。如“疆小果”这一新疆女孩 IP 形象,融合了新疆的水果文化和民族服饰特色,展现出活泼可爱、积极向上的形象,不仅在新疆本地受到欢迎,还通过网络传播到全国各地,成为传播新疆文化和中华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还有以阿斯塔纳古墓出土女俑为原型设计的“绮梦疆湖新疆宝藏女孩”系列形象,将历史文物与现代动漫设计相结合,赋予古老文物新的生命力,引发人们对新疆历史文化和中华文化的浓厚兴趣。

新疆戏剧创作在“文化润疆”工程的推动下,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赋予历史文化新的表现形式。舞剧《张骞》以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故事为蓝本,通过《授节》《守节》《传节》《使节》四幕,展现了张骞的爱国情怀和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历程。剧中“节杖”这一中华文化符号承载着深厚的“忠”与“节”的内涵,贯穿全剧,成为连接剧情和表达主题的重要线索。同时,该剧在舞美设计上大胆创新,在舞台中央安装可 360 度旋转的跑步机,模拟张骞远行的各种艰难场景,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观赏体验,将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与现代舞台技术完美融合。

(二)新疆展现中华文化符号与视觉形象创新实践的意义

通过创新实践,新疆将丰富的中华文化符号与视觉形象以现代的艺术形式和传播手段呈现出来,使古老的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数字动漫、戏剧创作等领域对历史故事、文化符号的挖掘和演绎,让更多人了解新疆的历史文化,增强了文化记忆,防止文化失传。

展现中华文化符号与视觉形象,有助于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当各民族共享中华文化符号时,能够找到共同的文化根源和情感纽带,减少文化差异带来的隔阂,增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新疆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创新实践中展现的中华文化符号与视觉形象,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目光,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通过文化艺术节、数字动漫展、戏剧演出等活动,以及文化创意产品的流通,将中华文化传播到更广泛的地区,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三)新疆展现中华文化符号与视觉形象的未来方向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疆应进一步深化在数字领域的创新应用。加大对数字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和创作者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打造更多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数字文化产品。例如,开发基于新疆历史文化的沉浸式数字体验项目,让用户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全方位感受新疆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利用区块链技术对文化创意产品进行版权保护和数字资产化,促进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

新疆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地缘优势,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跨文化传播与交流。举办更多国际性的文化活动,邀请国外艺术家和文化机构参与,共同创作和展示体现中华文化符号与视觉形象的作品。同时,积极推动新疆文化“走出去”,将具有新疆特色和中华文化内涵的数字动漫、戏剧、文化创意产品等推向国际市场,提升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新疆在展现中华文化符号与视觉形象方面已经取得了一系列创新实践成果,通过数字动漫、戏剧创作、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和公共文化空间视觉呈现等多种方式,传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了民族团结和文化交流。面对未来,新疆应把握时代发展机遇,在数字化创新、跨文化传播、人才培养和品牌建设等方面持续努力,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符号与视觉形象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为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更大贡献。

新疆的中华文化符号与视觉形象,是多元文明交融的见证,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鲜活注脚。从古老神话到现代创新,从文化符号到生活实践,它们承载着历史记忆,凝聚着共同情感。未来,唯有持续深耕文化内涵、创新表达形式、拓宽传播路径,方能让这些文化瑰宝焕发永恒生机,既守护好地域特色,又彰显中华文化一体性,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文明互鉴贡献新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