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网技术在能源管理中的应用
王晓亮
中国葛洲坝集团三峡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山东聊城项目部 山东聊城 252000
随着可再生能源比例持续上升及电力负荷时变性增强,传统电网在能源管理方面的灵活性与实时响应能力面临严峻挑战。智能电网技术通过集成传感器、通信网络、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手段,实现对电能流动全过程的数字化感知与智能调控,成为实现高效能源管理与绿色发展的关键路径。因此,深入研究智能电网在能源管理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 智能电网技术构成要素
智能电网是融合现代信息通信技术与传统电力系统形成的复杂电力网络,主要包括感知、传输、分析与控制四个环节,通过实时感知、分析与控制,实现对电能的精准调配与故障自愈,显著提升电力系统运行效率与安全性[1]。
首先,智能传感器与智能电表构成电网的前端感知系统,部署于变电站、配电室及用户侧等关键节点,可实时监测电压、电流、频率等运行参数,并支持远程抄表、故障定位及负荷统计等功能。智能电表具备用户侧数据交互能力,是实现需求响应和分时电价机制的技术载体。
其次,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承担着电网信息流的高速传递任务。通过构建覆盖主干网与末端设备的通信链路,确保了海量实时数据的稳定回传,为后端决策系统提供基础支持。常用的采集方式包括 SCADA 系统与边缘网关装置,能够在不同拓扑结构下灵活适配。
在数据处理环节,云计算、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分析技术的引入显著提升了电网运行的智能化水平。云平台为大规模数据存储与运算提供基础设施支持,而大数据分析则可提取负荷趋势、用户行为模式等深层信息,辅助构建负荷预测、能效分析及设备状态评估模型。AI 技术如机器学习算法被广泛用于异常检测、智能调度与优化决策中,提高系统响应的实时性和准确性。
最后,物联网与通信网络技术是智能电网实现信息互联与控制协同的关键基础。其中,LoRa 适用于远距离低功耗传输场景,Wi-Fi 在本地高速通信中占据主导,PLC 具备利用现有电力线进行数据传输的优势,适用于设备密集或布线受限环境。
2 智能电网系统层级架构
智能电网作为融合信息与能源系统的复杂网络,其整体架构通常分为物理层、数据层与应用层三个功能层级 [2]。
(1)物理层是智能电网的底层支撑,涵盖电网硬件设施与传感器网络。该层主要由发电装置、输配电线路、变电站、终端用电设备以及广泛部署的智能传感器组成。传感器网络负责实时采集电压、电流、频率、温度、湿度等关键运行参数,覆盖从发电侧至用户端的全流程。设备层通过接入这些感知节点,实现电网状态的高频监测与精细化控制,是智能感知与精准控制的基础。
(2)数据层承担着信息的传输、处理与存储任务,是智能电网数据流动的中枢。该层通过构建多层次通信网络保障各类数据的高速、稳定传输。通信协议如 DLMS/COSEM、IEC61850 等确保不同设备间的互联互通与数据一致性。该层集成了云计算平台与边缘计算节点,用于承载海量数据的并行处理、特征提取与行为建模。
(3)应用层位于系统架构的顶层,承载智能电网运行与管理的核心功能模块。主要包括: ① 状态监控,通过可视化平台实时展示电网运行状态,支持多维数据分析; ② 智能调度,基于AI 优化算法与负荷预测模型,动态调整发电计划与电力流向,实现资源最优配置; ③ 故障诊断,利用机器学习技术分析电网异常特征,实现精准定位与快速响应; ④ 个性化服务,为用户提供定制化能效分析、分时电价建议与用电行为指导,促进需求侧管理与能源节约。
3 智能电网在能源分配优化中的应用
3.1 电力生成阶段
在智能电网架构下,电力生成环节不再依赖静态的发电计划,而是通过负荷预测与资源动态评估,实现“按需发电”。基于大数据与气象建模技术,电网可提前识别不同时段的负荷波动趋势,对高峰期或突发负荷变化进行动态调控。火电、水电等稳定电源提供基础负荷保障,而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资源则通过预测模型和储能系统实现削峰填谷,增强系统灵活性。在多源调度中,基于优化算法的调控平台可实时匹配能源供需,动态安排各类电源的输出优先级和运行方式,降低弃风弃光率,提升清洁能源占比。
3.2 电力传输阶段
智能电网通过部署多点实时监控装置,对输电线路的电压、电流、温度、负载情况等进行全时段监测,构建起状态感知能力强、反馈响应迅速的传输网络。借助边缘计算与云平台的联合处理,系统能够在发现线路过载、能流不均或潜在故障隐患时,立即执行功率调整策略,调节电压水平、切换馈线或临时负荷转移,以保障输电系统稳定安全运行。智能电网具备路径优化功能,可基于实时负载分布和能流分析结果,动态规划电力的最优输送路径,最小化线路阻抗与损耗。通过网络潮流优化算法,系统可避免电力在高阻抗路径中反复流动,从而降低无功功率流动,提高有功传输效率。
3.3 电力分配阶段
在智能电网中,电力分配环节逐步从集中供能模式向多源协同、分布式能源主导的柔性架构转型。分布式能源系统包括小型光伏系统、风电场、储能装置以及用户自备电源,广泛分布于城市建筑、工商业园区与住宅区。智能电网支持微电网的灵活接入与自治运行。微网作为局部能源子系统,具备独立运行和并网运行的双重能力。在正常状态下,微网通过与主网协同,实现双向能量流动;在主网发生故障或波动时,微网可自动切换至孤岛模式,维持区域供电稳定。基于优化调度算法,微网可动态平衡本地供需关系,实现负荷预测与能源分配的高度匹配,有效提升整体用电可靠性和分布式资源的利用效率。
3.4 电力消费阶段
依托智能电表与能效采集终端,用户可实时掌握自身用电情况,并接收来自电网运营商的价格信号与能耗提示。通过需求响应机制,系统在负荷高峰期通过价格激励、时间移峰等方式,引导用户调整用电行为,主动避开电价高时段,有效缓解电网压力。智能电网可依据电网运行状态、市场电价和可再生能源出力情况,动态发布分时电价或实时电价,促使用户合理安排用电计划,例如在低价时段运行高能耗设备,提升整体负荷曲线的平滑度。这种策略在工业用户中尤为有效,能够降低企业运营电费成本,同时为电网提供灵活调节资源。
4 结语
综上,智能电网作为融合电力工程与信息技术的综合系统,已成为现代能源管理体系中的核心支撑力量。本文从技术构成、系统架构与功能应用三个维度,对其在发电、传输、分配与消费各环节的作用进行了系统性梳理。智能电网通过精准感知、智能分析与协同控制,不仅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也增强了电力系统的安全性与弹性。随着分布式能源和需求侧响应机制的不断深入,智能电网将在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发挥更加关键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洋 . 物联网技术在配电网智能化运维管理中的运用研究 [J]. 中国新通信 ,2025,27(7):71-73,76.
[2] 薛福霞, 许雯旸, 杨梅, 等. 区块链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分析[J].电工电气 ,2024(3):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