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牦牛包虫病的诊断及防控方法分析

作者

旦增曲培

西藏那曲市嘉黎县农牧业科学技术服务站 852400

牦牛作为一种重要的畜牧业经济资源,主要分布在海拔 2000 到 6000 米的高原地区,不仅是当地牧民重要的经济来源,而且是高原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近年来,牦牛养殖已经成为高原地区特色畜牧产业,逐步朝着规模化、规范化、现代化的方向转变。然而牦牛生产过程中易感染一些疾病,牦牛包虫病便是其中之一。包虫病是一种由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引发的寄生虫病,牦牛染病后身体机能和生产性能下降,会给牧民带来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并且作为一种人畜共患的疾病,牦牛包虫病一旦发生,便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威胁。因此,有必要掌握并有效运用牦牛包虫病的科学诊断与防控方法,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包虫病的发病率。

1. 牦牛包虫病的诊断方法

1.1 流行病学诊断

引发牦牛包虫病的细粒棘球绦虫在生命周期中存在双宿主,其最终宿主主要为狼、狐、狗等肉食性动物,细粒棘球绦虫的成虫寄生在这些肉食性动物(终宿主)的肠道内,经 2 到 3 个月成熟并产卵,虫卵随动物粪便排出体外,如果粪便排放到牦牛食用的草料上,或污染牦牛饲料时,虫卵便可能进入牦牛体内,并且随血液循环寄生在牦牛脑、脊髓等部位,使牦牛患病。

牦牛包虫病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发病特征,发病高峰期主要集中在春、夏两季,其发病率取决于对该病的认识和检测能力,由于高原地区地理位置偏远,对该病的认知程度有待增强,所以该病的发病率较高。同时,牦牛包虫病的发病率与牦牛年龄有一定的相关性,两岁以内幼牛发病率较高,主要原因在于幼牛对疾病的抵抗力较低,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差[1]。

1.2 临床诊断

牦牛包虫病主要分为急性型与慢性型两种类型。

急性型包虫病多发于两岁以内幼牛,典型症状为:体温升高,体温可达到40 到 42C ;食欲减退,精神异常亢奋,出现前冲、后退、原地重复旋转等异常行为;呼吸速度加快,伴随有肌肉震颤、抽搐等症状。如果牦牛出现上述病症,很有可能在 1 到 3 天内死亡;部分病牛度过急性期后会转变慢性型,由于细粒棘球绦虫的虫卵不断发育并且伴随血液循环,虫卵寄生位置发生改变,相应的症状会再次出现。

慢性型包虫病一般为急性期度过后出现的症状,具体症状由虫卵的寄生部位决定。当虫卵寄生在牦牛小脑时,病牛会出现身体平衡感降低、焦躁易动等症状;当虫卵寄生在牦牛脑后部时,病牛会出现痉挛、头部抬起等症状;当虫卵寄生在牦牛脊髓时,病牛会出现肢体麻痹、大小便失禁等症状。

1.3 病理学诊断

解剖病死牦牛后可发现其肝、肾、脾等内脏器官以及脑等部位发生严重病变。内脏器官肿胀,肝脏表面有蚕豆大小的黄色或灰黄色结节。肾脏有白色、灰白色结节。病死牛脑部出现囊肿或钙化灶,患急性型包虫病的病死牛其顶叶、额叶等位置会出现明显的炎症区域;患慢性型包虫病的病死牛其脑部部分区域坏死。实验室诊断牦牛包虫病可以采用饱和盐水漂浮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法等方法。其中饱和盐水漂浮法通过刺穿病死牛体内发病区域的囊肿并得到液体样本,对样本进行检测可以判断是否存在寄生虫卵;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法主要用于检测粪便样品中的细粒棘球绦虫特异性抗原,其灵敏度和准确率较高。

2. 牦牛包虫病的防控方法

2.1 加强牦牛的饲养管理

牦牛感染包虫病的主要原因在于食用、饮用被虫卵感染的草料、饲料或饮用水,所以要通过加强饲养管理有效防控牦牛包虫病。一是要科学选址建造牦牛养殖场,保证养殖场周边水源清洁。同时在养殖场周边设置护栏以拦截野生犬科动物;二是要强化卫生管理,及时清除圈舍内的积水、粪便、杂物。同时做好养殖场的消毒工作,对牛栏、饲槽、地面每周消毒一次,可使用烧碱、氯甲粉等消毒剂;对养殖器械工具可以采用喷雾消毒、熏蒸消毒等方法;对于进出养殖场的人员,采用紫外线、喷雾消毒等方法;三是要根据养殖场周边的环境承载能力科学控制养殖密度,保持圈舍内通风良好。同时严禁使用霉变饲料,为牦牛提供营养均衡、清洁、新鲜的饲料,以此有效减少牦牛包虫病的发生。

2.2 做好预防性驱虫工作

牦牛包虫病发病率高且治疗难度较大,一旦发生便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因此要始终将预防摆在首位。预防性驱虫是预防牦牛包虫病的有效措施之一,应每年进行至少两次预防性驱虫。驱虫时可以采用口服、注射、药浴等驱虫方式,常用驱虫药物为吡喹酮、氢溴酸槟榔碱。其中吡喹酮可以口服或注射,口服时按照牦牛体重确定用量,通常情况下为 5 到 10mg/kg 体重;注射时将吡喹酮与葵花籽油混合加热,采用肌肉注射方式将药物深入牦牛体内;氢溴酸槟榔碱一般用于口服,每千克体重2 到 4mg ,可以起到良好的预防作用 [2]。

2.3 及时治疗牦牛包虫病

及时且有效地治疗牦牛包虫病可以避免疾病扩散,帮助牧民挽回一定的经济损失。牦牛包虫病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免疫治疗三种方式。手术治疗一般采用针刺包虫囊法,主要用于治疗牦牛脑包虫病。手术时将针刺入病牛颅骨并抵达包虫囊部位,对其中的囊液进行引流。这种手术治疗方法具有效果较好;药物治疗通常使用吡喹酮、甘露醇、氯丙嗪等药物。皮下注射10% 吡喹酮,肌肉注射 20% 氯丙嗪,或肌肉注射 20% 甘露醇,可以控制虫卵发育;免疫治疗主要通过提高牦牛自身免疫力来治愈疾病。免疫治疗时可以使用5 倍羊棘球蚴病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采用颈部或皮下注射方式,间隔 28 天后同等剂量二免,注射疫苗后牦牛体内抗体水平提升,可以对牦牛起到保护作用。

3. 结论

牦牛包虫病病程长、发病率高、治疗难度较大,常用的诊断方法为流行病学诊断,临床诊断与病理学诊断。对于牦牛包虫病要以预防为主,科学选择牦牛养殖场,做好卫生管理、饲养管理与消毒工作,加强预防性驱虫,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治疗牦牛包虫病,在最大程度上减少牦牛包虫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和银娟 . 牦牛包虫病的诊断及防控方法 [J].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24,(11):143-145.

[2] 索朗白姆 . 高原牦牛脑包虫病的治疗与预防措施 [J]. 西藏农业科技 ,2024,46(02):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