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视角下粤北农村初中音乐教学策略探究
薛敏聪
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区浸潭镇第二初级中学
引言:
音乐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而优秀作曲家作品的学习则是这一过程的核心内容。雷雨声作为广东著名音乐教育家和作曲家,其作品蕴含丰富的岭南文化元素和深厚的思想内涵,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艺术价值。然而,当前粤北农村初中音乐教育中对雷雨声编写的的教材运用存在重技能轻文化、教学方式单一等问题,难以实现文化传承的教育目标。
一、情境引导,激发文化认同——构建多元感知体系
岭南春早作为体现广东音乐特色的代表性作品,适合通过情境引导构建多元感知体系。教师可精心设计导入情境,将音乐与学生生活建立情感联结。具体教学中,教师可展示岭南地区春天的美丽景象视频或图片,让学生感受广东独特的春早景象。随后播放原版《岭南春早》,引导学生聆听其中运用的广东音乐元素,如柔美的旋律、独特的音色和装饰音技巧。教师可安排对比聆听活动,播放传统广东音乐与《岭南春早》进行比较,帮助学生发现两者在旋律、节奏、音色等方面的相似性,体验对传统音乐元素的继承与创新。当学生听到熟悉的岭南音乐元素后,往往会产生亲切感,自然联想到平时在家乡听到的音乐,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唱。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探讨岭南文化的特点和历史渊源,揭示广东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历史地位,以及这首曲目如何通过音乐语言表达岭南春天的独特魅力。通过这种情境引导,粤北农村初中生能够建立起对岭南音乐文化的认同感,感受地方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脉络梳理,深化文化理解——打造结构化学习路径
《翠亨村出了个伟人》作为描绘孙中山先生的音乐作品,非常适合通过脉络梳理来深化文化理解。教师应遵循“大单元教学”理念,将知识点系统整合,形成有机联系的学习整体 [1]。在粤北农村初中音乐课堂设计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分析该曲的曲式结构,揭示其“起承转合”的发展脉络。学生可通过分析第一乐句介绍翠亨村和孙中山出生的基本主题,第二乐句描述他的革命历程的微妙变化,第三乐句表现革命高潮时力度和音区的转变,以及第四乐句歌颂伟人功绩的新发展,深入理解音乐结构美学。教师引导学生探讨作品如何通过音乐语言表达对历史人物的崇敬情感,特别是最后部分结束在高音和辉煌的大调式主音上,体现对伟人的热情赞颂。学生在乐谱分析过程中学习音乐的语法与逻辑,感受创作的严谨与精妙。教师鼓励学生联系历史知识,理解孙中山的革命事迹如何在音乐的起承转合中得到艺术化呈现,使音乐分析与历史理解相互促进,深化学生对作品背后文化内涵与思想价值的认识,实现从表层技能学习到深层文化理解的转变。
三、实践创新,促进文化转化——设计多维互动任务
《光荣啊,中国共青团》作为第一单元的重要作品,非常适合通过实践创新促进文化转化。教师可设计系列实践活动,帮助粤北农村初中生在实践中内化音乐知识与文化内涵。首先,教师指导学生掌握 4/4 拍指挥图示,在指挥实践中理解歌曲的节拍特点与进行曲风格;设计“师唱生唱”的分句教学环节,逐步构建完整曲目;创设庄重的演唱情境,让学生起立,在教师指挥下演唱团歌,体验庄严肃穆的情感。教师强调团歌的使用规范,说明团歌不能作为公共场所的背景音乐,演唱时应当举止庄重,引导学生理解音乐作品的社会功能与文化内涵。教师还可组织学生在校园重要活动中演唱该曲目,将课堂学习成果转化为校园文化实践。例如,可在学校举行的青年节活动、入团仪式等场合安排学生集体演唱,强化音乐的实践功能。
四、评价反馈,巩固文化成果——建立发展性评价机制
《画眉跳架》作为具有浓郁广东音乐特色的作品,非常适合通过发展性评价机制来巩固文化成果。在粤北农村初中教学中,教师应将评价嵌入教学全过程,形成完整的反馈闭环。在《画眉跳架》教学评价中,教师可设计多层次评价体系,促进学生音乐能力与文化理解的全面提升。欣赏环节中,教师可设计聆听评价表,引导学生关注广东音乐的节奏特点、乐器音色和情绪表达,对能够准确识别广东音乐特色的学生给予即时鼓励;设置小组互评环节,学生相互分享对《画眉跳架》中“画眉鸟”形象音乐表现的理解,评价同伴对广东音乐表现技巧的认识程度。教师可组织学生创作性活动,如模仿《画眉跳架》的节奏特点创作简单的节奏型,并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教师还可设计开放性问题,如“《画眉跳架》与我们平时听到的广东音乐有哪些相似之处?它是如何通过音乐表现画眉鸟形象的?”,评价学生对音乐文化关联的理解深度。
结语:
文化传承视角下的音乐作品教学,不仅是对音乐技能的传授,更是对优秀文化基因的传递。通过校本课程开发与系统化教学策略的实施,粤北农村初中学生能够在学习岭南音乐作品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岭南音乐文化的特点,增强文化自信与认同。研究表明,构建情境引导、脉络梳理、实践创新和评价反馈的教学策略体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促进音乐文化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左雅楠 . 大单元教学中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初中音乐教学为例 [J]. 华夏教师 ,2025,(17):1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