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东亚奇迹”视角下:比较优势发展战略中的收入分配政策及对中国的启示

作者

余欣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东亚经济被认为是一个奇迹,除了指快速的经济增长之外,还指在实现快速工业化与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持了收入分配均等化的状态,大幅度改善收入分配情况,较好的体现了经济学上“效率与公平”兼顾。

一、推行比较优势,提升资源禀赋结构,是改善收入分配的有效路径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浪潮中,各国都在探寻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以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与社会公平的和谐统一。日本与亚洲“四小龙”在经济发展历程中,成功实现了“效率与公平”的完美结合,其核心秘诀就在于实行了比较优势战略。这一战略通过充分发挥当时的资源禀赋比较优势,不仅维持了经济的持续增长,更推动了资源禀赋结构的提升,进而对收入分配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一)比较优势战略:东亚奇迹的核心密码

东亚地区在经济发展史上创造了令人瞩目的“东亚奇迹”,日本与亚洲“四小龙”(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地区、中国香港地区)更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这些国家和地区在资源相对匮乏的条件下,实现了经济的快速腾飞,跻身发达经济体行列。深入剖析其成功经验,不难发现,遵循比较优势发展战略是关键所在。

比较优势战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自身所拥有的资源禀赋条件,专注于发展那些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日本与亚洲“四小龙”面临着人均资源过少的严峻现实。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强行推行违背比较优势的赶超战略,试图在短时间内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无疑是揠苗助长,难以长期持续。因为赶超战略往往需要政府提供大量的保护补贴,以支持那些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的产业。这些非生产性活动不仅会消耗大量的资源,还会扭曲市场价格信号,阻碍资源有效配置,最终导致经济发展低效率。

相反,遵循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则具有诸多优势。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例,在经济发展的初期,这些国家和地区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够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形成最强的产业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具有竞争力的产业能够带来最多的剩余和最高的资本回报率。企业获得丰厚的利润后,会有更强的意愿进行剩余积累,进而投入到再生产中,推动资本的快速积累。随着资本的不断积累,要素禀赋结构也会得到显著提升,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比较优势发展对要素禀赋结构与收入分配的积极影响

按照比较优势发展,落后及发展中国家能够实现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进而改变资本与劳动的相对价格,对收入分配产生积极影响。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素禀赋结构的变化是一个关键因素。要素禀赋结构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拥有的各种生产要素(如资本、劳动、土地等)的相对比例。当落后及发展中国家遵循比较优势发展时,会优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和资本的逐步积累,要素禀赋结构会逐渐发生变化,资本相对丰富,劳动相对稀缺。这种变化会反映在资本与劳动的相对价格上,即资本价格下降,劳动价格上升。

从收入分配的角度来看,资本通常是由富人所有,而劳动力则是由相对不富裕的劳动者所有。当资本价格下降,劳动价格上升时,意味着富人所拥有的资本所带来的收益相对减少,而劳动者通过出卖劳动力所获得的收入相对增加。这就使得人的资产相对贬值,穷人的资产相对增值,收入分配状况趋于改善。

以亚洲“四小龙”之一的韩国为例,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韩国以劳动密集型的纺织、制鞋等产业为基础,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随着资本的不断积累,韩国逐渐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如电子、汽车等产业。在这个过程中,劳动者的工资水平不断提高,收入差距逐渐缩小,社会公平程度得到显著提升。

(三)赶超战略与比较优势战略对收入分配的不同影响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推行“赶超战略”往往会对收入分配产生负面影响,导致收入的两极分化。赶超战略是指政府通过动员资金去扶持资本密集的产业,试图在短时间内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在市场经济国家,这些资本密集型产业通常是由富人所有。政府为了保护和支持这些产业,会提供大量的补贴和优惠政策。然而,这些保护补贴的钱却是从穷人那里征收来的。穷人本身收入较低,还要承担额外的税收负担,而富人则通过政府的扶持获得了更多的利益。这种利益分配的不均衡必然会导致收入的两极分化,加剧社会不公平。

相比之下,实行比较优势战略则有利于收入分配的改善。如前文所述,比较优势战略通过发挥资源禀赋的优势,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和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 使得资本与劳动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穷人的资产相对增值,收入分配趋于公平。而且,比较优势战略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自主决策,优胜劣汰。这有助于提高经济效率,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财富,为改善收入分配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日本与亚洲“四小龙”的成功经验表明,推行比较优势战略,提升资源禀赋结构,对于改善收入分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落后及发展中国家来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自身的资源禀赋条件,遵循比较优势原则,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不能盲目追求赶超,而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应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为比较优势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例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完善市场体系等。同时,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对弱势群体的保护,确保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全体人民都能共享发展成果,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与合理。

二、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开启经济发展与收入分配良性循环的

(一)发展中国家产业选择的困境与比较优势的指引

对于资本匮乏、劳动力丰富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产业选择犹如在迷雾中航行,稍有不慎便会偏离正确的航向。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契合其资源禀赋特征的天然选择,这是由其自身的要素结构所决定的。在这些国家,劳动力资源如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而资本则相对稀缺,犹如沙漠中的清泉。若强行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企业往往会因自身能力不足而陷入举步维艰的困境。

由于缺乏足够的资本积累和先进的技术支撑,这些企业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时,就像赤手空拳的战士面对全副武装的敌人,难以在市场中立足。为了维持生存,它们只能依赖政府的保护补贴来弥补其政策性负担。然而,这种做法犹如饮鸩止渴,不仅加重了政府的财政压力,使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捉襟见肘,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唯有在充分竞争的市场机制中,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才能发挥其神奇的魔力。企业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会像敏锐的猎手一样,自觉按照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来选择产业和技术。这样,资源就能像潺潺流水一样,流向效率最高的领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为经济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日本与韩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推动发展的成功范例

从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可以看到日本和韩国的发展历程为我们提供了生动而宝贵的例证。日本从 1868 年明治维新开始,便踏上了艰难的现代化征程。当时,日本面临着农业社会劳动力转移的艰巨任务,大量农业人口如同潮水般涌向城市,寻找新的生存和发展机会。为了尽快追赶发达国家,19 世纪末日本以纺织业为核心推进产业革命进程。纺织业作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需求大量增加,就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了无数农业剩余劳动力。这些劳动力从田间地头走进工厂车间,实现了从传统农民到产业工人的华丽转身。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不仅为农业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有力地推动了日本的工业化进程,还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使日本逐渐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转变为现代化的工业强国。

20 世纪60 年代初,韩国也抓住 当时, 美日等发达国家大力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发展中 地大力发展以轻纺工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一战略决策如 农业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向城市工业转移,城市里工 的发展不仅带动了韩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还提高了国民收入水平 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韩国企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为后来的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中国:立足比较优势,推动经济与收入分配良性互动

回到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目前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比较优势明显强于资本优势,劳动力密集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占据较大比重。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独特优势,也是我们实现经济腾飞的重要依托。

若强行扭转这一产业格局,发展不符 大规模资本密集型产业,将会引发一系列严重问题。大量只拥有劳动力的低收入者将无 的孤儿 ,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机会。这不仅会造成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 还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同时, 也将难以避免。资本密集型产业由于缺乏比较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往往处 政策支持才能维持运营。这不仅会挤占其他产业的发展资源,还会使整个经济的运 效率低下,阻碍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反,若中国按照比较优势发展, 底层及低收入者顺利进入劳动力市场,将会产生一系列积极效应。 一方面 成本 提高生产效率。在市场竞争中,这些企业就像装备精良的军队 和服务,从而获得最大利润和剩余,增强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 资本将以 盈利增加,它们会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扩大生产、技术创新等方面, 步推动经 赋结构逐渐改变的同时,经济效能得到持续释放并获得持续增长。

随着经济的繁荣,劳动力工资将不断上涨。企业为了吸引和留住劳动力,会提高工资待遇和福利水平。这将使广大劳动者的收入增加,生活水平 低收入者收入的增加将使社会收入分配更加公平合理,减少社会矛 经济发展和收入差距并非相互对立,而是可以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 动起来,就会越转越快,带动整个经济和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可见,劳动密 洲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改善的重要途径。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立足自身资源禀赋特征,让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的良性循环成为现实。

三、政府应实行与经济相适应的分配政策,承担更多社会福利和救助义务,实现全民共享发展

此外,除了发展比较优势,我们还 行社会赶超战略,必然最后会反作用于国家经济发 萎缩的根源,才会将执政理念转 才能推出改善社会收入分配的 福利和救助义务,着手建立统 如韩国在上世纪 80 年代由于 收入 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分配政策, 善 ,并成为促进经济增长 的发展、人口生 发展国家所经历的,通过牺牲 大劳动人民的 我们提供很好的启示和经验。

关于较为公平的资产分布方面,对于韩国和我国台湾,在殖民统治时期,曾经进行过有效的土地改革,而且战后又进一步加强了土改。我国台湾土改从 1949 年到 1953 年基本完成。韩国在 1945 年至 1952 年两次进行了土地改革。土改的有效成绩,加上农业部门的现代化,使得韩国与我国台湾在工业化进程之时,在经济发展中拥有较为公平的财产分布。

其次,东亚奇迹中的国家也是非常重视教育在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并有效的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亚洲四小龙的政府都对教育进行大量的投资。20 世纪 80 年代,亚洲四小龙的识字率已占人口总数的 90%,中学的入学率为70%-80%,此比率与发达国家相差无几,教育的基尼系数由1960 年的0.55,缩小到1990 年的0.22。

战后日本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 国民教育水平迅速得到提高 战后日本实行民主化路线政策,通过减轻学费负担以及完善教育环境,减少家 教 受高等教育的家庭负担,因此,此政策对日本社会的平等化具有 层带来的不利影响,日本政府依然遵循教育机会均等的政策,进一 家庭教育费用的负担。若父母为低收入人群,政府还考虑对义务教育之外 减免 放宽奖学金的获取条件,以减轻国民的教育负担。

此外亚洲四小龙在经济的飞跃发展中,都经历了生育率快速下降的过程。1965 年至 1973 年人口年平均增长率,我国香港为 2%,新加坡为 1.8%,韩国为 2.2%,我国台湾为 2.4%。1973 年至 1985 年,我国台湾的人口增长率仅为1.7%,并且有持续下降的趋势。中国,中国香港,新加坡和韩国人口增长也出现了大幅度下降趋势。人口增长率的下降是减少收入分配不平等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日本还有较为良好的社会保障制度。日本在社会保障方面实现了“国民皆保险,国民皆年金”的做法,使社会保障走向制度化。日本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福利,公众卫生,医疗保险,养老金等多种形式,不同收入阶层缴纳的金额与社会保障支付的比例不同,来维持相对的支付能力与相对的公平性。高收入阶层缴纳金额相对较高从而起到收入再分配的调节作用,也缓解了不同收入阶层之间过大的差距。

中国台湾也注重建立社会福利政策体系,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中国台湾地区就建立了劳动保险和公教人员保险。进入 20 世纪 60 年代后,中国台湾地区更是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建立相对健全的社会福利法律体系,使社会福利事业快速发展,如建立老人福利法,就业保险法,残障福利法,社会救助法,国民年金法等等,社会福利支出不断增加,对维持社会公平,减少贫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