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小学音乐唱游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杨赟赟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新前街道中心小学 318020

摘要: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唱游活动形式丰富多样,通过律动、歌曲表演、音乐游戏等形式,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和表现力。在这一过程中,唱游不仅仅是音乐活动的外在表现,更是学生内在情感的培养与规则意识的建立。通过深入探讨律动教学、歌曲表演和音乐游戏的不同形式,揭示这些活动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音乐、表达情感,并通过合作与创编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与艺术表现力。

关键词:小学音乐;唱游活动;律动教学;角色扮演

引言

唱游教学自进入小学音乐课堂以来,以其活泼生动的形式,迅速成为音乐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同于传统的乐理知识灌输,唱游将“唱”与“游”有机结合,借助律动、表演、游戏等形式,将音乐与肢体、情感相连接,打破了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固有认知。对于小学生而言,唱游不仅契合其好动的天性,更让他们在自由表达的过程中体验音乐、感知情感。

一、小学音乐唱游活动的多样性表现形式

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律动不仅仅是机械的动作,它本质上是一种感知与表达的交互,学生在音乐的流动中,用肢体动作去感知节奏、旋律以及力度的变化,而这些感知并不孤立于外部的音乐世界,而是与学生的内心世界发生了强烈的共鸣,这种通过身体的动作与音乐共舞的形式,拉近了学生与音乐的距离,让他们能够在节奏的推进中,深入感受到音乐所传达的情绪[1]。低龄学生的情感体验直接而强烈,律动教学恰恰抓住了这一特点,让他们通过动态的身体表达,理解音乐的起伏与情感的变化,完成从外部听觉感知到内部情感回应的转化。

在教学实践中,动作不再只是对音乐内容的附属,而是一种通过动作的对话,例如,针对不同音乐节奏的律动设计,可以让学生从激烈的节奏中感受到紧张和力量,从舒缓的节奏中体会到轻松与宁静,这里的关键在于律动教学并非是让学生被动跟随节奏,而是通过动作让学生主动去体验和表达音乐的情感,在律动的过程中,每个学生的情感反应都是不同的,而这种个性化的情感体验,赋予了他们创作的自由,打开了他们对音乐更深层次的感知之门。

二、律动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律动教学的核心在于通过肢体动作来实现对音乐节奏、旋律和情感的感知与表达,这种方式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更是一种内在情感的唤醒与引导,不同于传统的音乐教学,律动教学将学生的身体与音乐紧密结合,利用身体的自然反应来感受音乐的节奏和情感变化。通过这种肢体的参与,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体验音乐中的情感张力,从而在音乐与身体的互动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在律动教学中,身体作为情感的承载工具,随着音乐的变化而表现出不同的动作,这种互动不仅仅激发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促进了他们对音乐情感的深入理解。对于儿童来说,他们天性中对动感的需求与律动教学完美契合,使得这种教学形式成为了激发他们音乐情感体验的理想方式。

以《动物说话》这首歌曲为例,歌曲通过模仿动物的声音与节奏,将音乐情感具象化为生活中生动的声音表现,歌曲中,小鸡、小鸭、青蛙等不同动物的叫声被音乐化,形成了节奏感强烈的旋律。这不仅让孩子们通过听觉感受到了不同的节奏,还通过肢体动作进一步将这种感知转化为情感表达。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模仿小鸡“叽叽叽”的声音,通过轻快的手部动作来表现小鸡的活泼与机灵;当音乐转换为小鸭的“嘎嘎嘎”时,学生的动作随之变得稍慢且有节奏感,像是在模仿小鸭在水中的悠然行走。通过这种身体的参与,学生不仅对音乐产生了直观的理解,还通过律动深化了他们对每个动物特征的感知。《动物说话》中的不同节奏变化,也为律动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情感体验机会,例如,青蛙的“咕呱呱”节奏感明显,与小鸡、小鸭的声音形成了鲜明对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模仿青蛙的跳跃动作,在这种富有弹性的律动中体验音乐的多样性。

三、音乐游戏中的合作与规则意识培养

音乐游戏作为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集体参与和互动,学生们需要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共同完成某个音乐任务,这种合作性的游戏形式,不仅增强了他们的团队意识,也让他们在无形中学习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3]。每个音乐游戏都有特定的规则,而这些规则要求每个参与者都必须协调一致,既遵循集体的节奏,也尊重他人的表现空间,在这种多维度的互动过程中,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音乐素养,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合作与共赢。

学生都很熟悉"跳房子"的游戏,我在这个游戏的启发下设计了这样的音准游戏。首先在地面上画好类似于"跳房子"的七个格子,分别代表do,re,mi,fa,sol,la,si,两名学生配合完成游戏。其中一名学生负责随机唱出任意一个音,另外一名学生负责跳格子,必须准确跳入相应的格子中,并且不能踩线,如果出现错误和失误,则另一组开始。最后统计各组完成情况,根据排名的先后为准确完成全部挑战的小组颁发奖励。在游戏的过程中,负责演唱和跳格子的学生要不断互换角色,综合训练他们听音和辩音的能力。这样的游戏既带有趣味性,也有很强的专业性,对学生音准能力的增强具有非常有效的作用。在学生唱音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音调不准的情况,教师要及时在一旁指导和纠正。

这种游戏设计更深层次的目的是通过任务分配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每个学生的角色都与他人紧密相关,他们需要在音乐的律动中相互配合,形成一种集体的表演,在这种多维度的互动过程中培养合作意识。

四、结语

小学音乐唱游活动形式的多样性不仅为课堂带来了丰富的表现力,更为学生的音乐学习提供了全新的路径。通过律动,学生能够深入体验音乐的情感内涵;通过角色扮演和创编,学生在音乐中释放想象力;而通过音乐游戏,合作与规则意识逐步建立。随着音乐教育的不断发展,唱游活动的多样性必然会进一步丰富,成为培养学生艺术素养和情感表达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吴明玲.新课标视域下的小学音乐趣味唱游创意实践研究[J].名师在线,2024,(25):8-10.

[2]华于茜.小学音乐课堂趣味唱游教学的构建和策略[J].华夏教师,2024,(21):111-113.

[3]许晓洁.核心素养下小学音乐趣味唱游教学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4,(27):161-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