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物理原创试题的衔接功能及设计路径研究

作者

邹新明

常德芷兰实验学校 415000

新高考改革并非简单的考试形式变革,而是一场深层的教育评价理念重塑,其核心在于从“知识立意”转向“素养立意”。《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 年修订)》明确将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分为“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这就要求阶段性考试的命题理念和方式必须进行相应转变。

阶段性考试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定位需要重新审视。它不应是高考的简单“仿制品”或“压力传导器”,而应成为承上启下的“转换器”与“导航仪”。具体而言,阶段性考试需要实现两个层面的衔接:一是与高考要求的纵向衔接,确保考查内容与形式符合新高考的改革方向;二是与教学过程的横向衔接,通过考试反馈引导教学改进,推动核心素养在课堂中的落实。

当前阶段性考试命题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试题拼凑化与情境陈旧化。多数阶段性考试试卷中存在大量陈题、旧题拼凑现象。根据对某地区 10 所重点高中阶段性考试试卷的抽样分析,超过 60% 的题目直接来源于历年高考试题或教辅资料,仅有不到 15% 的题目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原创性。二是知识碎片化与能力扁平化。 即便是一些新编试题,也往往局限于孤立知识点的考查,缺乏对物理观念的整体性考察。这种“重木轻林”的命题倾向,使考试无法准确诊断学生素养发展的层次性差异。三是评分标准化与思维僵化。为了提高阅卷效率,非选择题的评分标准往往过于刻板。若在阶段性考试阅卷中采用“按点给分”的机械评分方式,会压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多元化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述问题的本质在于评价理念与教学实践、考试功能与高考要求之间的双重脱节。首先是理念层面的脱节。许多命题者将考试简单等同于知识的检阅,而非素养的对话,未能理解新高考的“应用性”和“创新性”是需要通过陌生、复杂的真实情境来承载的。

其次,是功能层面的脱节。 阶段性考试的“衔接”功能被狭隘地理解为“题型、题量、难度”的机械模仿,而忽视了更为重要的“价值衔接”与“能力衔接”。其“诊断”功能退化为简单的排名次、算本科率等,未能提供关于学生素养薄弱点的精细画像;“引导”功能则异化为“考纲指挥棒”,未能实现对教学改革的专业引领。

造成这种脱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命题理念滞后。命题团队多由一线教师临时组成,缺乏系统的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培训。调查显示,仅有 20% 的命题教师接受过专业的命题培训,对核心素养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层次,命题视野受限,习惯于路径依赖。二是专业化路径缺失。命题工作多依靠个人经验和零散技巧,缺乏科学、系统、可共享、可复制的标准化操作流程。从情境创设到设问技巧,从选项设计到评分标准制定,都缺乏统一的专业规范,导致命题质量参差不齐。三是反馈机制单一。考试结束后,分析往往止于分数段统计和知识点得分率,缺乏对试题本身质量的深度分析,更缺乏将考试数据与教学改进建议精准关联的反馈报告机制,使得“诊断”结果无法有效作用于“引导”教学。

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素养为导向的“五阶式”原创试题设计路径,将命题从一项“艺术”转变为一门“科学”。

一、目标定位与蓝图规划。

以教育目标分类学和课程标准为依据,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研制“命

题双向细目表”,横轴为物理知识内容,纵轴为核心素养水平层级及关键能力表现;明确考查的素养类型及水平要求,合理分配权重;确保每道题目都有清晰的目标指向和素养考查重点。

二、情境素材的挖掘与创设。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重点从四个渠道获取素材:(一)科技前沿:如“天宫课堂”、引力波探测等最新科技成果;(二)生活实践:如新能源汽车、智能家居等日常应用;(三)古籍经典:如《天工开物》中的物理智慧;(四)实验创新:对教材实验进行深度开发和拓展,对素材进行教育学加工,化非物理细节,突出核心物理原理。

三、问题与任务的设计。

依据认知负荷理论,采用" 梯级设问" 策略:(一)第一问设计为基础性、概念性问题,保障基础性;(二)第二问为整合性、分析性问题,考查综合应用能力;(三)第三问为开放性、探究性问题,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展示平台,设问语言要求清晰、无歧义,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

四、选项与评分标准的研制。

基于经典测量理论和SOLO 分类理论:

选择题干扰项设计要基于学情调研,反映学生常见错误;非选择题评分采用“要素评分法”,关注物理过程、模型建构等要素;即使最终结果错误,只要过程体现科学思维,也应给予相应分数。

五、质量评估与优化。

建立“三审三磨”机制:一审由命题人自查,确保科学性和规范性;二审由学科专家审核,把关物理逻辑和学科本质;三审由测量专家评估,预测难度和区分度 通过小范围试测进行实证分析,根据结果进行优化调整。

新高考改革的深化发展,迫切要求评价体系进行协同进化。阶段性考试必须超越简单的“模拟”功能,通过高质量的原创试题,充分发挥其“诊断学情”与“引导教学”的双重衔接功能。

我们提出的“五阶式”设计路径,为一线命题工作提供了系统化、专业化的解决方案。未来,我们还需要在以下方面继续深入探索:建立区域性的命题资源库,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加强命题教师专业培训,提升命题团队的整体素养;开发智能化的命题辅助系统,提高命题工作的科学性和效率

通过持续努力,我们相信能够真正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让考试评价成为推动核心素养落地的强大引擎,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