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视角下物联网教育普及与推广路径研究
常玮育
通化市委党校 吉林通化 134000
一、引言
当前,全球正经历着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物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深刻改变着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据统计,2023 年我国物联网市场规模已超过 3 万亿元,预计到 2025 年将突破 4 万亿元。在这一背景下,加强物联网教育,培养具备物联网技术与应用能力的人才,对于推动数字经济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然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产业结构、技术基础和教育资源存在显著差异。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科技创新能力强,物联网教育基础较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物联网教育资源配置不足。这种区域差异使得物联网教育的普及推广不能采用单一模式,必须基于区域经济特征,制定差异化的实施路径。因此,基于区域经济视角研究物联网教育的推广路径,不仅有助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更能促进教育供给与区域人才需求的精准对接,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区域经济与物联网教育的关联性分析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物联网教育的实施条件和需求特征。首先,经济发达地区具备更好的物联网教育基础设施投入能力。以上海为例,2022 年教育信息化投入超过 50 亿元,其中物联网相关实训基地建设占比显著提升。这些地区能够支持先进的物联网实验室建设、课程开发和师资培训,为高质量物联网教育提供物质保障。
其次,区域产业结构决定物联网教育的专业方向。长三角地区制造业集聚,对工业物联网人才需求旺盛;珠三角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发达,更需要物联网硬件开发人才;京津冀地区服务业占比高,智慧城市、智能家居等领域的物联网教育需求突出。这种产业结构差异直接影响了物联网教育的专业设置和培养重点。
再者,区域创新能力影响物联网教育的内容深度。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科技创新中心等创新要素集聚区,具备物联网教育发展的良好生态。例如,深圳依托高新技术企业集聚优势,开展了大量物联网创新实践教育;而传统产业主导区域则面临技术创新环境不足的挑战,物联网教育更注重应用技能培养。
此外,区域人才政策也对物联网教育产生重要影响。各地为吸引和留住物联网人才,出台了包括住房补贴、创业扶持、子女教育等在内的多项优惠政策。这些政策不仅影响了物联网人才的流动方向,也间接促进了物联网教育的发展。
三、基于区域差异的物联网教育需求分析
根据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特点,物联网教育需求呈现明显差异化特征:
东部发达地区注重物联网技术创新和高端应用。以上海、深圳为代表,这些地区产业升级需求迫切,对物联网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融合应用有更高要求。需要培养具备研发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层次人才,重点发展物联网架构设计、系统集成、创新应用等高端课程体系。据统计,这些地区物联网相关岗位中,研发类岗位占比超过 40% ,远高于其他地区。
中部地区聚焦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以湖北、湖南为例,这些地区制造业基础雄厚,但数字化转型程度不高。需要既懂物联网技术又熟悉传统产业的复合型人才,重点在于工业物联网、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企业更关注物联网技术在提升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方面的实际应用效果。
西部地区侧重基础设施建设和特色产业应用。如四川、陕西等地,需要能够适应本地发展需求的实用型人才。重点关注农业物联网、生态监测、智慧旅游等领域的应用推广。这些地区物联网教育更注重实操技能培养,要求学员能够快速适应基层工作岗位。
东北地区围绕老工业基地振兴,需要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以辽宁为例,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需求迫切,急需既懂工业生产流程,又掌握物联网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这些地区特别注重产教融合,强调学校教育与产业需求的直接对接。
四、物联网教育普及推广的多层次路径
政策引导路径:制定区域特色的物联网教育发展规划。建立与区域经济相适应的政策支持体系,包括:制定差异化补贴政策,对欠发达地区给予重点扶持;建立区域协调机制,促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完善产教融合政策,鼓励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例如,江苏省出台的《物联网教育发展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与地方产业对接的具体措施和扶持政策。
资源配置路径:构建与区域经济相匹配的教育资源分配机制。在基础设施方面,经济发达地区建设高水平实训基地,欠发达地区优先保障基本教学条件。在师资建设方面,建立区域师资共享机制,实施教师跨区域交流计划。在课程资源方面,开发具有区域特色的校本课程和教学资源。例如,浙江省建立了物联网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了优质课程资源的全域共享。
产教融合路径:建立与区域产业需求对接的协同育人机制。具体包括:校企共建产业学院,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开展订单式培养,实现人才培养与就业无缝对接;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提供真实项目实践机会;组织技能竞赛,促进学生实践能力提升。广东省的 " 校企双制 " 模式在这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就业率达到98% 以上。
社会协同路径: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推广网络。政府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实践平台;学校承担人才培养主体责任;行业协会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社会组织参与教育服务和资源补充。这种多元协同机制能够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形成物联网教育发展的合力。
五、结论与展望
基于区域经济视角的物联网教育普及推广,需要充分考虑区域差异,采取差异化、协同化的实施路径。通过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推广体系,能够有效促进物联网教育与区域经济的深度融合。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区域协同,优化资源配置,创新培养模式,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高质量的物联网人才支撑。
首先,要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建立更加灵活的校企合作机制,促进教育内容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其次,要推进教育数字化,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范围,缩小区域差距。再次,要完善政策体系,制定更加精准的区域差异化支持政策,促进物联网教育均衡发展。
最后,要注重可持续发展,建立长效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基础设施,优化课程体系,推动物联网教育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通过持续创新和完善,物联网教育必将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王晓东,李建国 . 区域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协调性研究 [J]. 教育研究,2021,42(5):78-85.
[2] 张雨辰,刘伟 . 物联网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J]. 中国电化教育,2022,41(3):45-51.
[3] 陈明,王丽娜 . 基于产教融合的物联网专业建设研究 [J]. 职业技术教育,2020,41(28):3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