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现实技术在古代诗歌情景教学中的运用
王思媚
邵阳市北塔区芙蓉学校 422000
一、引言
古代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长河中的瑰宝,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据重要地位。学习古代诗歌,不仅能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韵律之美,提升语言素养,更能在品味诗中意境与情感时,培养审美能力、增强文化认同感。但传统教学多停留在“教师逐句讲解 + 学生机械背诵”的模式,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往往浮于表面,难以跨越时空隔阂,真切触摸诗人笔下的情景与心境。虚拟现实技术(VR)作为新兴数字化技术,能构建高度逼真的虚拟环境,让学生“穿越”到诗歌场景中。将其融入初中语文古代诗歌情景教学,有望打破传统教学局限,为学生打造沉浸式学习体验,让古老诗歌在现代技术助力下焕发新生。
二、初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现存问题
2.1 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兴趣不高
部分初中语文教师教授古代诗歌时,仍固守“满堂灌”模式:逐字解释词义、逐句分析句意,最后要求学生背诵默写。这种枯燥的教学方式,让诗歌学习沦为“机械记忆”,难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比如学习李白《行路难》,若教师仅讲解“金樽清酒斗十千”的字面意思与“怀才不遇”的写作背景,学生无法体会诗人“欲渡黄河冰塞川”的苦闷、“长风破浪会有时”的豪情,自然难以产生学习兴趣,只能被动应付。
2.2 情境创设不足,理解难度较大
古代诗歌语言凝练含蓄,所描绘的场景(如盛唐长安、江南水乡)、抒发的情感(如离愁别绪、家国情怀)与现代学生生活存在时空鸿沟。传统教学仅靠教师语言描述创设情境,难以让学生形成直观认知,理解诗歌意境与情感时常常“力不从心”。以王维《山居秋暝》为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幽之景,仅靠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很难在脑海中构建出清晰画面,更无法领悟诗人寄情山水的闲适心境,理解始终停留在“知道诗句意思”的浅层。
三、虚拟现实技术在古代诗歌情景教学中的优势
3.1 营造沉浸式学习环境,增强学习体验
虚拟现实技术能打造与诗歌内容高度契合的虚拟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歌世界。通过视觉(如破败的长安城)、听觉(如枫桥的钟声)、触觉(如秋日的凉风)等多感官刺激,学生能全身心投入学习,与诗歌情景、情感深度联结。例如学习杜甫《春望》,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还原安史之乱后“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荒凉景象,学生仿佛站在残破的长安街头,亲眼所见断壁残垣、荒草丛生,亲身感受诗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忧国忧民之情,这种沉浸式体验远非语言描述可比。
3.2 提供直观的情境展示,降低理解难度
虚拟现实技术能将抽象的诗歌语言转化为具象的画面、声音与动态场景,帮助学生跨越“时空障碍”,轻松理解诗歌意境。比如学习张继《枫桥夜泊》,虚拟现实技术可生动呈现“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场景:皎洁月光西沉、乌鸦啼叫、寒霜弥漫夜空,江边枫树与渔火交织,学生直观看到这一幕,便能瞬间领会诗人旅途中的孤寂与忧愁,无需教师反复讲解“愁眠”的含义。
3.3 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虚拟现实技术的交互性与趣味性,能让学生从“被动听讲”转变为“主动探索”。在虚拟环境中,学生可自由漫步、与虚拟角色互动(如与诗人“对话”了解创作背景),成为学习的主角。例如学习李白《望庐山瀑布》,学生可在虚拟场景中从不同角度欣赏“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观,还能点击场景中的“知识卡片”了解瀑布的地理知识、诗人的创作心境,主动探索中不仅提升学习兴趣,更能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与记忆,学习效果显著提升。
四、虚拟现实技术在古代诗歌情景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4.1 课前导入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前导入时,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创设与诗歌相关的场景,快速抓住学生注意力,唤醒学习期待。例如学习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师可播放虚拟中秋夜景:皓月当空、月光洒满庭院,家人围坐赏月、品尝月饼,营造温馨团圆氛围。随后提问:“这样的中秋夜,苏轼却远离亲人,他会生出怎样的感慨?”自然引出诗歌,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开启学习。
4.2 课堂教学环节:深度体验,理解内涵
课堂教学中,借助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走进”诗歌,深度体验情景与情感,理解诗歌内涵。例如学习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虚拟现实技术构建“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的动态场景:学生仿佛站在荒凉古道上,感受西风拂面,看着瘦马缓步前行、夕阳渐渐落下,再结合“枯藤老树昏鸦”的细节观察,分析这些意象如何烘托“断肠人在天涯”的思乡之情,在体验中深化理解,而非死记硬背“意象作用”。
结语
虚拟现实技术为初中语文古代诗歌情景教学注入了全新活力,它打破时空限制,让学生与古老诗歌深度对话,有效解决传统教学中兴趣不足、理解困难、文化传承薄弱等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充分发挥虚拟现实技术的优势,将其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 —— 既借助技术营造沉浸式体验,又不忽视语言分析、情感品味等核心环节;同时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合理控制技术使用时间,避免过度依赖。相信随着技术不断发展,虚拟现实技术将为古代诗歌教学带来更多可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光彩,助力学生在诗歌学习中提升素养、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 季学森. 教育界,2024(31)
[2] 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陈慧祯. 名师在线 ,2025(03)
[3] 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实践探究 . 张喆 . 中学课程辅导 ,2025(02)
[4]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实践路径分析. 赵宏.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 ( 下旬刊 ),202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