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背景下小学语文古诗词跨学科教学策略探讨
彭友娟
广东省云浮市第二小学 广东云浮 527300
引言:
现阶段古诗词教学呈现文本分析碎片化现象,难以满足五育协同的时代要求。从跨领域整合的维度出发,建立以主题为引领、情境为载体、项目为驱动的教学范式,可以有效衔接诗词意境与现实生活。借助多学科资源的有机整合,引导学生在实践参与中构建对传统文化的多维理解,为素养本位的语文教学创新提供实施范例。
1 跨领域整合视域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的特征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在情感培养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其特有的节奏美感和深邃意境不仅能唤醒学生的审美意识,更能有效提升他们的情感表达水平与艺术鉴赏力在吟诵与解析过程中[1],学生得以体会作者对自然万象、生命体验和内心情感的精准刻画,由此深化对人性和情感领域的认知。这种跨学科整合的教学模式使情感培养呈现出多维度的特点,突破了传统语文教学的局限,与心理发展理论、教育方法论等专业知识相互渗透,显著提升了学生的情感理解能力和情商发展水平 [2]。
2. “五育协同”理念下小学语文古诗词跨学科教学实施路径
2.1 基于主题的课程设计
主题教学通过关键概念串联多元学科知识,契合儿童整体性认知规律。教师应紧扣语文核心素养,筛选适宜主题,借助任务集群促进知识融会贯通 [3]。以 " 春日 " 主题教学为例,可有机整合《村居》与《惠崇春江晚景》两首经典诗作,构建 " 品读-寻春-描春-咏春 " 四维活动框架,各环节渗透差异化跨学科能力培养。具体实施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辨析《村居》中 " 莺飞草长 " 的生动画面与《惠崇春江晚景》" 桃竹相映 " 的静谧意境,通过情景剧演绎感受 "稚子嬉戏放纸鸢 " 的欢乐氛围,结合数学方位认知,运用定位工具标定 " 三两枝 "" 短芦芽 " 的空间分布。寻春环节邀请科学教师共同参与,指导学生系统观察校园植被变化,统计柳芽萌发周期,丈量春笋每日生长量,将实证数据转化为诗歌创作素材。美术整合阶段提供扇形宣纸、彩铅等基础工具,引导学生依据 " 暖江鸭戏 " 等诗句意象绘制概念化春景图谱,用差异色块标注诗文涉及的生物要素。最终设置创意表达任务,要求学生选取校园春日物象,参照古诗格律创作微型诗作,设计 " 和风轻抚,漾波心 " 等支架式模板辅助创作,精选佳作通过校园电台循环展播。该模式通过对学科要素的情境化重构,使学生在领悟诗歌意境过程中,有机整合科学探究、艺术表现等跨领域认知经验。
2.2 情境化教学实施方法
该教学策略通过构建真实或模拟的教学场景,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具体可感的认知对象。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情境,引导学习者在特定环境中主动探索知识内涵。这种教学方式强调知识获取与生活实践的有机融合,使学习过程呈现出鲜明的场景化特征[4]。在操作层面,要求教育者准确把握学科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连接点,通过情境再现促进认知迁移。
情境化教学通过创设多维感知场景,能够将抽象的古诗意象转化为具象化的认知体验,有力推动五育协同发展。教师应聚焦诗词核心意象,整合跨学科资源构建 " 视听触 " 联动的沉浸式情境,在还原历史语境与自然景观的过程中实现知识迁移 . 具体实施需采用 " 技术支撑 + 生活体验 " 的双轨策略,一方面运用数字技术突破时空局限,另一方面通过实物操作建立古今生活的联系纽带。以《山行》教学为例,可采取文理艺融合的 " 枫林探秘 " 情境设计。首先运用动态分层技术展示 " 远上寒山 " 的地形特征,结合科学教师讲解海拔与植被分布规律,指导学生用彩纸制作立体山体模型并标注枫树分布区域。其次构建听觉感知情境,由音乐教师采集溪流、鸟鸣等自然声效,引导学生闭目聆听并联想 " 白云生处有人家 " 的意境画面。在《元日》教学中,数学教师可组织学生使用传统算具计算 " 爆竹声中 " 的古代物价,例如以豆粒模拟铜钱,核算 " 新桃换旧符 " 所需费用;同时劳动教师指导学生裁剪红纸制作简易桃符,用金粉题写吉祥语句,切身感受古诗承载的民俗文化内涵 [5]。
2.3 基于项目的学习实践
该部分聚焦于通过具体项目开展的学习活动,强调以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模式。这种实践方式将知识获取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使学习者在完成项目过程中掌握相关技能。项目化学习活动通常包含明确的目标设定、任务分解、团队协作等关键要素,能够有效提升学习者的综合能力。项目式教学以现实情境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开展深度探索,能够有机融合多领域知识攻克古诗理解障碍。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可精选代表性诗篇规划 14-21 天的中短期项目,围绕关键问题构建跨学科任务体系。执行过程中需强调团队协作机制,将诗词解析转化为可实施的实践模块,促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内化迁移。以 " 古诗情景剧 " 项目为例,在教授《池上》时组建包含语文、音乐、美术三学科的联合小组。语文教师重点解析 " 小娃撑小艇 " 的肢体动作特征,音乐教师配合创作采莲场景的配乐元素,美术教师则指导学生制作纸质船模。具体操作流程包含四个环节:首阶段通过任务卡分配工作,由学生自主选择承担剧本创作、道具制作或音效采集等职责;次阶段实施场景再现活动,运用课桌椅构建 " 浮萍一道开 " 的河道景观,采用蓝色绸布模拟水波效果;第三阶段组织分组预演,着重训练 " 偷采白莲回 " 的肢体表现力;最终在班级展示区呈现演出录像,并同步展出各组的道具设计草图。自然科学类项目如研究《小池》中 "蜻蜓立荷 " 现象,可协同科学、数学学科设计观察实验。科学教师指导学生使用显微镜分析池塘水样,探究水面张力特性;数学教师协助测算荷叶直径与承重比例,通过实验验证 " 才露尖尖角 " 的新荷能否托起昆虫重量;信息技术教师协助录制特写影像,捕捉蜻蜓停驻时的足部细节。借助多学科协作攻克古诗理解难点,例如在《池上》教学中,美术学科的道具制作加深了对 " 小艇 " 构造的理解,音乐学科的配乐创作则强化了" 浮萍开合" 的动态体验。
结束语:
”主题-情境-项目”三维教学架构,创新性地将古典诗词内容进行情境重构与问题导向设计,成功实现了传统文化元素的现代教学转化。教学实践验证,该模式不仅能深化学生对古诗词的认知理解,更显著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后续研究应着重解决学科融合的适配性问题,并构建更完善的评估体系,为跨学科教学实践提供科学保障。
参考文献:
[1] 应梦倩 . 小学语文古诗词与美术的跨学科教学研究 [J]. 基础教育研究 ,2024(4):63-65.
[2] 王发芝 , 雍永洁 . 基于跨学科学习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路径探析 [J].试题与研究 ,2024(7):157-159.
[3] 刘星 .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跨学科融合初探 [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23(5):40-42.
[4] 许国珍 . 古诗词教学”诗画一体”策略运用 [J]. 语文世界 : 小学生之窗 ,2022(8):1.
[5] 尹秀坤 [1]. 加强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实践与策略探讨 [J]. 进展:教学 与科研 , 2019(7):1.
课题信息 : 本文系云浮市教育教学科研“十四五”规划(第二批)2024 年立项课题《小学语文古诗词跨学科融合教学研究》( 课题立项号 :YF24 –115)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