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元素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呈现及教学策略研究
李丽
重庆市大渡口区实验小学 重庆 400084
引言:
全球化发展实现了多元文化的融会贯通,影响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面对这一实际情况,教育工作者需要坚守初心,坚定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讲解课程知识的同时做好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塑造。从小学语文课程入手,可以关注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借助传统文化完成语文素养的提升和情感价值的良好塑造。
一、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的传统文化元素
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中国文化典籍中选取篇章,重点介绍古人的处世哲学、思想情感和道德观念。学生理解并践行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与此同时提升阅读理解能力。传统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以简单凝练的语言描绘画面、传递感情,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对生活、文学和自然美的感知,进一步增强语言表达、创新和写作能力。另外,小学语文教材介绍了社会发展过程中较为经典的历史故事,以史为镜,强化认知。借助神话故事,教师带领学生走进神奇瑰丽的世界,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围绕传统文化元素优化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方法
(一)深入挖掘教材内容
教材为教师设计教学方案和授课计划的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和依据,教师需要从教材内容出发,寻找知识教学的切入点和核心内容,以学生的认知能力为基础,打造符合学生学习需求和能力层次的优质课堂。立足于文化视角,教师可以深度挖掘教材中存在的传统文化元素,通过全面、综合解读为学生讲解知识内容和思想情感,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传统文化元素,提升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1]。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以下简称“教材”)二年级下册识字1《神州谣》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在识字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从汉字的写法、释义、发展演变等入手,充分挖掘汉字中蕴含的文化内容,理解文化符号。此时,教师可以从“山、川、河、民”等较为简单的汉字入手,展示从甲骨文到楷体的演变过程,呈现同一汉字在甲骨文、金文、篆体等不同字体中的书写方法,从外形和构造入手,分析字义,领会汉字中的道德理念和情操。
(二)把握课程教学主题
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多种类型的传统文化内容,为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活动延伸提供了多种选择。此时,教师需要整合传统文化元素的具体内容,从中寻找共同点,确定具体的教学主题,提升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帮助学生构建更加科学、全面、系统、完善的知识体系,提高教学质量。一般情况下,教师可以从宗教、文学、艺术、音乐、民俗等多个大类出发,基于学生的能力提升需求和学习目标设置课程主题,开展教学活动。
例如,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9《古诗三首》介绍了春节、清明、重阳节三个较为重要的传统节日,教师可以从民俗出发,将传统节日作为教学主题,结合诗词内容分析传统节日的文化深度。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翻译诗句,理解基本释义,从中总结古人的生活方式,学习其中蕴含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教师需要拓展延伸,介绍各个传统节日的由来和演变过程,通过背景信息的铺陈介绍丰富课堂内容。
(三)结合生活实践内容
语文学科与日常生活实践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为了缓解历史时代背景不同带来的陌生感,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元素,教师可以研究传统文化元素在生活实践中的渗透和应用,指出时代发展下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将传统文化落到实处。教师可以在现代化视角下分析小学语文课程中的传统文化元素,找出传统文化的现代应用,将学生的生活经历引入课堂教学,增进知识教学与日常生活的关联 [2]。
例如,在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18《文言文二则》的课程教学中,《囊萤夜读》一文与学生的求学历程息息相关。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条件更好,教师可以重点强调文中主人公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克服困难坚持读书的精神品质,号召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铁杵成针》中,教师着重描绘毅力的重要性,鼓励学生梳理个人目标后为了达成目标而不懈奋斗。
(四)拓展语文学习资源
教材内涉及的传统文化元素有限,受教材体量的限制,可能并未就传统文化内容展开深入分析和探讨。为了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传统文化元素的教育价值,教师可以整合课内外的优质教学资源,补充教材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除历史典籍、文学著作之外,教师可以从科普读物、入门书籍、文化解读等方面入手,借助互联网和线上教学平台广泛搜集优质教学资源,寻找与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目标相匹配的内容。
例如,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0《牛郎织女》介绍了牛郎和织女的故事,教师可以寻找不同作品对这一故事细节和结局描述的不同,解读故事内涵。教师可以播放微课视频,在较短时间内展示故事发展经过,强化学生的记忆和理解。综合优秀教师授课视频、专家学者解读视频等,学生对这一故事中涵盖的传统文化元素有了更加深入地理解。除此之外,教师可以介绍其他民间故事,使学生认识到中国传统民间故事的多样性,强化课程教学。
结论:
综上所述,教师需要关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将其作为课程教学的重点,深入分析,将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观念传递给学生,塑造健全人格和高尚品格。为此,教师可以深入分析教材中已有的文化内容,确定教学主题,使课堂教学更具指向性和针对性。随后,教师可以将传统文化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便于学生理解的同时整合优质教学资源,全面开展知识教学。
参考文献:
[1] 肖志祥 . 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与传承路径探讨 [J]. 新课程导学 ,2024,(33):111-114.
[2] 杜侠 . 信息技术背景下传统文化元素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策略研究 [J]. 中华活页文选 ( 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 ),2024,(07): 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