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进一步推进无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对策建议

作者

郁彩虹

江苏省无锡市委党校决策咨询研究中心 江苏无锡 214128

近年来,国际社会观察中国、了解中国的视角已经从宽泛的国家层面下沉到更加微观的地方层面,甚至从中国一线城市向三、四线城市和乡村延伸。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国内从上到下也越来越需要融入国际社会,其目的在于澄清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偏见、歧视和误解,获得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尊重、理解和认同,为中国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这就为国内地方城市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供了重要契机。当前,无锡需要从深化城市IP 建设,打造立体化传播矩阵;创新传播内容,构建中国故事无锡样本;加强智库支撑,形成协同传播效应;优化国际活动平台,开展文化交流合作;强化国际传播技术支撑,建立评估反馈机制;培育国际传播人才,激发民间传播力量等方面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一、深化城市IP 建设,打造立体化传播矩阵

(一)完善视觉符号与品牌体系

深入挖掘无锡文化特色。深入挖掘在科技、教育、生态等领域的特色亮点,打造“无锡智造”“无锡教育创新”等系列主题内容,制作《文脉·无锡》系列微纪录片等更多具有无锡标识的文化产品,结合无锡在物联网、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领域的领先技术和应用,创作展示无锡现代科技实力和创新精神的内容;创作以无锡为背景的动漫、游戏等数字内容,用年轻人喜爱的方式传播无锡文化;持续优化城市专属IP 体系。如:“魅力无锡”英文平台、城市 LOGO 及标语,结合太湖文化、工商基因、非遗传承等元素,形成具有辨识度的视觉符号系统;通过“IP WUXI”微信公众号及海外社交媒体账号矩阵,强化国际受众对无锡“太湖明珠·江南盛地”的认知。

(二)运用数字赋能城市形象传播

以数字赋能创新无锡文化的内容与表达形式。运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推出“虚拟游无锡”“侃侃中国”等创意主题视频;制作短视频、微短剧、直播等多种形式的内容,适应不同平台和受众需求,启动“记录无锡”创作工程,推出无锡城市专题纪录片、微短剧;探索 AI 生成内容(AIGC)在跨语言传播中的应用,让全球用户沉浸式体验无锡的美景和文化,降低文化隔阂。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以无锡紫砂文化为基础,结合数字化陶瓷制作工艺展示,体现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围绕无锡在物联网、集成电路等领域的创新成果,制作系列数字内容,展现科技实力。运用 3D 建模、动画设计等技术,制作无锡城市形象的数字宣传片、互动式 H5 页面等,增强视觉冲击力和用户体验;邀请国际知名主播或网红到无锡进行实地直播,带领全球观众领略无锡风土人情。

二、创新传播内容,构建中国故事无锡样本

(一)依托国际友人共创叙事

一是搭建交流平台。成立国际友人俱乐部,定期组织各类文化体验活动,如:无锡民俗手工艺制作、茶文化品鉴等,为其提供深入了解无锡文化的机会,丰富他们的故事素材;依托“中国故事共创会无锡基地”,邀请外籍网红、学者、艺术家参与内容生产,推出如“外国小哥眼中的无锡面孔”等栏目,以“外眼”视角和渠道传播无锡故事,增强故事可信度;设立线上交流社区,创建专门的英文网站或社交媒体群组,让国际友人分享在无锡的生活点滴、工作经历和对无锡的感悟,形成无锡故事的线上传播阵地。

二是挖掘故事素材。聚焦国际友人在无锡参与的科技创新、企业合作等项目,挖掘他们为无锡发展做出的贡献以及背后的奋斗故事,如:外国专家助力无锡物联网产业升级的故事;聚焦生活趣事,关注国际友人在无锡学习方言、参与社区活动等方面的有趣经历,展现无锡的包容与活力;挖掘国际友人在无锡学习昆曲、参观惠山古镇等体验传统文化的故事,并将其与自身文化背景相融合,体现文化交流与碰撞。

(二)加强国际友好城市交流合作

一是拓展交流领域。深化经济合作,与友好城市建立产业合作机制,在物联网、集成电路等无锡优势产业领域,开展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等合作项目,举办线上线下产业对接会,共享市场资源;加强文化交流,互办文化节、艺术展览、民俗活动等,展示各自城市的文化特色,推动无锡民乐、惠山泥人等文化元素走进友好城市,并将对方的特色文化引入无锡;搭建科技交流平台,共享科技创新资源,联合开展科研项目,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组织科技企业和科研机构参加对方城市的科技展会。

二是丰富交流形式。举办国际会议与论坛,围绕城市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等共同关心的话题,举办国际会议和论坛,邀请友好城市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等参加,分享经验与成果。利用视频会议、社交媒体等平台,开展线上文化交流、学术讲座、旅游推介等活动,打破时空限制,增进相互了解。通过文化体验、体育比赛、志愿服务等形式,定期组织青少年交流营活动,培养青少年的国际视野和友谊。

三是完善合作机制。定期安排无锡与友好城市的政府高层进行互访,就双方合作的重大事项进行沟通与协商,推动合作项目的落实;在无锡及友好城市设立专门联络机构,负责日常沟通、项目对接和协调工作,确保交流与合作顺利进行;根据双方合作需求和目标,签订具体合作协议和备忘录,明确合作内容、责任分工和实施步骤,为合作提供法律保障。

(三)加强非遗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传播

一是创新传播内容。打造主题IP,以无锡非遗文化中的太湖船点、宜兴紫砂等为核心元素,结合现代科技、时尚潮流等,打造具有无锡特色的主题IP,开发系列故事、动漫、游戏等内容,通过数字平台全球推广;制作电视节目或网络综艺,让非遗传承人携手现代文化艺人合作表演,如,将无锡评弹与现代说唱结合,展现文化融合魅力;利用现代科技创建无锡非遗与现代文化数字博物馆,观众可线上参观,感受非遗技艺的同时了解现代创新成果;借助 2025年春晚无锡分会场等国际舞台展示精微绣、惠山泥人等非遗文化,将非遗技艺与当代艺术结合,推出“非遗 + 科技”“非遗 + 时尚”跨界项目,并通过“魅力无锡”海外平台发布多语种非遗纪录片。

二是拓展传播渠道。建立社交媒体矩阵,在国内外主流社交平台建立账号,开设“无锡非遗与现代文化”话题,定期发布短视频、图文等,展示文化活动、新品创作等内容,引发讨论与分享;加强线下活动推广,在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展会等场合,设置无锡非遗与现代文化展示区,在国际艺术展上展示无锡现代文创与非遗结合的作品。

三是加强互动体验。开发文化融合产品,将无锡非遗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开发智能紫砂茶具互动式文化产品,可通过手机 APP 了解紫砂文化与使用方法,参与线上交流;在国内外举办“无锡文化体验日”等活动,让参与者现场体验非遗制作,在海外城市举办无锡剪纸与现代创意设计体验活动。

(四)加强智库支撑,形成协同传播效应

一是加强智库建设。组建专业研究团队,汇聚国际关系、传播学、文化学、经济学等多领域专家学者,成立专门的无锡城市国际传播智库。同时,吸纳熟悉无锡本土文化、经济、社会情况的本地研究人员,以及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传播经验的海外专家顾问;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开展城市国际传播相关课题研究,定期发布《无锡城市形象研究报告》,为无锡国际传播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智力保障;针对跨文化传播障碍提出解决方案,优化“数字破壁”技术应用、调整叙事策略以适应不同文化背景受众;建立数据资源库,收集整理全球主要媒体对无锡的报道数据、海外受众对无锡的认知和评价数据、无锡与国际友好城市的交流合作数据等,为智库研究提供丰富的数据支撑。

二是制定传播策略。明确目标定位,基于无锡的产业优势、文化特色和发展战略,确定在国际传播中的目标定位,如打造“物联网创新之都”“江南文化名城”等特色品牌形象;精准分析受众,运用大数据分析等手段,深入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受众的文化背景、信息需求、接收习惯等,针对不同受众群体制定差异化的传播内容和策略;挖掘无锡在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社会治理等方面的亮点故事,制作短视频、动漫、H5 页面等多样化的融媒体产品,推动无锡文化元素与现代艺术、时尚潮流相结合,打造具有国际吸引力的文化 IP ;利用国际会议、展览、体育赛事等平台,开展城市形象宣传和文化交流活动;借鉴国际经验,关注国际上其他城市在国际传播方面的先进经验和成功案例,结合无锡实际情况进行借鉴和应用,不断提升无锡国际传播水平。

三、优化国际活动平台,开展文化交流合作

一是聚焦前沿与特色议题。持续举办中国国际智能传播论坛、世界物联网博览会、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无锡峰会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业会议和赛事,吸引美联社、雅虎财经等外媒报道,同步开展城市形象宣传周等活动,并通过无锡马拉松等赛事全方位展示无锡城市魅力。在高端论坛与赛事中融入吴文化、江南水乡文化等元素,在论坛的茶歇环节安排锡剧表演,在赛事开幕式上展示惠山泥人等非遗技艺;将 2025 年春晚无锡分会场效应延伸为常态化文旅推广项目,推出“跟着春晚游无锡”主题线路。

二是提升城市配套与服务。进一步完善交通、住宿等基础设施,加快地铁线路建设,提高机场的国际航线覆盖率,建设更多高规格的酒店和会议中心;论坛与赛事举办期间,设置宣传海报和标识,在城市的公共区域播放介绍无锡的宣传片,展示城市的魅力。

四、强化国际传播技术支撑,建立评估反馈机制

(一)加强智能传播技术应用

一是加强数据监测与分析。利用大数据工具监测全球范围内关于无锡的舆论动态和传播效果,分析海外受众的兴趣点和需求偏好,根据数据分析结果,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受众特点,精准投放与推送个性化的城市形象传播内容。

二是利用 AI 进行内容生产。利用 AI 视频制作技术,快速生成无锡城市风光、文化活动等短视频,如:通过 AI 将无锡历史建筑、自然风光等元素进行创意组合,制作出吸引人的城市宣传视频。

三是打造虚拟人物与场景。以无锡的历史文化名人或传说人物为原型,创建虚拟数字人,让其讲述无锡的故事、文化和传统。如:打造“虚拟阿炳”,介绍无锡音乐文化。

(二)建立动态评估反馈机制

建立评估指标体系,构建涵盖传播覆盖面、受众反馈、品牌认知度、文化影响力、量化粉丝增长、互动率、媒体报道量等多维度的国际传播效果评估指标体系,定期对无锡的国际传播工作进行量化评估;建立与政府部门、媒体机构、企业等传播主体的沟通反馈机制,促进传播工作不断完善;定期对无锡的国际传播效果进行评估,分析用户反馈和意见,了解国际受众对无锡的认知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和优化策略;定期发布《无锡国际传播影响力报告》,利用智能算法对传播内容和策略进行自动优化和动态调整。

五、培育国际传播人才,激发民间传播力量

(一)建设专业人才队伍

培养本土专业人才,与专业培训机构合作,针对特定领域,如国际新媒体运营、国际文化交流策划等,举办专题培训班。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吸引具有国际媒体工作经验、熟悉国际传播规则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来无锡工作。从北京、上海、广州等国际传播资源丰富的城市,引进优秀的国际传播人才,鼓励他们将先进的理念和经验带到无锡。加强与国内知名媒体、文化机构的合作,通过项目合作、人才借调等方式,引进急需的专业人才。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对在国际传播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团队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

(二)激发民间参与活力

培养民间传播使者,鼓励企业、留学生、外籍人士成为无锡城市代言人。搭建民间传播平台,鼓励市民在社交媒体上分享无锡美食、美景、文化活动等内容,发起“发现无锡之美”等话题活动;打造“无锡文化体验官”平台,邀请国内外游客和市民体验无锡的非遗技艺、传统手工艺等,并通过他们的社交媒体账号进行传播。开展民间创意活动,举办“无锡文化国际传播创意大赛”,征集以无锡为主题的短视频、漫画、歌曲等创意作品。设立专项资金,扶持民间文化创业项目,鼓励年轻人开发以无锡文化为主题的文创产品、数字游戏等,通过市场渠道进行国际传播。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求是》2019 年第6 期。

[2] 于运全等:《 地方国际传播战略发展报告》,《全球传播生态发展报告(2020)》,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 年11 月版。

作者简介:郁彩虹(1970-),性别: 女,籍贯: 江苏 泰州,民族: 汉族,学历: 硕士,职称:副教授,研究方向: 公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