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借人工智能东风,燃小学六年级古诗词教学创新之火

作者

陈飞世

福建省莆田市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小学 351100

摘要: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提供了新的实践路径。本文探讨了如何借助AI技术突破传统课堂的局限性,通过智能情境创设、个性化学习支持、互动式评价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提升文化感悟能力。研究提出,AI技术能够通过动态演绎诗词意境、适配学生认知水平、优化课堂互动形式,以帮助教师构建高效且富有感染力的诗词课堂,为古诗词教学注入创新活力。

关键词:人工智能;古诗词教学;小学语文

一、AI助力古诗词情境创设:从抽象文字到沉浸体验

(一)动态演绎诗词意境

古诗词的语言凝练含蓄,学生因缺乏直观体验,常对“诗中有画”的意境难以深入理解。AI技术可通过动态画面生成与虚拟场景漫游,将抽象文字转化为视听结合的沉浸式体验。例如,《春夜喜雨》中“润物细无声”一句,传统教学中仅靠文字描述难以让学生感知春雨的轻柔与生机。教师运用AI绘画工具,可生成春雨润泽大地的动态图景:细雨如丝般飘落,草木在雨水中舒展,泥土逐渐湿润。同时,配合雨滴声、远处隐约的蛙鸣,学生仿佛置身于春雨之夜。这种多感官刺激不仅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表层含义,更能引导他们体会诗人对自然万物的细腻观察与喜悦之情。

(二)虚拟场景中的情感共鸣

托物言志类诗词的象征意义与情感内核,需要学生与诗人产生精神共鸣。以《竹石》为例,诗中“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子象征坚韧品格,但小学生难以直接关联意象与精神内涵。AI可通过构建虚拟诗人互动场景,让学生与“郑燮”对话。例如,虚拟诗人以第一人称讲述创作背景:“我画竹四十余年,风雨中观竹之挺立,方知人生当如竹。”学生还可通过角色扮演功能,模拟竹子在狂风中的摇摆与扎根,体会“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深层含义。这种情境化互动打破了时空界限,使学生在自身体验中感悟诗词的精神价值。

二、AI支持个性化学习:从统一教学到精准适配

(一)分层教学资源智能推送

传统课堂中,教师受限于时间与精力,往往只能按统一进度推进教学,导致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因跟不上而丧失信心,基础扎实的学生又因缺乏拓展性内容而停滞不前。人工智能技术的介入,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了新思路。AI系统可通过课前智能测评,精准识别学生的知识储备与认知水平,继而为其匹配差异化的学习资源,使教学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以六年级《寒食》一诗的教学为例,诗中“日暮汉宫传蜡烛”一句涉及唐代寒食节禁火后由宫廷赐火的特殊习俗,这一历史背景对小学生而言较为陌生。针对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AI可推送一段白话释义动画:画面中,唐代百姓在寒食节期间熄灭家中炉火,黄昏时分皇宫使者骑马传递新火种,百姓纷纷以榆柳木引火。动画用“古代节日三天不能生火做饭”等生活化语言解释典故,帮助学生建立直观认知。而对于已掌握基础知识的学生,AI则提供拓展性学习工具,如将《寒食》与杜牧《清明》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分析两首诗在节日氛围描写上的异同。这种分层设计既避免了低效的重复讲解,又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提升,真正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二)学习路径动态规划

AI技术可实时采集课堂互动数据(如答题准确率、语音情感波动),能够动态调整学习任务的难度与形式,使教学路径如同“智慧导航”般灵活适配学生的认知发展。这一特点在《迢迢牵牛星》的教学实践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当教师引导学生赏析“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时,有的学生难以理解银河相隔的意象如何传递思念之情。此时AI系统自动触发辅助机制:首先通过示意图展示牛郎织女隔河相望的场景,帮助学生建立空间阻隔与情感联结的关联;接着推送情境改写任务,提示学生“尝试用课桌、围墙等身边事物替换银河,表达同样情感”。例如,有学生仿写出“课桌虽窄,心事难言”,将同学间因误解产生的隔阂与诗中情感巧妙呼应。这种从抽象意象到生活经验的迁移训练,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领悟“借景抒情”的本质——不是简单描绘景物,而是通过物象传递心声。

三、AI优化互动评价:从单向输出到多维反馈

(一)课堂交互实时反馈

古诗词诵读是理解诗文情感的关键环节,但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只能通过主观感受评价学生的朗读表现,反馈多停留在“声音洪亮”“有感情”等模糊层面,学生难以明确改进方向。AI语音识别与情感分析技术的应用,让诵读评价从“经验判断”转向“数据支撑”,通过实时捕捉语音细节,为学生提供可视化、可操作的建议。以《送元二使安西》的朗读训练为例,当学生读到“劝君更尽一杯酒”时,AI系统通过声纹分析发现情感强度不足,立即弹出提示框:“这句诗是离别前的深情劝酒,试试放慢语速,加重‘更尽’二字。”同时,屏幕同步显示示范音频的波形图,对比学生朗读时的音量起伏差异。针对“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AI检测到“阳关”二字发音急促,自动生成节奏标记线,提示学生在此处延长停顿。教师则根据系统生成的“情感曲线图”与“节奏偏差表”,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调整气息与重音。这种即时反馈如同一位“AI辅导老师”,既让学生清晰感知诵读不足,又让教师从重复纠错中解脱,将更多精力用于个性化情感引导。

(二)创作实践中的多元评价

AI工具可通过“规则校验+创意启发”的双重评价模式,为师生搭建了高效且富有弹性的创作支持体系。比如在“送别诗”创作任务中,一名学生写下“长亭外,蝉声碎,夕阳斜照人独归”。AI首先进行基础检测:标注“蝉声碎”三字符合五言绝句“仄平仄”的平仄规律,但“人独归”存在平仄失调问题,建议改为“孤影归”以兼顾押韵与情感表达。接着,系统从意象关联度分析,“蝉声碎”与《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中“水是眼波横”的“以声衬静”手法相似,自动推送该词的赏析视频供学生参考。最后,AI对比学生习作与王维《山中送别》的意境结构,生成建议:“试试在结尾添加‘青山远,问君何时回’,让离别之问更含蓄。”这种评价方式既避免了机械化的格式纠错,又通过关联经典诗词启发学生优化创作思维,让技术真正服务于人文表达。

综上所述,人工智能技术为古诗词教学开辟了"以生为本"的创新空间,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技术赋能,让诗词课堂更贴近学生的认知规律与情感需求。教师需把握AI工具的辅助定位,将技术优势与传统教学方法有机融合,既保留诗词教学的人文温度,又充分发挥智能技术的增效作用,最终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双重目标。

参考文献:

[1]赵紫娟,李亚莉,王飞梅. 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小学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J]. 中国科技教育,2024(8):30-33.

[2]陈洁丽.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小学语文古诗词情景式教学的探究——以古诗《江南》为例[J]. 今天,2024(15):62-64.

[3]胡玲君.人工智能时代下小学古诗文教学的实践策略探究[J]. 电脑校园,2023(32):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