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情境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和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育人模式探索

作者

李贝贝

商丘市梁园区昆仑路小学 476000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育人的必要性

小学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基础阶段,其核心任务是培养“德才兼备、身心健康”的合格公民。道德与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虽分属不同学科范畴,但在育人逻辑上存在天然的协同性。

从教育目标来看,道德与法治教育以“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法治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为核心,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心理健康教育则以“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情绪管理和人际交往能力”为重点,致力于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二者共同指向“人的全面发展”,前者为心理健康提供价值导向,后者为道德实践提供心理基础——缺乏道德引领的心理教育易陷入“个人主义”误区,缺乏心理支撑的道德教育则难以转化为实际行为。

从学生发展需求来看,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期,面临着自我认同、同伴交往、规则适应等多重发展任务。校园欺凌、学业焦虑、同伴冲突等问题的出现,往往既是道德认知偏差的表现,也是心理调适能力不足的结果。单一依靠道德说教或心理疏导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将二者协同推进,才能为学生构建“价值引领 + 心理支持”的双重保障体系。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育人的现存问题

(一)学科壁垒明显,协同意识薄弱

当前小学教育中,道德与法治和心理健康教育多由不同教师承担,且分属德育处、心理辅导中心等不同管理部门,缺乏常态化的协同沟通机制。道德与法治教师侧重“价值观传递”,往往忽视学生的心理接受度;心理健康教师聚焦“个体心理疏导”,却较少关联道德规范与社会责任,导致两大教育在内容设计、活动开展上出现“断层”,难以形成育人合力。

(二)教学脱离情境,实践转化不足

传统道德与法治课堂多以“理论讲解 + 案例分析”为主,心理健康教育则常局限于“心理讲座 + 个别咨询”,二者均存在“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抽象的道德概念、单一的心理知识难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虽掌握了理论知识,却难以在真实生活情境中实现道德行为的转化与心理问题的自主调适,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三)评价体系单一,协同效果难衡量

当前小学对两大教育的评价多以“结果导向”为主:道德与法治教育依赖课堂测验、行为表现评分;心理健康教育则侧重心理量表测评。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既未关注学生在协同情境中的综合表现,也未体现“过程性发展”的育人理念,无法全面衡量协同育人的实际效果,进而影响了协同模式的持续优化。

三、基于情境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和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育人模式构建

(一)目标协同:明确“价值引领 + 心理培育”的双重导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构建层级化的协同目标体系。低年级聚焦“基础行为规范与心理适应”,如通过“校园生活情境”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与同伴交往能力;中年级侧重“道德情感激发与情绪管理”,借助“冲突解决情境”引导学生理解他人、调控情绪;高年级强化“社会责任感与人格塑造”,依托“社会热点情境”培育学生的法治观念与抗压能力。通过目标的有机衔接,实现“道德认知”与“心理品质”的同步发展。

(二)内容整合:依托情境载体实现知识融合

1. 生活情境整合:挖掘学生的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的真实素材,设计“班级值日分工”“家庭责任分担”“社区志愿服务”等情境。在“班级值日分工”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引导学生理解“责任”的含义,心理健康教育则指导学生通过“沟通协商”解决分工冲突,实现“责任意识”与“人际交往能力”的协同培养。

2. 问题情境整合:针对学生常见的“学业焦虑”“同伴矛盾”“规则违反”等问题,设计专题情境课程。如围绕“同伴冲突”,道德与法治课程讲解“尊重他人、宽容理解”的道德规范,心理健康课程教授“情绪表达、换位思考”的心理方法,让学生在模拟冲突情境中既明确道德边界,又掌握心理调适技巧。

(三)实施路径:构建“情境创设—体验感悟—实践转化”的闭环流程

1. 情境创设:采用“实物演示、角色扮演、多媒体模拟”等方式,构建真实、可感知的教育情境。如在“交通安全”主题教学中,利用校园沙盘模拟“十字路口场景”,让学生分别扮演行人、司机、交警,在互动中理解交通规则(道德与法治),同时体验“紧急情况”下的情绪调控(心理健康)。

2. 体验感悟:通过“小组讨论、情感分享、心理疏导”等环节,引导学生深化对情境的认知。在“校园欺凌”模拟情境后,组织学生分享“受害者”“旁观者”“欺凌者”的心理感受,道德与法治教师引导学生批判欺凌行为的危害性,心理健康教师则指导学生掌握“拒绝欺凌、寻求帮助”的方法,实现“认知提升”与“情感共鸣”的统一。

3. 实践转化:搭建“校园—家庭—社会”联动的实践平台,引导学生将情境中习得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行为。如在“环保责任”主题教学后,组织学生开展“校园垃圾分类实践”,道德与法治教师跟踪评价学生的责任行为,心理健康教师关注学生在实践中的团队协作心理,形成“情境学习—实践应用—反馈提升”的完整链条。

四、协同育人模式的实施保障与实践成效

(一)实施保障

1. 师资队伍建设:通过“跨学科教研”“专题培训”“联合备课”等方式,提升教师的协同育人能力,鼓励道德与法治教师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健康教师掌握德育方法,打造“一专多能”的协同教师团队。

2. 资源整合利用:统筹校园德育资源与心理教育资源,建设“情境教学实验室”“心理辅导室”“实践活动基地”等共享平台,开发《基于情境的协同育人校本课程》,为模式实施提供物质与课程支撑。

3. 家校社协同联动:通过“家长课堂”“社区实践合作”等形式,引导家长与社会理解协同育人的重要性,形成“学校主导、家庭配合、社会支持”的协同育人环境。

(二)实践成效

某小学试点实施该协同育人模式一年后,取得了显著成效:从学生层面看,学生的道德行为规范达标率提升 23% ,学业焦虑、同伴冲突等心理问题发生率下降 18%,在“校园志愿服务”“班级管理”等实践中表现出更强的责任意识与协作能力;从教师层面看,跨学科协同备课频次增加 35% ,教师的协同教学能力显著提升;从学校层面看,形成了“情境融合、知行合一”的育人特色,得到了家长与教育部门的高度认可。

五、结语

基于情境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和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育人模式,打破了学科壁垒,实现了“价值引领”与“心理培育”的有机融合。该模式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出发点,以情境为纽带,将抽象的教育内容转化为可体验、可实践的具体活动,有效提升了育人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未来,还需进一步深化对情境设计的科学性研究,完善协同评价机制,推动小学阶段协同育人模式的持续创新与发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唐听学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山 .[J].科教导刊,20224,(15):130-133.

[2] 樊炯霞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融入山 ,[J].智力,2023,(14):147-150.

[3] 党兰英 , 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研究山 .[J]. 教师,2024,(04):112-114.

[4] 刘永梅 ,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J].求知导刊,2023,(52):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