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情感教育视角下的教师礼仪与学生情感发展

作者

张淑坤

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省徐州市 221116

一、相关概念阐述

(一)关于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教育 目的。首先,关于情感教育的内涵。不同的学者对其定义不同,具有代表性的有 以下几种。朱小蔓在《情感教育论纲》中认为,“情感教育,就是关注人的情感 层面如何在教育的影响下不断产生新质、走向新的高度,也是关注作为人的生命 机制之一的情绪机制,如何与生理机制、思维机制一道协调发挥作用,以达到最 佳的功能状态”[1]。张志勇在《情感教育论》中认为,“情感教育即情感领域的 教育,它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要求,通过相应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的 情感领域发生积极变化,产生新的情感,形成新的情感品质的过程 ”[2] 。由此可 见,情感教育关注情绪、情感、思维等方面,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感发展,是教 育过程的一部分。

其次,关于情感教育的功能。情感教育以直接促进学生情感发展为目的,是 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的。情绪情感是从认知过程中产生的,同时又影响着认知对 象的认知结果。情感教育能够使学生正确认识周围的人和事物,明辨是非,产生 情感体验,形成趋向真善美的情操,能够准确认识并调节自身情绪,提高认识水 平。除此之外,情感教育在处事态度、思维能力、人生动力等方面也产生重要影响。

(二)关于教师礼仪

教师作为学校工作的主体,对学生的影响最为深远,不仅向学生传播知识,还影响着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教师的行为举止、礼仪礼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 生的举止言行,决定了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从而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工作的

成效。因此,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精进自己的教学技能,还要规范礼仪举止。 教师礼仪主要包括仪表礼仪、语言礼仪、举止礼仪、课堂礼仪等方面,渗透在教 师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良好的教师礼仪对于人格魅力的增强、师生关系的构 建、教师素质的提升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教师礼仪中还有丰富的情感教育 因素,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的情感发展。亲切的微笑、鼓励的眼神、及 时的夸赞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尊重、关爱,从而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因 此,塑造教师文明礼仪,探寻其中的情感教育因素,对促进学生情感发展有重要 意义和价值。

二、情感教育视角下教师礼仪的育人价值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人的任何一种活动都需要有强烈且深厚的情感作动力,情感的动力作用有增 力或减力的效能。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的课堂表现,都会影响学 生的情感体验,学生的情感体验又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态度,在课堂环境中表现为 对待老师、对待学习的心态。如果教师营造的课堂氛围活跃,愿意给学生正向反 馈,多多赞美表扬学生,经常与学生进行眼神交流,掌握学生的思维动向并及时 调整授课进度,那么学生就会提高听课兴趣,产生更强的学习动机。相反,课堂 氛围死气沉沉,教师表达冷漠,以批评惩罚为主要手段,学生就会产生失败的体 验,消极泄气,对课堂和自身失去信心,从而逐渐失去学习积极性。因此,良好 的课堂礼仪能加强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享受学习,这也是积极的情绪体验产 生的迁移现象。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灵敏性

学生在不同的情感状态下学习,其学习效果是不同的。如果学生萎靡不振,对学习内容毫无兴趣,那么学习效果就会较差;反之,当学生对所学事物产生浓 厚兴趣的时候,他们就会乐于去观察、思考,这些事物就会保持在他们的记忆中 并被其内化。这一过程则离不开思维的影响。思维是直接促进学生学习的核心心 理因素,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帮助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情感 对思维进程及其效果的影响也十分明显。[3] 情感体验所带来的心理状态会影响当 前的思维灵敏性。积极的情感,比如乐观的情绪、良好的心境、饱满的热情可以 促进归纳推理和提高创造性,增强思维的灵活性;消极的情感,比如悲观的情绪、烦乱的心情会使思维阻塞,降低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注意与学生相 处的方式方法,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亲切、赞赏与鼓励,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为 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宽松的学习环境,从而形成积极的心态,以便调动其思维灵敏 性。

(三)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人是社会性动物,社会化是个体成长的必经之路。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 中,少不了与同学和老师的交往,这也是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难免会面 临冲突和挫折,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师礼仪中的情感教育因素,使学生能正确认识 并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挫折与挑战,积极适应学习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 心态,以便在未来能经受住社会环境的磨练。情感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了解、相互 沟通的桥梁,在师生关系中也蕴含着情感因素。教师和学生交谈时使用的语气、 语调、语言,都体现了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学生进行情感理解并给出反馈,影 响学生的行为和师生关系的形成。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师礼仪的情感教育作用, 帮助学生形成理解和分析情绪的能力,使学生能用乐观、积极的心境与他人交往,增强社会适应性,促进学生情感发展。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倾向性

情感教育通过对理想和三观的塑造形成个性倾向性,影响着学生个性品质的 发展。学校开展爱的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榜样教育,并且注重树立和谐团结的 集体氛围,这有助于满足个体发展的需要,影响着个体发展的方向和水平。另外,师生交往中教师对学生创造的心理环境,对学生个性品质的形成有潜移默化的作 用。当教师以过于强硬的态度与学生交流时,容易使学生形成焦虑、恐惧的心理,焦虑不仅是一时的状态,它可以成为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长期的心理异常会影 响个体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如果学生形成了焦虑型人格,就容易引发不安、苦 恼、惧怕等情绪状态,这将严重影响到学生的一生。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适当引导学生释放压力和焦虑等情绪,引导学生保持积极的情绪,形成良好的个性倾向性,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人生,使学生形成健康 的心理状态,这是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情感教育视角下教师礼仪与学生发展的现实困境

(一)忽视仪表管理造成学生情感质疑

教师作为学生在校园生活中的重要引导者,其行为举止、仪表形象都会对学 生产生深远的影响。目前有部分教师忽视了仪容仪表的管理,比如一些女教师穿

过于紧身的衣服、化浓妆、穿短裙,一些男教师不修边幅、蓬头垢面,举止姿态 不端庄等。教师忽视仪表管理时,可能会引发学生的一系列情感质疑,这些质疑 不仅关乎教师的专业素养,还可能影响到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尊重度以及学习 积极性。首先,教师仪表的不整可能会让学生质疑其专业性。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他们的形象往往与智慧、严谨、专业等词汇相联系。如果 教师的仪表管理不当,可能会让学生觉得教师不够专业,进而对其教学能力产生 怀疑。其次,教师仪表的不当还可能让学生对其产生抵触心理。在学生的成长过 程中,他们会通过观察周围人的行为和态度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如果 教师的仪表不符合学生的期望或社会的一般标准,学生可能会觉得教师不够尊重 自己,也不够尊重这个职业,导致学生对教师的抵触和反感。此外,教师对仪表 的忽视还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教师的看法往往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动,当教师忽视仪表管理时,可能会让学生觉得教师不够用心,不够重视自己的教学 工作。这种感受会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消极情绪,降低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二)语言表达不当导致学生情感厌倦

语言是人们交换思想、联络感情的工具和手段[4], 对于教师来说,语言是其 工作的基本手段,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媒介,语言文明是对教师的基本要 求,带动着学生的情感发展。当教师的语言表达出现问题时,比如不使用普通话、语言尖酸刻薄、模糊不清等,都会使教师形象大打折扣,让学生形成情感厌倦。 具体表现如下:第一,不使用普通话。无论是日常交流还是课堂授课,使用普通 话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这也影响着学生口语的发展。有些教师习惯使用方言授 课,这会让一些学生听不懂,这必定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第二,使用“语言暴 力 ”。有些教师遇到学生在课堂上不遵守纪律的情况时,会随意讽刺、谩骂学生,使用的语言粗暴粗俗,完全不顾学生的尊严和人格,也失去了在学生心中的良好形象。还有的教师批评学生时不注意场合分寸,一味地指责、说教学生,没有把 握好“度”,损伤学生自尊心,导致师生关系紧张。第三,语言表达缺乏吸引力。 有些教师与学生交流时语音语调比较单一,没有情感起伏,不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带动学生情绪的发展。

(三)课堂乏味枯燥缺乏师生情感交流

课堂乏味枯燥且缺少师生情感交流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与教师的课堂 礼仪是分不开的。教师从走入课堂的那一刻起,一举一动都展现了课堂礼仪。教 师走入课堂时的仪态影响着学生对教师的第一印象,有些教师的课堂时仪态不够 稳重大方,要么扭扭捏捏、不够自然,要么太过随意、嬉皮笑脸,这都不利于在 学生心中塑造一个端庄的形象,影响学生对教师和整堂课的初始印象。教师在进 入教室时也要整理好自己的情绪,不要将课堂之外的情绪带入到课堂中,有些教 师忽视了这一点,带着情绪上课是很难掌控好课堂节奏的。在课堂中的举止言行 也会带动学生情感的发展,影响着课堂的效果。有些教师上课时缺乏教学热情,语调平淡,毫无起伏变化,没有精气神导致课堂缺乏活力,或是语调过低,让学 生很难听清。有些教师只顾自己说,忽视了与学生的眼神交流和互动,忽视了学 生的情感需求和感受。这些情况都会导致课堂氛围沉闷,缺乏活力和趣味性,难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塑造教师文明礼仪促进学生情感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以端庄的仪容仪表获得学生的情感关注

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还要有端庄大方的仪容仪表,这 是教师修养、品味的最真实写照,影响学生对教师的印象,良好的仪容仪表能够 获得学生正向的情感关注。首先,着装要得体。切忌穿着脏、乱、破,过分暴露、过分透明、过分短小的服饰,会给学生留下不好的印象。[5] 要注意保持衣物整洁,无污渍、褶皱或破损,鞋子要干净、合脚,并符合职业形象。发型要整齐,保持 适当的长度和风格,避免过于前卫或夸张的发型。其次,仪态要端庄。人们常说 “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作为教师,更要注意坐、立、行的姿态,举手投足间 都要表现出教师应有的文明礼貌。教师保持良好的坐姿和站姿,展现出自信和专 业。行走时步伐稳健,避免急促或拖沓。最后,目光要柔和。柔和的目光体现了教师的人文关怀和亲和力,能够传递出温暖、理解和支持,使学生更愿意接近和 信任教师。当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时,教师应以柔和的目光给予鼓励和支持;当学生遇到困难或挫折时,教师可以用柔和的目光给予安慰和力量。

(二)以适当的语言礼仪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师的语言礼仪贯穿于师生交往的始终,带动学生情绪的变化,抑扬顿挫的 语调、巧妙的语言能使师生沟通更加有效,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可以从以下几 个方面入手。第一,巧用幽默、激励性的语言。幽默是一种艺术,也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教师可以适度地运用幽默语言,调节课堂气氛,点燃学生的热情,激 发学生的兴趣,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平时的师生谈话中,教师也要根据情况 适当运用幽默的语言调节谈话氛围。第二,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与学生 交流时,切忌使用轻蔑、不屑的语言,这会在无形中损害学生的自尊心。当学生 违反纪律时,即使是批评的语气,也应该委婉、措词得当、对事不对人,掌握语 言的分寸让学生心服口服,我们平和、自然、宽容的语言要比大声喝斥效果要好 得多。第三,注重语言的艺术性。在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语言应鲜明生动,富有 逻辑性,能够准确、简易地传达知识,同时不失趣味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 围中学习。教师的语言还要做到机智灵活,能够因势利导,以变应变,适时、适 度、适情地调整自己的语言,使课堂充满活力和变化。这些都可以丰富学生的情 感体验,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师生更好地配合。

(三)以良好的课堂礼仪提高学生的情感素质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在课堂上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与学生相互尊重合作,教师要当好引路人的角色,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情感素质。教师以良好的课堂 礼仪提高学生的情感素质,是一个既细微又深远的教育过程,可以从以下几点入 手。第一,建立文明和谐的课堂氛围。在课堂上倡导师生互相鞠躬致礼、互相问 好、互相尊重,强化师生的文明意识。通过日复一日的强化,让学生养成良好的 礼仪习惯,内化为个人素质。第二,以身作则,树立榜样。教师要发挥示范作用,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文明礼貌、端庄大方。在课堂上,教师应尊重学 生、关心学生,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通过课堂互动、情感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表达情感、理解情感,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培养学生的同 理心和共情能力。[6] 第三,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不同的成长环境、生活经

历导致不同的学生性格迥异,教师应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需求,了解他们的兴 趣爱好、性格特点等,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采 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满足每个学生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 朱小蔓 . 情感教育论纲 [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4.

[2] 张志勇 . 情感教育论 [M]. 北京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74.

[3] 郝玉梅 . 试论情感教育之功能 [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 教育科学版 ),2003,

(05) 79-81.

[4] 李凡,白海峰 . 浅谈教师礼仪 [J]. 天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