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创新合作教学 引导深度学习

作者

谢红莲

福建省武平县第三中学 福建龙岩 364300

摘要: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有目的性和策略性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师可以采取鼓励学生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抢答教学模式来使得学生有效融入到课堂的学习中来,并且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交流互相的学习经验,在合作交流中走向深度学习,提高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合作学习;深度学习

现代化的教学模式,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足够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课外知识,还需要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也比较强。通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成为符合现代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合作学习指的是教师指导小组内的成员明确分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手段。从学生的角度来讲,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责任意识,帮助学生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好习惯,同时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能够帮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在合作学习中提高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从教师的角度来讲,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教师的负担,教师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去探究适合学生的教学手段;对于学科教学来讲,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让生物学相关的知识被学生主动认识,而不是被动的接受,有利于学生将生物学知识应用在日常的生活中,促进学科知识的传播和发展。所以说合作式教学的方式应该被应用在初中生物教学中。

一、培养提问意识

只有设计和呈现出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他们才能够真正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从而激活并发散思维,将其中潜藏的知识与技能转化为自己的素养。那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思维,必然离不开问题的引导,问题是打开思维大门的钥匙,更是课堂教学的驱动,科学且具有深度的问题可以让一堂生物课变得更加有趣,引人入胜。当学生的思维通过问题得到激活时,其必然会快速提取相关的前认知经验,来联系眼前的问题及相关内容,尝试做出解答,这是一个建构新知的基本过程。因此,合作学习的开展要建立在科学的分组与高质量的问题基础上,这样才能够确保课堂教学及合作学习的有序、有效进行,而不是走走形式。例如,在“生物的分类”中,通过出示兔子和猫这两种学生熟悉的动物来引出一个问题:“我们是如何来判断兔子是兔子,猫是猫的?”这个问题乍一看很荒唐,但实际上却是一个关于生物本质的原理问题,比如两种动物的体色,眼睛,耳朵,四肢等等都是判断的依据,由此便很好地引出了课堂教学的主题,从而顺势进入到“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的合作探究当中。这种以问题和直观图结合的形式可以很好地让学生快速进入到思考状态,而不用再根据文字问题来联想画面。当然,不排除一些课程知识较为抽象的情况,该课堂教学过程常常会较为枯燥,学生打不起精神,对此教师则可以选择合作探究的方式,仍选择用循序渐进的问题设计来加以点拨,使学生们在交流和思维碰撞的过程中发现知识,感受生物课的魅力。例如,在学习“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这一比较抽象复杂的知识时,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1、心脏壁主要是由什么组织构成的?由此可以推断心脏具有什么功能?2、比较心房和心室、左心室和右心室的壁厚度,尝试解释这些特征与它们各自的功能是如何相适应的?3、心房和心室之间,心室与相连的动脉之间有什么特殊的结构?这些结构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围绕这三个问题开展合作探究。结合图示,透过表象,思考本质,有助于学生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重要生物学观点,也使学生看待事理的角度更加多元和深邃。

二、引导学生小组合作

教师在平时授课的过程中,要有目的的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完成相关的知识学习的任务。教师可以根据本堂课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和每个学生知识结构都不同的特点,为每位学生设置小组任务,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到这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里,不但可以激发自己对于学习的热情,而且还在参与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提高和培养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因为在小组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需要每个学生都积极的配合,并且要和学生之间产生一种默契,从而每位学生都要发挥自己的优势,也在合作学习中弥补自身的不足,所以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合作意识和综合能力。例如,在教授“昆虫的生殖和发育”时,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学习家蚕是如何生殖和发育的。首先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的学生在融入到小组学习的过程中都会保持高度的积极性和良好的热情,从而可以有效地对昆虫的生殖和发育的相关知识进行学习。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后,教师也可以开展分组抢答的教学模式,通过分组抢答的教学模式,不但可以激发起学生对于学习的热情,还可以使学生注意力保持高度的集中,融入到小组抢答的过程中来,从而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还可以根据既定的学习目标和期望学生达到的学习目的开展不同形式的提问,并且要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设置题目,提出问题,小组通过抢答的形式进行回答。小组学生在抢答的过程中,不但有学生与学生之间良好默契的配合,互相帮助,达到完成教师提出问题的目的,还可以在参与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自己的合作意识。

三、深化合作探究

合作学习并不意味着教师的完全放手,而是要在一旁随时关注每个小组内学生的探究学习进展,鼓励学生去提出问题,引导他们在遇到难题时多从其他角度切入,寻找答案。对此,教师在教学设计环节中要充分从实际学情出发,所设计问题要难度适中,确保能够调动学生的已有认知经验去进行充分思考,同时也要起到衔接下一教学环节的作用,各问题之间组成课堂教学的支架。例如,在“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中,教师在本课教学中可以先为学生展示实验的基本思路,然后各小组展开简单的合作实验,一起观察将盐撒在新鲜的白菜叶上后会发生什么,接着将白菜叶再放入到清水中浸泡又会发生什么。带着疑问大家一起将焦点转向了实验,开始了合作探究。合作学习的开展需要一定的预设,而不是心血来潮。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这是开展合作探究的前提,如果学生的思路偏离预设轨道,那么必须要先解决思路引导的问题,才能够进行后续任务。例如,我们常见的包菜为什么露在外面的叶子是绿色,包在里面的的叶子是白色?青萝卜也是如此。通过生活中的现象来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做出假设,学生可能会直接判定光照可能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却没有具体到光照会影响叶绿素的合成,这时教师要先进行思路的引导,再进入“叶绿素的形成是否需要光”的合作探究阶段。初中生物课堂中合作探究需要一定的材料作为支撑,通常会是探究的对象,包括可直接获得和无法直接获得两种类型,后者多需要教师为学生进行模拟呈现。例如,在“水分在植物茎内的运输”实验中,截取一小段木本植物的茎来作为实验的主要材料,在经过数小时太阳光的暴晒后,观察实验现象。除了方便获取的探究实验材料外,教师也要考虑到时间这种不可控的因素,所以有时往往需要直接为学生呈现实验的结果,而不是真要等上数小时的阳光照晒。

四、鼓励学生交流经验

初中阶段的学生,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并且愿意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但是每个同学的知识结构差异较大,所以通过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彼此的学习经验,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且在交流互换的过程中也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如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中,学生之间要分工合作,有记录鼠妇数量的学生,有观察实验的学生,如此分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注意学生合作中的交流与倾听交流,这一环节关系到合作学习能否顺利进行。在交流方面,教师要培养学生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思维,层次清晰。教师在此过程中需引导学生心平气和的进行交流,而当一个学生在讲述自己观点时,其他同学应认真倾听。学生之间通过交流经验,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交流和倾听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综上所述,初中生物课堂中的合作学习要从各方面展开精心筹划和设计,确保学生能够在各环节阶段都顺利进行,思维得到充分地调动,真正走向深度学习。可以说,合作探究式学习不仅符合当前新课程标准理念,而且对于课堂教学模式的更新和优化有着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琴.小组合作学习应用于初中生物教学的作用和意义[J].教育界,2021,(21):38-39.

[2]丁菁文.探究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A].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1年课堂教学教育改革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1:1797-1798.

[3]宿庆梅.合作学习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策略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1,(08):42-43.

[4]牛敏.合作学习视角下的初中生物教学策略研究[A].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2021: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