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植物观察日记”教学对幼儿科学记录能力的启蒙研究
张卷荣
民丰县未来幼儿园 848599
引言
幼儿时期的科学教育重在唤醒探究兴趣,培养基本的科学思维习惯。在日常生活中,植物生长变化是一个易于观察又充满趣味的自然现象。以往的教学往往侧重于让幼儿认识植物名称和特征,而忽略了记录与表达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植物观察日记通过让幼儿亲自观察、动手记录、口头表述,使他们在亲身体验中感受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这种注重过程的活动方式,对幼儿科学记录能力的启蒙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一、植物观察日记的教育实施路径
植物观察日记活动的有效性与持续性,从根本上主要在于教师前瞻性的系统规划。这一过程是一个需要将环境、材料、指导与评价融为一体的教育设计,旨在为幼儿科学记录能力的萌芽提供肥沃的土壤。
(一)创设环境,建立持续观察习惯
环境的创设是活动得以开展的物理与心理基础。一个专属的植物观察区是核心,这个区域应采光良好、易于接近,并摆放有不同生长周期的植物,如快速发芽的豆类与生长缓慢的多肉植物,以此提供丰富的观察样本。材料准备需考虑到实用与安全,提供尺寸适宜的花盆、小铲、喷水壶等,让幼儿能够真正动手参与从播种到养护的全过程,这种亲身参与是建立责任感和持续观察兴趣的关键。
同时,个性化的观察记录本也是环境创设的点睛之笔。记录本的设计必须采用更符合幼儿认知水平的布局。一份简单的记录页可包含三个核心要素:一个醒目的日期栏,由教师协助填写或由幼儿粘贴日期贴纸,以此初步建立时间与变化的概念;一个占据主要版面的观察内容栏,鼓励幼儿用图画表征所见,无论是新叶的脉络还是虫蛀的小洞,都应被允许并鼓励记录下来;以及一个发现与疑问栏,此部分可由幼儿口述,教师辅以文字记录,如孩子说“叶子黄了”,教师可标注“我发现最下面的这片叶子变黄了,这是为什么呢?”。这样一个支持性的环境,无声地赋予了幼儿观察者和记录者的身份,使记录行为成为一种日常习惯而非任务。
(二)渐进引导,尊重个体记录差异
幼儿的记录能力发展有其内在规律,必然经历从模糊到具体、从模仿到创造的过程。教师的指导策略必须与这个规律同步,体现明显的阶梯性与支持性。在初始阶段,幼儿的观察往往是整体和笼统的,他们可能会报告“花开了”,但缺乏对细节的捕捉。此时,教师需要提供细致入微的示范,不是直接告知答案,而是演示方法。教师可以蹲下来,用手指着叶片说:“看,这片新长出来的叶子是卷起来的,和我们之前画的已经完全展开的叶子很不一样。”这种语言引导幼儿关注颜色、形状、数量、纹理等具体科学观察要素。
当幼儿逐渐熟悉观察方法后,教师的角色就应从示范者转变为资源的提供者和思维的激发者,推动幼儿形成个性化的记录方式。应鼓励他们用自己理解并创造的符号系统进行记录:比如,用不同颜色的点来代表不同的天气状况,用数字“3”和一个小水滴的图案表示今天浇了三次水,或者用向上的箭头表示植物又长高了。对于表达方式不同的幼儿,有的偏爱绘画,有的擅长讲述,有的乐于用积木表现植物的结构,教师都应给予同等的认可,并鼓励他们在小组中分享自己记录的“密码”。这个过程完美诠释了如何以幼儿为中心,尊重其个体差异,并在此基础上稳步促进其记录能力的发展。
二、支持性教学策略的运用
要确保植物观察日记活动能深入有效地开展,离不开教师一系列支持性策略的巧妙运用。这些策略的核心在于,教师需根据幼儿的实时反应和表现,灵活调整互动与指导的方式,使活动既充满探索的乐趣,又蕴含丰富的教育意义。
(一)运用启发性提问,引导深入探究
提问是教师推动幼儿思维深入最直接也最有效的工具。在植物观察日记活动中,教师提出的问题不应追求唯一的标准答案,而应致力于打开幼儿的思路,引导他们去看、去比、去想。封闭性问题如“这是什么?”往往终结对话,而开放性问题则能开启一段探索之旅。例如,当幼儿注意到豆苗的叶子低垂时,教师可以询问“你看它看起来怎么样?和我们昨天画的比起来有什么不一样?”,这会引导幼儿进行前后对比观察。进而可以追问“你觉得它为什么会低下头呢?是可能太热了,还是可能想喝水了?”,这便将幼儿的观察从现象引向了原因的思考与假设。提问的时机同样重要,它应基于幼儿当前的注意点自然生成。
当幼儿兴奋地发现一个小花苞时,教师及时的“你猜猜这个小花苞过几天会变成什么样子?”就能顺势将一次偶然的发现延伸为一个有趣的长期观察点。通过这样层层递进、富有启发性的提问,教师不是在传授知识,而是在教幼儿如何思考,如何像科学家一样通过观察和推理来寻找问题的可能性,从而极大地激发并保持了他们的探究欲望。
(二)鼓励多形式记录,尊重个性表达
幼儿的表达方式是多元的,其记录方式绝不能局限于单一的绘画。尤其对于一些精细动作尚在发展或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幼儿,提供多元的记录途径,能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自信地展现其观察所得。绘画虽然是主流且重要的方式,但教师的鼓励应超越于此。可以引导动手能力强的幼儿用超轻黏土捏出不同生长阶段的向日葵,从矮矮的圆盘到高高的花盘,立体的作品能直观展现其对于生长顺序的理解。可以鼓励善于建构的幼儿用单元积木拼摆出植物的轮廓,甚至合作搭建一个“小花园”,在建构过程中,他们必须思考结构、比例和特征,这是另一种深刻的认知加工。对于乐于表达的幼儿,教师可以鼓励他们担任“小小播报员”,用语言向同伴描述自己的发现,教师则可用文字将其口述内容忠实记录在画作旁边,实现图画语言与文字语言的有机结合。这种对多元表达形式的认可和鼓励,实质上是对幼儿个体差异的深度尊重。它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更愿意持续参与记录活动。
结语
植物观察日记作为一种贴近幼儿生活的科学活动,为幼儿科学记录能力的早期培养提供了有效途径。通过系统的活动设计和适宜的教学指导,幼儿不仅学会了基本的观察和记录方法,更重要的是建立了科学探究的初步意识。
参考文献:
[1] 胡敏 . 中班幼儿对自然角探索的引导策略 [J]. 孩子 ,2023(4):13-15.
[2] 张露 . 种养日记 : 植趣研究所 [J]. 儿童与健康 ,2022(7):52-54.
[3] 甘怡彬 . 基于自然教育理念的幼儿园户外种植活动个案研究 [D]. 广西师范大学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