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融合教育中自闭症儿童的同伴互动支持策略研究

作者

王艳敏

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启智学校

一、引言

融合教育的推进为自闭症儿童融入普通环境提供了契机,但其社交沟通障碍使同伴互动成为主要挑战。作为自闭症儿童习得社交技能、建立情感联结的关键,同伴互动同时也能促进普通儿童形成包容意识,但在当前的实践中,自闭症儿童常常因为自身障碍、同伴认知不足和支持体系不完善等被边缘化,互动质量差,甚至产生社交回避,因此探索科学的同伴互动支持策略,对破解其社交困境、推动融合教育发展意义十分重大,本篇结合自闭症儿童特点,从个体、同伴、教育环境方面分析障碍,提出针对性策略,为教育实践提供参考。

二、融合教育与自闭症儿童同伴互动的内涵

2.1 融合教育的核心要义

融合教育主张把有特殊需求的儿童纳入普通教育环境,与普通儿童一同学习和生活,其核心在于“平等参与”和“个性化支持”。这种教育模式不仅可以让自闭症儿童有机会接触多样的社交环境,在真实的同伴交往中积累经验,也有助于普通儿童从小培养包容心和同理心,理解生命的多样性。从教育公平的角度来看,融合教育可以有效打破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壁垒,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共同成长中实现潜能,是教育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

2.2 自闭症儿童同伴互动的特殊性

2.2.1 社交意愿不强

一些自闭症儿童在对与同伴交往过程中常常缺少主动性,更愿意独自活动或者进行重复的刻板行为;

2.2.2 沟通存在短板

自闭症儿童在语言表达和非语言沟通(如眼神交流、表情理解)等方面能力欠缺,很难领会同伴的意图或表达自己的需求;

2.2.3 行为较为刻板

自闭症儿童对环境变化或互动规则的调整适应能力也比较弱,可能会因为轻微刺激而出现情绪波动,进而影响互动的进行。

三、融合教育中自闭症儿童同伴互动的困境

3.1 自闭症儿童自身的障碍限制

社交技能的欠缺是核心问题。比如,有些自闭症儿童无法理解同伴的玩笑或隐喻,容易对互动产生错误认知;还有的在游戏中很难遵守规则,导致被同伴排斥。一些儿童还存在感官过敏问题,教室中的嘈杂声、鲜艳色彩可能使其注意力分散,很难集中精力回应同伴的互动邀请等,从而进一步削弱了其互动的可能性。

3.2 同伴支持不够

普通儿童对自闭症儿童的认识存在偏差,可能会因为不理解他们的行为而选择回避或者嘲笑;一些儿童缺少与自闭症同伴互动的方法,不知道如何开启或保持对话,使得互动很难继续开展。尤其在低龄阶段,儿童的社交判断大多依赖直观感受,若自闭症儿童出现重复动作或无回应行为,同伴容易把其看作“奇怪”而主动疏远。

3.3 教育支持体系不健全

老师往往缺少针对自闭症儿童同伴互动的专业指导能力,很难设计出有效的干预活动;同时,学校也缺少系统的支持机制,比如同伴辅导计划、社交训练课程等,导致对互动的支持较为零散。大多数学校的融合教育仍然停留在“物理空间融合”层面,缺乏对互动质量的跟踪与评估,很难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支持策略。

四、融合教育中自闭症儿童同伴互动的支持策略

4.1 基于自闭症儿童的个性化支持策略

4.1.1 社交技能培养

老师可以通过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培养自闭症儿童的基础社交技能,比如打招呼、寻求帮助和表达感谢等;借助视觉提示帮助他们理解互动的流程和规则。还可利用视频示范法,让儿童通过观看同龄伙伴的互动片段,直观学习合适的回应方式,逐步降低其社交焦虑。

4.1.2 兴趣引导法

老师可以从自闭症儿童的兴趣点出发,设计以兴趣为核心的互动活动,以此来激发他们参与的积极性。比如,若儿童喜欢拼图,老师则可以组织小组进行拼图游戏,引导同伴围绕共同兴趣开展互动。同时,根据儿童的能力水平调整任务难度,确保其在互动中获得成就感,增强参与信心。

4.2 同伴支持策略

4.2.1 同伴培训计划

老师可以对普通儿童进行培训,为他们讲解自闭症的基本知识、互动技巧和包容理念,减少其认知上的偏差;同时,再挑选“同伴使者”,鼓励他们主动发起互动、提供帮助,发挥示范和引导作用。在培训中可以加入情景演练环节,让普通儿童模拟应对自闭症同伴的常见反应,提前熟悉互动技巧。

4.2.2 合作学习模式

老师还可以设计小组合作任务(如课堂小组讨论、手工制作),明确每位成员的角色分工,让自闭症儿童在合作中体验成功,从而增进与同伴之间的信任感。任务设置可以采用“阶梯式”推进,从短时、简单的合作逐步过渡到长期、复杂的项目,帮助自闭症儿童逐步适应同伴互动节奏。

4.3 教育环境与教师支持策略

4.3.1 打造包容性互动环境

优化班级的物理环境(如设置安静角供自闭症儿童调节情绪)和心理环境(如通过班会宣传包容理念),营造安全、友好的互动氛围。老师可以在教室中设置“互动角”,摆放易于开展合作游戏的材料,比如积木、绘本等,为同伴互动创造自然契机。

4.3.2 教师的专业引导

老师要在互动中扮演“桥梁”角色,及时介入并化解互动冲突(如解释自闭症儿童的行为意图);可以利用集体活动(如晨会、游戏课)创造互动机会,逐步降低自闭症儿童对成人支持的依赖。同时,老师需要定期与家长沟通,了解儿童在家庭中的互动表现,共同制定一致的支持策略,从而形成教育合力。

五、结论

融合教育中对自闭症儿童同伴互动的支持是一项系统工作,需要结合自闭症儿童的个体特点、同伴的参与以及教育环境的优化。通过个性化训练激发自闭症儿童的互动潜力,通过同伴支持构建包容的社交网络,通过老师与学校的机制化支持提供持续保障,才能有效提高自闭症儿童同伴互动的质量,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家庭与学校的协同支持模式,形成更加全面的互动支持体系。

参考文献:

[1] 叶雪梅 . 基于融合教育的自闭症儿童社交游戏高效课程实施策略 [A]广东教育学会2025 年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C]. 广东教育学会, 广东教育学会 , 2025: 4.

[2] 沈舒娜 . 同伴法在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中的应用 [J].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 2024, (05): 32-34.

[3] 王利丽, 张兰. 学前融合教育中自闭症儿童社会支持策略的实施[J].现代特殊教育 , 2018, (19): 37-39.

[4] 符东梅 . 同伴介入法对学前自闭症儿童社交技能的干预研究 [D]. 重庆师范大学 ,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