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新课标要求下对阅读理解答题技巧的培养
付佳琳
新河县尧头中心校 055650
引言
新课标语文强调“核心素养导向”,突出学生对文本的整体理解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而阅读理解能力正是落实这一目标的重要支撑。当前,部分学生在阅读答题中表现出理解片面、审题偏差、语言表达薄弱等问题。本文旨在从新课标视角出发,分析阅读理解教学中的常见问题与对策,探索提升学生答题能力的有效路径,助力语文教学质量整体提升。
一、新课标背景下初中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新课标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提出语文学习应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大核心素养。而阅读理解正是这四大维度的综合体现,不仅关系到学生语言能力的积累,更直接影响其文学感悟、思维表达与审美判断的深度,也是语文教学中最具综合性与实用性的教学内容之一。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由感性理解向理性分析过渡的关键时期,其认知水平、思维方式、表达能力均处于迅速发展状态。此阶段若能通过科学合理的训练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理解的基本方法与答题策略,将对其语文学习和整体学习能力形成深远影响。新课标中的阅读教学不再是简单的信息提取与复述,而是强调对文本内涵、结构、语言、写作意图的综合把握,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和发表见解。尤其在面对多文本阅读、主题统整、观点分析等新型题型时,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与语言驾驭能力,方能胜任复杂表达任务。因此,培养学生在规范考试要求下灵活应对各类题型的能力,是落实课程目标、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手段。
二、当前阅读理解答题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分析
在实际教学中,尽管教师在阅读教学上不断改革方法,但学生在答题层面依然暴露出多种问题,影响理解效果和答题准确率。首先,学生对题干信息的提取能力较弱,不能准确把握题目要求,导致答非所问。特别是主观题中,“分析”“赏析”“概括”之类的设问往往因关键词理解偏差而造成思维方向错误。其次,答题缺乏层次感,表述不清晰,语言组织能力不强,即便理解到位,也难以通过文字准确表达出来,特别是在三点式回答、观点支持分析等常见题型中问题尤为明显。
此外,还有部分学生存在对文本内容“只看字面不看结构”、“只看表述不看写法”的问题,难以形成整体阅读意识。以统编版教材中的《散步》为例,这是一个情感层次分明、结构转折突出的短篇散文,许多学生在答题时能识别出“亲情”主题,却难以从语言描写或结构变化中挖掘出作者情感递进的具体表达方式,导致答题过于表面,失分严重。还有的学生在答题时机械套用模板,忽视文本个性,回答千篇一律,缺乏思维深度。这种缺乏思辨与个性化表达的答题方式,使得学生很难在高阶题型中脱颖而出,尤其在涉及作者写作意图、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综合类题目中尤为明显。
这些问题的根源,一方面在于学生缺乏阅读策略的系统训练,未能建立起应对不同题型的有效思维框架;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教学中对阅读方法指导的不充分,教师常将重点集中于文本讲解本身,而忽视了文本向答题迁移的具体过程。答题不是简单的输出,而是综合理解、思维组织与语言表达的整合过程,若忽视其中任何一环,都会影响整体答题质量。有效的答题训练应注重审题训练、思维建构与表达逻辑三位一体的教学整合,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阅读应试能力与语文素养。
三、基于新课标的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培养策略
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答题能力,教师应在教学中强化对“读—析—答”全过程的指导,建立从文本解读到语言组织的系统训练机制。第一步是教会学生“读”的策略,即如何建立整体意识,快速识别文章的结构层次、中心思想与关键语句。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文本标题、首尾段、转折语句等着眼,梳理文章逻辑脉络,形成宏观把握的能力。
第二步是“析”,即分析题型与思维路径。常见的题型如“概括主旨”“分析写法”“理解句意”“揣摩情感”“探究意图”等,都有相应的答题方法。教师应结合例题进行分类讲解,指导学生准确定位设问角度,明确作答任务,避免偏题。如教材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其语言富有童趣,写法极具个性,在分析“语言特色”时应从比喻、生动细节、叙述角度等方面入手,而非仅笼统回答“写得形象生动”。
第三步是“答”,即构建语言表达逻辑。学生在作答时要注意用术语化语言回应设问,形成“观点 + 依据 + 分析”的答题结构。教师应在平时训练中反复强调“语言组织”的重要性,通过范文赏析、优质答案点评等方式帮助学生积累表达模板与句式资源。此外,还应鼓励学生进行“自拟题自答”“同题异构”等训练,提升其答题的灵活度与应变力。
教师还可通过整合课内外文本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跨文本阅读比较训练,如将《秋天的怀念》与《再塑生命的人》并读,从“人物刻画手法”与“情感表达方式”进行比对分析,在多元视角中提升阅读理解的综合能力。
四、以典型文本为例谈答题技巧训练的课堂实践路径
为了将阅读理解答题策略的培养落到实处,教学中需要结合典型文本设计系统的教学活动。以统编教材中第 1 课《春》为例,这是一篇语言优美、结构完整的写景抒情散文,适合作为答题技巧训练的范例文本。教师可以围绕以下几个层面组织教学:首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结构,明确其按照“早春—仲春—晚春”顺序展开描写,体现时间推进中的自然变化之美。其次,在设问训练中,可提出“作者如何通过细节表现春意?”“文中哪些词句最能体现对春天的喜爱?”等典型题目,引导学生从描写方式、用词特点和情感色彩三个维度进行回答。
在答题训练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尝试用“描述—解释—评价”的句式组织答案,例如:“作者通过写‘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这一细节,运用拟人手法,表现出春天悄然而至的特点,表达了对自然生机的喜悦之情。”这一答案体现了信息提取、技巧识别与情感理解三重能力的融合,是符合新课标要求的阅读答题逻辑。
教学实践还可以配合“改错题”“补全题”等方式,让学生辨别答题中的常见漏洞,提升答题的逻辑敏感性与语言表达精准度。最终目标是让学生从“被动答题”转变为“主动思维”,逐步形成“带着问题读、根据设问答”的应试与素养双轨能力。
五、结论
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不应局限于文本教学,更应关注学生如何面对设问,如何思维回应。在新课标引导下,初中语文教学需进一步深化对阅读理解答题策略的系统指导,从思维训练、语言表达到实战演练形成闭环,帮助学生掌握科学高效的应对方法。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与自主学习能力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顾夏妍 .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的技巧与方法研究 [J]. 求知导 刊 ,2024,(23):53-55.DOI:10.14161/j.cnki.qzdk.2024.23.013.
[2] 张丽芬 . 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及其研究 [J]. 散文百家 ( 新语文活页 ),2021,(03):125-126.
[3] 冯钦刚 . 新课标下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探究 [J]. 校园英语 ( 教研版 ),2012,(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