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产教融合背景下人才链匹配产业链升级的“双链合一”路径研究

作者

崔玲玲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  215411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人才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对有能力将所学专业知识转化到实际生产中的技能型人才尤为缺乏,针对此种情况,党和国家提出深化产教融合的战略,即实现教育人才链与企业产业链的高度融合,服务区域制造业产业体系转型升级。

1、“双链合一”的校企合作机制

深化“引企入教”改革,引导企业单位积极参与高校育人的教学改革,促进企业需求融入高校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全面推行面向企业真实工作场景的任务驱动培养模式;原则上,高职院校新专业的开设应有相关企业单位的直接参与,积极鼓励企业单位联合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设立行业学院、企业工作室、实验室、创新 基地、实践基地等。

通过校企合作,让企业技术人员参与课程开发,分析企业真实环境实践培养学生的技能水平,按照企业的要求考核学生,提高专业的社会适应性,使培养的学生更符合行业、企业的需求,实现与产业链的有效对接。高职院校鼓励专任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交流,教师能将企业的先进知识、文化渗透到课堂教学环节中,有利于增强实践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校企双向交流可以推动校企共同合作编制人才培养方案、共建专业课程、共编教材,切实提高产教融合水平,提高学生培养质量。

2、人才链与产业链的“合一”关系人才链与产业链的“合一”关系如图1。

图1 人才链与产业链的“合一”关系

企业与学校的双向交流能促进产业链与人才链合一,基于企业人才需求构建学校专业建设、明晰人才培养定位;学校到企业的交流是基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反向支撑与促进企业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因此,校企合作双向交流机制将成为推动校企关系紧密合作,产教融合,促进双链合一,提升“双师型”师资队伍结构,培养更加适应企业需求的人才,提高教学质量及学生就业率的有力载体。学校和企业产教融合背景下“双链合一”校企双向交流的架构如图 2 所示。

基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反向支撑与促进企业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基于企业人才需求构建学校专业群、明晰人才培养定位

图2 双链合一,双向交流

3、校企双向交流机制的“双链合一”实施策略(1)发挥政府职能作用,推动校企合作双向交流,促进“双链”合一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 20 条)明确提出,政府部门要制定相关政策制度,为校企合作提供保障、搭建平台,积极鼓励企业和高职院校双向交流,实现人才、资源、技术、项目等全面共享。推进校企深度合作,提升企业参与的自觉行为,政府可在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度,对相关企业给予一定激励,落实相关税收政策。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参与投资兴办职业教育,努力构建企业勇担职业教育责任的良好社会环境,推动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

政府要出台细化方案和政策,鼓励、支持企业人员到高职院校挂职,培养企业育人的社会责任感、树立教育成本分担意识,引导企业树立长远战略与企业价值观。同时,政府也应该鼓励高职院校走出校门,与企业加强合作,引导高职院校培养人才实现本土化服务,为当地区域经济发展出一份力,从而有效促进人才链、产业链“双链合一”。

(2)制定学生到企业实习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双链”合一

高职院校应根据学校区域位置和自身优势,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新兴产业、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的人才需求,制定学生到相应的产业群企业实习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施专业互通、课程共选、学分互认、资源共用的课程运营体系;推行全真环境下的项目实战教学,实施“学生 + 师傅 + 资源 + 项目 + 导师”的混合型课堂教学组织方式,以促进人才链、产业链“双链合一”。

(3)制定企业人员到高职院校交流机制,激励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挂职

积极引导企业人员到高职院校挂职锻炼,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校企共赢”,建立可持续的校企深度合作制度,引“企”入校,使企业单位的新技术新产品充分融入到学校的课程教学与实践创新中,让企业全方位参与学校的日常专业建设和课程规划,是推动人才链、产业链间有效对接的重要途径,是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深入研究与实践的重要保障。

4、“协同创新”的产教生态系统

建立产教融合生态圈,须以高校为教育主体,以政府为支持主体,以企业为合作主体,为地域经济发展培育、输出职业专业人才。产教融合教育生态系统中高校、企业、社会和政府间彼此配合并相互影响,在以人才链、知识树、产业链和信息流中实现反馈与反哺,构成一个有序的循环生态链。见图 3。在政府有效支持下,高校将教育资源(高技能型人才)输送到地方企业,地方企业将创新技术或产品输送给社会和市场,社会和市场通过有效信息反哺给企业,企业将有效信息反馈给高校。

图3 产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生态链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生态链的特征是:高校、企业、政府及社会等主体的身份独立、主体间通过人才链、知识树、产业链、信息流相互协调、 企业 为桥 府制度化为保障、高校专业化为基础,形成高校与企业新型合作关系的协 的主体,两者在教育生态中是互惠互利的“命运共同体”,在人才培养 社会责任。 高校应明确好自己的责任、职权与利益,保证生态链的信息流畅通,同时链条上的各环节应当协 同创新, 才能建立起与时俱进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生态链。

以行业企业人才输送需求为宗旨,政府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以市场就业需求为导向的“政校企行市”协同创新人才联合培养,通过管理协同、利益协同、资源协同、人员协同、文化协同实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精准对接,为行业量身定制技能型“生力军”。

通过校企双元合作育人机制,形成人才链和产业链的动态耦合,构建以行业 / 市场需求为牵引、企业和学校为主体、政府推进的四方合作共建共享,探索管理协同、利益协同、资源协同、人员协同和文化协同的创新路径,形成人才共育、资源共享、平台共管的产教融合“生态圈”。如图4 所示:

图4 双链融合、双层次螺旋协同模型

在双层次螺旋结构下,通过双链融合、双层次螺旋的协同创新,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人才培养与企业对接,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5、总结

(1)促进技能型人才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是破解科研与经济“两张皮”难题的一个有效途径,支撑这一关键的秘诀是校企双向交流机制的“双链合一”策略,通过技能人才链的输出促进产业链转型升级,切实提升地方经济综合实力。

(2)建立以行业企业需求为牵引,以市场需求就业为导向的“政校企行市”协同创新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建立产教融合生态圈,实现“双链融合、双层次螺旋”协同创新。通过管理协同、利益协同、资源协同、人员协同、文化协同实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精准对接,为行业量身定制“生力军”。

(3)改革课程教学分层体系,实行“双链融合”的育人课程体系。在教学中以强化工程实践素质、提高创新能力为指导思想,分类培养“人才链”,由“知识传授型”向“技能培训型”转变,最终实现“能力素质型”的工程实践性和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 阮宇, 肖国生, 田辉.“供给侧”背景下如何建立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生态链[J], 才智,2019.10.

[2] 何景师 . 职业教育专业链、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 " 四链 " 融合的培养模式探索——基于双层次螺旋协同创新的视角[J], 中国成人教育,2019.9.

[3] 周剑锋, 基于“共享工厂”模式的电子商务专业产教融合育人路径探索 [J], 电子商务,2020.1.

崔玲玲(1983-),女,山东胶州人,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机电装备控制、职业教育研究。

项目基金: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产教‘双闭环’模式下高职机电专业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21SJA1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