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域网环境下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运用
李少晗
海装装备项目管理中心
当前,局域网面临的未授权访问、数据泄露等风险,根源在于传统安全技术难以适应动态办公环境的需求,如何优化现有技术、提升安全防护能力,成为组织网络安全管理的重要课题[1]。本文拟从局域网安全技术的应用现状出发,分析传统技术的瓶颈,探讨基于角色的访问路径,解决局域网安全问题,为组织提升内部网络安全防护能力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
一、局域网网络安全的核心内涵
局域网网络安全的核心内涵可从其拓扑结构、通信协议及资源共享模式三个维度界定。从拓扑结构看,星型、总线型等集中或分布式架构决定了其安全依赖节点连接的可管理性,需确保节点接入的合法性及连接状态的稳定性;从通信协议看,TCP/IP、NetBEUI 等协议的私有性或标准化特征,要求安全机制嵌入协议层的访问验证与数据完整性保护;从资源共享模式看,文件、打印机等资源的便捷共享需求,决定了安全的核心是共享权限的精确管控,防止未授权用户获取敏感资源。
二、局域网环境下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的应用现状与瓶颈
(一)基于访问控制的安全技术应用现状
当前局域网中,访问控制技术是限制未授权访问、隔离网络区域的核心手段,主要包括 MAC 地址过滤、VLAN 划分与防火墙规则配置三类。MAC 地址过滤通过交换机端口与终端 MAC 地址的绑定,实现链路层的接入控制,能有效阻止非法设备接入局域网;VLAN 划分将物理局域网分割为多个逻辑子网,不同 VLAN间的流量需通过三层设备转发,减少了广播风暴的影响,也隔离了跨部门的攻击风险;防火墙则通过设置访问控制列表,过滤进出局域网的数据包,阻止外部非法 IP 地址或端口的访问。这些技术在静态网络环境下能发挥较好的安全防护效果,但面对动态场景时存在明显不足。
(二)数据传输加密技术的实践困境
数据传输加密技术是保障局域网内数据机密性的关键,其中 SSL/TLS 与IPsec 协议应用最为广泛。SSL/TLS 协议主要用于 web 服务、邮件系统等应用层数据加密,通过握手过程协商加密算法和会话密钥,实现端到端的数据加密,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窃听;IPsec 协议则用于 IP 层数据加密,支持隧道模式和传输模式,通过 AH 与 ESP 协议保障数据的完整性与抗重播性。然而,加密过程需消耗终端与网络设备的计算资源,尤其是非对称加密算法的密钥协商阶段,计算开销较大,会导致网络延迟增加。
(三)终端设备安全管理的短板
局域网内终端设备类型日益多样化,除传统电脑外,还包括打印机、IP 摄像头、智能办公设备等 IoT 设备,但其安全管理现状仍存在明显短板。传统终端管理主要依赖手动认证、定期手动更新补丁和安装杀毒软件,但 IoT 设备通常资源有限,无法运行复杂的杀毒软件,且部分设备缺乏统一的认证接口,容易成为未授权访问的入口。此外,移动终端频繁接入局域网,传统管理方式难以实时监控其接入状态和安全 posture,一旦移动终端感染恶意软件,可能快速扩散至整个局域网,导致数据泄露或网络瘫痪。
三、局域网环境下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的优化路径与实践策略
(一)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技术优化方案
基于岗位职责细化角色权限划分,根据局域网内用户的岗位职能与工作需求,将角色拆解为颗粒度更细的类别,明确每个角色的权限边界——普通员工仅能访问本部门共享文件夹与个人工作目录,部门管理员可管理本部门用户权限与共享资源,系统维护员拥有全局设备配置与权限调整权限,避免因角色划分过粗导致的权限模糊问题 [2]。实现权限分配的动态调整,依托用户身份管理系统,建立权限与岗位变动的联动机制——员工离职时自动收回所有权限,调岗时同步增加新岗位权限并减少原岗位无关权限,消除权限冗余与过期权限带来的安全风险。
(二)端到端数据加密技术的融合应用
采用对称加密与非对称加密混合架构,通过非对称加密算法交换对称加密密钥,后续数据传输使用对称加密完成,既利用非对称加密的高安全性保障密钥交换过程,又借助对称加密的高速度提升数据传输效率,解决加密算法效率与网络性能的平衡问题。实现文件静态存储与动态传输的全流程加密,对局域网内共享文件、用户个人文件进行加密处理,确保文件本身无法被未授权用户读取;同时对数据传输过程采用 SSL/TLS 协议封装,防止传输过程中被窃听或篡改,提升数据安全的完整性与保密性 [3]。
(三)终端设备安全管理的智能化升级
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终端状态实时感知,通过终端管理软件或 IoT 传感器采集电脑、打印机、IoT 设备等终端的运行数据,并上传至局域网安全管理平台,实现终端状态可视化监控,及时发现异常并触发报警。引入人工智能算法进行异常行为分析,通过机器学习构建终端正常行为模式,当终端出现异常行为时,算法自动识别并拦截该行为,同时向管理员发送提醒,提升终端异常检测的准确性与及时性。
结语:
本文通过对局域网环境下网络安全技术的研究,揭示了传统安全技术在动态权限管理、加密效率平衡、终端多样化适应等方面的不足,提出的基于角色
的访问控制优化、端到端数据加密融合、终端设备智能化管理等策略,完善了局域网安全技术体系的理论框架,为局域网安全防护提供了更具动态性与智能化的技术路径。
参考文献
[1] 刘洋 ." 大数据 " 背景下计算机信息技术在网络安全中的运用 [J]. 信息记录材料 , 2023, 24(4):113-115.
[2] 管锦刚 , 王李桔 . 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在化工领域中的运用研究[J]. 塑料工业 , 2024, 52(4):203-203.
[3] 杨金玉 , 朱金杰 . 基于局域网环境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分析 [J]. 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 2024(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