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赛教融合模式实证研究
鲁丹
武昌职业学院 湖北省武汉市 430202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电子信息工程领域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高职教育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主力,其电子专业面临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与缩小校企差距的挑战。赛教融合通过竞赛与教学结合,提供了创新路径。
二、赛教融合理论基础
赛教融合模式依托三大理论支撑: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在真实竞赛情境中主动构建知识;能力本位教育,以竞赛标准反向设计教学内容,实现“赛标 -课标- 能力”对接;项目教学法,将竞赛项目分解为教学任务,形成“竞赛驱动- 做中学”闭环。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赛教融合实践对比显示:德国“双元制”以企业竞赛嵌入课程,实现“竞赛- 实训- 就业”衔接;美国社区学院依托CDIO 将竞赛纳入工程实践。国内典型如深职院“课赛融通”、浙机电“竞赛学分置换”和南信院“竞赛项目课程化”。比较可见,国内侧重竞赛成绩,国际更重竞赛过程与职业标准对接,二者在评价与资源整合上差异显著。
四、研究创新点
本研究创新性突破包括:理论创新,构建“竞赛能力图谱- 课程矩阵”映射模型,系统转化竞赛要素为教学要素;实践创新,开发动态“三阶九步”流程,解决竞教时序不同步难题;评价创新,建立6 个一级、18 个二级指标的多元评价体系,突破单一竞赛评价局限。研究学术价值在于丰富产教融合理论,应用价值在于提供可复制范式,预计可使竞赛参与率提升 40% ,核心技能掌握度提高 25% 。
五、赛教融合模式构建
高职电子信息专业赛教融合采用“三层四维”框架,以职业能力为核心,通过竞赛与教学深度耦合,依托建构主义与能力本位理念,构建“目标- 内容-方法- 评价”一体化路径,实现从技能到创新的系统提升。
模式设计理念:以赛促教,将竞赛标准、案例与资源融入教学;以赛促学,构建“基础- 提高- 创新”三级能力阶梯;以赛促改,通过反馈、评价与成果转化推动持续改进。
模式架构设计:目标体系,对接电子设计工程师等职业标准;课程体系,构建“基础- 专业- 拓展”三级课程链;教学体系,推行“任务- 设计- 实施-评价”四步项目教学;评价体系,涵盖知识、技能与创新等多维指标;实施“三阶九步”动态流程。
运行机制包括:竞赛选择,专业相关度 ⩾70% 、技能覆盖率 gtrsim60% 、创新含金量 ⩾30% ,年度目录动态调整 ⩽20% ;课程对接,竞赛知识点映射 6 门核心课,教学与备赛周期重合度 ⩾80% ;学分置换,省级以上奖项可置换 2-4 个选修学分;教学实施,校企双师指导,按能力分3-5 人组,开展“基础- 综合-创新”三阶段训练;评价反馈,每周提交进度报告,竞赛成绩占课程考核 30% ,并建立毕业生发展档案。
六、实证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准实验设计结合混合研究方法,通过实验班与对照班对比,考察模式实效。核心假设:专业能力,实验班电路设计能力显著提升( (p⟨0.05) ),嵌入式技能提高 ⩾20% ;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得分提升 ⩾15% ,项目经历与专
利 / 论文产出正相关( (r)(0.4) );就业能力,就业对口率提升 ⩾25% ,获奖者起薪高 10-15% 。
研究对象:2022-2024 级学生,实验班45 人,对照班43 人,两组无显著差异。方法:量化量表( a=0.87⟩ )、质性访谈等。阶段:基线测量、干预实施、效果评估、追踪研究。数据分析:SPSS 26.0 和 Nvivo12。
七、赛教融合模式实施
模式通过三级筛选,选取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 5 项赛事,对接专业课程。课程重构为“三级链”,融入竞赛案例,开发 5 门新课、案例集、仿真平台及微课资源。
教学过程:采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分解模块含“知识- 技能- 实战”;学生分组轮岗;企业参与评审( 30% )。评价:过程 40% 、结果 30% 、发展 30% ,用电子档案袋、能力雷达图。
八、结果分析
定量与质性结果支持假设。能力提升:实验班核心技能提升 25-29% ( ⋅p⟨0.01⟩ ;创新思维提高 31% 和 28% 。竞赛:参与率 78.9% ,获奖率
。就业:对口率 +24.1% ,起薪 +17.7%9 。教师:双师比例 45%78% ,论文12 篇、专利6 项。
问题:课程适配不足、资源不均、师资失衡、评价单一。成因:体制僵化、协同不足等。优化建议:创新机制(学分银行、委员会);整合资源(仿真平台);提升师资(赋能计划);完善评价(三维模型);强化基础(预备班)。
结论与展望
研究验证模式成效:能力 +26.3% ,获奖 +35% ,就业 +24. 1% ,双师 +33% 。贡献:理论模型、实践范式。局限:样本不足、周期短。未来:智能系统、“赛- 证- 课”融通、跨区域验证。
参考文献:
[1] 丁馨 . 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专业群实践教学的推动作用——以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24).
[2] 柯洪娣 . 从电子设计竞赛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 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3(13)
[3] 贺天柱 , 吉武庆 . 电子设计竞赛对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改革的启示 [J].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10(04).
鲁丹,女,1980 年 7 月生,河南南阳人,汉族,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通信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