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观念培养的层级突破:三年级几何内容从“静态识别”到“动态操作”的教材对比
周浩明
广州市番禺区丽江学校
2025 年9 月,三年级将继续启用新教材,纵观新教材的内容我们不难发现,在几何内容设置方面更侧重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这无疑是对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升级和调整。作为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把握新教材特点,能做好新旧教材对比分析,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把握新教材编写意图,用好新教材,提升小学三年级几何教学的质量,有效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1. 注重基础图形直观感知和动手实践
在几何教学中静态识别往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虽然其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图像表象,但是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是学生对图形特点的认识会形成孤立记忆,但是难以建立起图形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比如长方形有四个直角,但是无法更好的理解对边平行和直角之间的内在联系。另外几何学习中的静态练习一般围绕着图形的分类展开,缺少对图形变换和组合这些动态场景的进一步渗透。从 2005 年启用的新教材不难看出,在三年级上册中内容进行了调整。新增加了《观察物体》的内容,而原来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移到三年级下册。并且在《观察物体》这一内容中增加了例 3 长方体展开图的内容。让学生先通过前面对不同物体不同方向观测的内容进行思考,体会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形态,然后让学生自己尝试对纸盒进行裁剪,通过自己的动手进一步观察长方体展开图的样式。让学生自己在动手实践中发现,裁剪不同边,得到的图形不一样这个结论。并且让学生思考能否在剪开后图形上面找到原来纸盒六个面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的操作和大胆的想象以及思考。这些内容在原教材五年级下册都没有如此的深入,可以看出,新教材更侧重培养学生动手探索和空间想象的能力。
2. 新增观察物体,实现空间观念培养的动态升级
在原教材中,二年级上册也有观察物体这部分的内容。但是从教学的内容我们不难看出,基本都是以直观的感知为主的,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玩具以及日常用品等等。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到物体形状存在的差异性。但是缺少一些实践性的活动,这其实并不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更可以说在借助这样的教学让学生提升空间观念的时候会存在一些低效性,针对这个问题,三年级上册教材进行了升级,其核心的内容是让学生可以感悟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形状不同”,具体可以从下面这两个内容进行感知。

于此同时,在新教材中增加了剪开长方体这个操作性的例题,主要是让学生可以通过动手实践的方式进一步了解立体图形的基本结构。然后让学生将长方体剪开成平面展开图,观察需剪开的棱的数量,理解立体图形各面通过棱连接的关系;通过这一实践操作任务,帮助学生建立“立体有 6 个面”与“展开后能看到 6 个面”的对应关系,为后续学生进一步学习立体图形的特征可以打下扎实的基础。
3. 跨学科整合,生活化场景的创设和综合应用
在新教材中,《观察物体》这个单元增加了生活化的场景,比如根据视图还原组合体”“设计包装盒展开图”等任务,这需要学生综合性的应用空间想象和逻辑推理还有动手操作这些能力来解决现实生活中世纪存在的问题。比如在组合体还原当中,需要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看到视图,进一步推理出立体图形结构,这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又比如在观察长方体展开图的时候,借助包装盒设计这个生活场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关系,这对于学生后续学习几何体体积计算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4. 实现从“孤立感知”到“结构理解”
原有的教材中关于几何知识的分布比较的分散,比如二年级让学生初步接触角的直观感知,到四年级系统学习角的度量,这样的编排容易让学生对几何概念理解出现割裂,缺少从“点—线—角”的递进认知。新教材通过整合《线与角》单元,将原四年级内容下移至三年级,填补了二年级与四年级之间的几何知识断层,形成“线段—直线—射线—角”的完整逻辑链条。可以让学生明确三种线的定义、特征及区别,实现了核心知识点的整合,同时从单纯角初步认识升级到角大小比较,实现了对角本质的深化理解。并且增加了“用圆规测量线段长度”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圆规的构造,这对于后续学生尺规作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这些都更有助于学生对几何知识从孤立感知到结构理解的转变。
结束语:
总而言之,作为教师要把握新教材特点,明确编排意图,实现教学创新。
参考文献:
[1] 袁樱. 小学几何教学中空间观念的培养研究[D]. 云南师范大学[2025-07-18].
[2] 麻家云 . 浅谈小学数学教材中 " 图形与几何 " 内容对空间观念的培养[J]. 才智 , 2019(28):1.
[3] 宗骞 . 三年级学生几何直观与空间观念发展水平测评研究 [J]. 小学数学教育 , 2025(Z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