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意识培养在高中英语课文教学中的渗透
梅芳
安徽省铜陵理工学校 244000
引言
随着《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 年版)》将“文化意识”纳入学科核心素养体系,文化教学已从语言教学的辅助手段升级为核心目标。语言学家Edward Sapir 指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存在。”英语作为文化载体,其教学必然包含对英语国家价值观、社会规约的解码过程。译林版教材以“主题引领、文化浸润”为设计理念,在课文选材上注重中西文化对比,为文化意识培养提供了丰富素材。然而,当前教学中仍存在“重语言形式、轻文化内涵”的倾向,导致学生难以理解课文中隐含的文化密码。
一、文化意识渗透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
(一)词汇文化内涵解析:从“表层”到“深层”的跨越
词汇是文化最直接的载体。以《Language》为例,课文中“idiom(习语)”一词的教学可延伸至文化语义场构建:
词源追溯:展示古英语“idiom”与希腊语 ′′⊐δ ίωμα”(个人财产)的关联,解释其“独特表达”的原始含义。
语境对比:分析英语习语“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与中文“一箭双雕”的意象差异,探讨中西方思维模式的异同。
现代应用:结合社交媒体热词“躺平(lying flat)”,讨论文化负载词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适应性。
(二)课文背景深度挖掘:从“文本”到“语境”的延伸
译林版教材课文常以文化冲突为叙事主线,为背景挖掘提供了天然素材。以《Art》为例,课文《Starry Night over the Rhône》的教学可设计以下环节:
预激活阶段:播放梵高《星月夜》与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的对比视频,引导学生用形容词描述情感体验。
文本解码阶段:分析后印象派“主观色彩”与宋代青绿山水“程式化表达”的差异,结合 19 世纪欧洲工业革命背景,解读梵高笔下“漩涡状星空”的象征意义。
后拓展阶段:组织学生参观本地美术馆,对比中西方绘画展陈方式,撰写跨文化艺术评论。
跨文化对比教学
Let’s talk teens
对比西方青少年追求个性自由、独立决策的价值观与中国青少年在家庭和学校引导下注重责任与集体利益的价值观。结合不同国家青少年在课余时间安排、职业选择等方面的表现,讨论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呈现不同年代、不同地区青少年的生活场景。如 20 世纪 50 年代美国青少年的摇滚派对与同时期中国青少年的集体劳动场景。让学生观察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青少年的行为方式、社交模式和兴趣爱好的差异。鼓励学生思考如何理解和包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青少年行为。比如,当遇到外国留学生一些看似“特立独行”的行为时,能够从文化差异的角度去理解。设计“跨文化青少年交流理解促进计划”。
二、文化意识渗透的创新策略
(一)多媒体资源整合:构建沉浸式文化场域
利用 VR、AR 技术重现课文场景,增强文化体验的真实性。例如,在《Earthquakes》教学中,通过 VR 模拟 1906 年旧金山地震场景,让学生观察不同文化背景受灾者的应急反应(如日本代表的秩序性撤离与意大利代表的家庭聚集行为)。结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数据库,设计“虚拟文化探险”项目,让学生用英语撰写遗产保护提案。
(二)项目式学习设计:从“知识输入”到“能力输出”
以《Under the sea》为例,设计“海洋生态保护跨文化宣传项目”:
调研阶段:分组研究大堡礁、马尔代夫、中国南海的生态现状,制作中英双语调研报告。
项目评价采用“文化意识发展档案袋”,包含文化认知测试得分、文化体验日记质量、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等维度,实现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
(三)形成性评价体系构建:从“单一评价”到“多元反馈”
建立“文化意识能力矩阵”,从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文化适应能力四个维度设计评价指标:
文化知识:通过单元测试评估学生对节日习俗、历史典故的掌握程度。
文化理解:分析学生撰写的文化对比论文,评价其对文化差异的批判性思考。
跨文化交际意识:观察学生在英语角、国际交流活动中的表现,记录其文化敏感度与应变能力。
文化适应能力:通过模拟跨国团队项目,评估学生在多元文化团队中的协作效率。
三、实施挑战与应对策略
(一)教师文化素养提升
培训机制:建立“文化专题工作坊”,邀请人类学、社会学专家开展跨学科培训,解析《哈利·波特》中的英国阶级文化符号或《功夫熊猫》中的东方哲学隐喻。
资源支持:开发“文化教学数字资源库”,收录 TED-Ed 文化动画、BBC 纪录片《文明》等素材,提供可编辑的文化教案模板。
(二)教材文化内容更新
单元重组:将《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与《Cloning》整合为“文化与科技”主题单元,探讨科技发展中的伦理文化差异。
本土化改编:在介绍西方节日时,增加中国对应节日的文化对比内容。例如,在讲解圣诞节时,同步分析春节的“年兽”传说与圣诞老人形象的共性。
(三)教学时间优化
采用“微文化教学”模式,将文化教学融入课堂碎片时间:
课前5 分钟:播放《文化中国》英文短视频,展示京剧脸谱色彩象征或书法艺术中的哲学思想。
课间:展示文化冷知识卡片(如“为什么英国警察不配枪?”“日本人为何频繁鞠躬?”)。
课后作业:设计文化主题手抄报(如“中英茶文化对比”“中美超级英雄形象分析”)。
结语
文化意识培养的本质是帮助学生建立“文化相对主义”视角,既不盲目崇拜西方文化,也不固守文化本位。通过译林版教材中的文化渗透,学生能逐步形成“理解 - 尊重 - 融合”的文化认知链条。当学生能自如运用英语讨论“一带一路倡议中的文化互鉴”或“人工智能时代的伦理挑战”等议题时,即实现了从语言能力到全球胜任力的质变。这种转变不仅符合新课标要求,更为培养能参与全球治理的新时代人才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新课标下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研究 [J]. 袁婷婷 . 中学生英语 ,2021(12)
[2] 新课标下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研究 [J]. 陆林丽 . 中学生英语 ,2020(04)
[3]解析新课标下高中英语教学的文化导入问题[J].王芳.赤子(下旬 ),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