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路径研究
汪灿
山东工商学院 山东烟台 264005
引言
在全球化与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和道德理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是新时代思政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有助于增强思政教育的文化底蕴和吸引力,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
1 课程体系建设中的融合
1.1 优化思政课程内容
高校应系统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哲学智慧与价值理念,科学提炼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相契合的思想资源,实现传统文化元素与思政课程内容的有机融合。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中,可将道家哲学中的辩证思维作为辅助阐释工具,例如《道德经》中“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命题,体现事物相互转化的动态关系,与唯物辩证法中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原理高度契合,有助于学生从民族文化语境中理解抽象理论。儒家“中庸之道”所强调的适度与平衡,亦可作为理解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关系的文化参照。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引入儒家“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伦理准则,能够强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友善”“诚信”等理念的情感认同与行为自觉。墨家“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理想,可与集体主义精神相衔接,引导学生在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认知中树立责任意识与公共情怀。同时,将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担当精神,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对国家认同的深层文化理解。通过系统化的内容整合,不仅拓展了思政课程的文化维度,也提升了理论教学的亲和力与感染力,使学生在文化认同中深化价值认同,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协同效应。
1.2 开发特色文化课程
开发具有校本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是推动思政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路径。此类课程的设立需立足高校自身学科优势与地域文化资源,实现传统文化知识体系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结构性对接。通过系统设计课程内容,将经典文本阐释、价值观念解析与当代社会现实相结合,构建兼具学术深度与育人功能的教学体系。“中国古典文学与思政教育”课程可依托古代诗文中的家国情怀、人格理想与道德实践,引导学生在文本细读中理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伦理逻辑,进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意义关联。“中华传统艺术与价值观”课程则可通过书法、绘画、戏曲等艺术形式的美学意蕴与精神内核,揭示其中蕴含的和谐理念、人格修养与集体意识,使学生在审美体验中实现价值内化。课程实施过程中应强化问题导向与对话机制,避免知识单向灌输,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思考。例如,围绕“义利之辨”“公私之分”等传统命题开展专题研讨,促使学生在古今对话中深化对社会责任、道德选择的理解。同时,课程评价应突破传统考核模式,引入过程性评估与价值体认维度,关注学生在认知、情感与行为层面的综合发展。
2 校园文化营造中的融合
2.1 打造文化景观
高校通过系统规划与空间叙事相结合的方式,构建具有传统文化意蕴的校园景观体系,实现环境育人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古典园林、文化长廊、碑林石刻等物质载体不仅是空间美学的表达,更是文化记忆的物化呈现。此类景观以具象化的符号系统传递礼乐文明、天人合一、中和之道等核心理念,在空间布局、建筑形制与艺术装饰中融入儒家伦理、道家哲思与审美理想,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通过视觉感知、空间体验与情境互动完成文化认知的渐进积累。景观设计强调历史语境的还原与精神内涵的提炼,通过精选历代贤哲的诗词楹联、书法墨迹与人物事迹,构建具有教育指向的文化场域。这种场域超越单纯的审美功能,成为承载价值传播的隐性课程。当学生置身于镌刻“修身立德”箴言的廊柱之间,或驻足于描绘圣贤行迹的浮雕墙前,其文化认同与道德自觉在持续的环境浸润中得以形塑。教师可依托此类空间开展情境化教学,围绕景观元素设计议题,引导学生解析传统价值观在当代社会的转化路径。例如,结合园林“借景”手法探讨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或通过碑文内容剖析士人精神与责任伦理的现代意义。此类教学实践将抽象理念具象化,增强思政教育的感染力与现实回应性。校园文化景观由此成为连接历史文本与现实价值的中介机制,在空间维度上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路径,实现文化熏陶与价值引领的深度融合。
2.2 开展文化活动
高校应系统规划并组织实施多样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活动,构建常态化、序列化、情境化的文化育人机制。通过举办传统文化节、经典诵读比赛、传统技艺展示等项目,形成覆盖广泛、层次分明的活动体系,使学生在参与中实现认知转化与价值内化。此类活动以具身认知理论为基础,强调主体在真实文化情境中的感知、体验与表达,有效促进文化记忆的激活与重构。传统文化节依托岁时礼俗与历史节庆,还原礼仪程序与象征意义,引导学生在仪式实践中理解“礼以修身”的伦理内涵;经典诵读比赛则聚焦儒家典籍与诗词文赋,借助语言节奏与情感表达强化文本的道德意蕴,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与价值判断力;传统技艺展示如书法、篆刻、剪纸、古琴等,融合审美训练与技艺传承,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悟“道技合一”的哲学理念与工匠精神。活动设计注重跨学科整合与协作机制,鼓励学生以项目组、社团或课程实践小组的形式参与策划与执行,从而在组织协调、资源统筹与创意表达中发展团队协作能力与创新思维。同时,活动过程嵌入反思性环节,通过展演评议、心得撰写与主题研讨等方式,引导学生对文化现象进行理性审视,实现从感性体验到价值认同的深化。此类文化实践不仅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场域,更在动态参与中实现文化自觉的培育与人格修养的提升,构成课堂教学之外的重要育人补充。
结论
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工程。通过课程体系建设和校园文化营造两个方面的融合路径,能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融入思政教育的各个环节,丰富思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高校应不断探索和创新融合的方法和途径,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培养更多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高尚道德品质的新时代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甘如美江 , 甘鹏飞 . 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创新融合路径 [J]. 百花 ,2025,(01):57-58+61.
[2] 刘悦 , 马红娟 , 陈健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融合路径研究 [J]. 才智 ,2024,(29):29-32.
[3] 董世斌 , 耿书新 . 新时代下地方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人才培养的融合路径探究 [J]. 传播与版权 ,2023,(07):103-106+110.
作者简介:汪灿,1990,男,汉,山东泰安,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