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SPOC 教学模式在财务报告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李郑之 阮帅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江西南昌 330000

一、课程特色与学情分析

2006 年我国财政部推出《企业会计准则》,标志着会计体系与国际趋同的开端。随着经济国际化加速,金融工具与保险业务日益复杂,会计准则需持续修订以适应实践需求,财务报告(双语)课程成为培养国际化会计人才的核心环节。该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SFAS),但国内高校推行双语教学时间较短,面临师资不足、学生英文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课程设计仍存在诸多难题。

二、财务报告(双语)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财务报告双语课程教学是培养国际化会计人才的重要环节,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财务报告的国际准则和提高英语应用能力。然而,在实施过程中,这种教学模式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和问题。

(一)语言与专业知识融合困难

1. 学生英语水平制约融合效果

对本校 120 名学生的英语水平测试显示:15% 未通过四级,30% 四级成绩 425-500 分,合计占比 45%。这部分学生在专业学习中表现出显著障碍,如对“Debt-to-EquityRatio”的理解错误率达40%,在相关的英文财务报表分析作业中,出现概念误用的比例高达 30‰ 。

2. 教学方法未有效促进融合

传统教学方法的局限性,使得语言与专业知识难以实现有效融合。对 10 位教师的调查显示,70%的教师采用“中文讲概念 + 英文翻译术语”的分离式模式:课堂上仅机械对应“核心概念—英文表述”(如“资产减值→ ImpairmentofAssets”),既不解释术语在专业场景中的英文应用逻辑,也不设计用英语分析财务问题的环节。这种模式下,语言沦为专业知识的“附属翻译”,学生虽能记忆术语对应关系,却无法在实践中融合运用——课堂观察显示,学生每节课主动用英语参与专业讨论的频率仅 2 次,且多为简单术语重复,难以用英语阐述专业逻辑。

与之对比,30% 采用创新方法的教师通过双语案例互动(如用英语分析企业财报)促进融合,其课堂学生英语讨论频率达 5 次 / 节;学期末双语考试中,实验班 80 分以上比例(40%)比传统班级高 15 个百分点。两者差距清晰表明,传统教学方法未能有效打破语言与专业的壁垒,融合效果显著不足。

( 二) 教学资源有限

1. 教材更新不及时

对近五年内市场上常见的 8 本财务报告(双语)教材进行统计,发现教材更新频率普遍较低,平均更新周期为3 年。其中,能够及时反映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最新变化(如IFRS17 保险合同准则)的教材仅占 25%。以《财务报告(双语)教程》这本广泛使用的教材为例,其关于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内容,仍依据旧版准则编写,与现行准则存在 5 处关键差异,导致约 35% 的学生在学习该部分内容时产生理解偏差,在相关测试中的错误率高达 25% 。

2. 辅助教学资源匮乏

通过对学生在线学习平台使用数据的分析,发现仅有 20% 的学生能够在平台上找到充足且合适的双语教学视频用于课后复习,平均每位学生每周观看双语教学视频的时长仅为1.5 小时。

在案例资源方面,学校案例库中与财务报告(双语)课程相关的真实双语案例仅有 10个,平均每学期每个班级可使用的案例数不足 3 个,导致约 45% 的学生表示在进行案例分析作业时,因缺乏案例参考而难以深入理解财务报告在实际中的应用,影响了学习效果。

3. 借鉴其他高校同类课程问题案例

据《全国高校财务报告(双语)课程教学现状调查报告》显示,60% 的高校存在双语教材内容陈旧问题,40% 的高校面临双语教学师资不足困境,这与本校情况相互印证。例如,复旦大学在财务报告(双语)课程教学中,曾因使用过时教材,导致学生在参加国际财务挑战赛时,对新准则下的财务报表编制题目理解困难,团队整体成绩排名下降了 10 位,凸显了教学资源问题对教学效果的严重影响。

三、SPOC 在财务报告(双语)课程中教学模式构建

(一)目标

针对上述问题,课程改革围绕以下目标展开。

一是构建 SPOC 双语教学模式,解决传统课堂预习形式化、单向灌输、师生互动不足等问题,同时弥补疫情期间线上线下简单结合的缺陷。通过强化过程监管限制网络学习的散漫性,结合分班教学适配不同水平学生,提升教学质量。

二是本土化改造国家级精品课程,依托学校微课程网络平台创建校内 SPOC 班级,整合精品课程资源,联动微信、超星学习通等平台,便利学生课前预习与课内外师生、生生互动。三是增强学生自主学习与团队合作能力,通过第二课堂沙盘模拟,推动学生分组训练、分工协作,培养独立思考、合作研究与竞争整合等素质。

四是改革考核体系,构建多方参与的交互式评价机制,将课前预习、课堂表现、课后报告纳入考评,以自主考核和小组互评替代传统考勤,细化考核项目,强化学生对课程管理的主动性,形成教师、学生、小组三方评价体系。

(二)思路

通过构建 SPOC 教学体系,依托本土化线上微课程实现线上线下深度融合,针对疫情期间线上教学的突出问题,优化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教学活动,通过实践完善模式,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课前预习激发学生潜能

SPOC 模式聚焦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的潜力,以中文网络微课辅助英文课程内容学习,融入视频、音频、动画等多媒体元素,使学习材料更生动。学生可通过网络平台自主访问资源,提前了解课程内容,建立初步认知并激发兴趣,为课堂学习奠定基础。

2. 互动式学习提升教学质量

整合与课程相关的案例资源,通过第二课堂案例模拟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堂上,教师转型为引导者,通过讨论、练习等活动深化学生预习成果,营造“沉浸式”学习氛围;设计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互动环节,鼓励学生用英语参与探究,培养语言运用、批判性思维及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小组合作项目提升学生语言交流与团队协作能力。课后依托在线平台实现作业提交与及时反馈,强化学习效果。

3. 交互性评价体系促学生全面发展

构建“交互性评价体系”,突破单一成绩导向,注重学习过程的互动与参与。从知识掌握、思维能力、团队协作等多维度评价学生,通过分析学习过程实现深层次考核,结合课堂互动(提问、讨论等)与网络平台过程性考核(在线测试、虚拟实验等)获取反馈;同时纳入过程性评价、教学质量管理评价及学生自我评价,全面反映学生学习状态,激发学习动力

图3 《财务报告》课程评价方式

图1《财务报告》课程评价方式

通过构建这样一个交互性评价体系,我们不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督促学生认真对待课程的每一阶段,解决线上教学教学质量管理难的问题,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这种评价体系也将成为连接教师、学生、家长和社区的桥梁,共同推动教育的进步和创新。

根据财务报告(双语)教学现状及 SPOC 教学模式可行性分析,本研究结合教学经验与理论,将SPOC 模式应用于该课程,通过案例教学展示教学设计全过程。

四、SPOC 课程改革与教学模式创新的实践

选用 23 级国际会计学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设传统教学组与改革实验组,每组 36人,共 72 名参与者。样本采用随机分组,确保两组实验前英语水平和专业基础无显著差异(p)0.05) ),避免选择偏差。实验前对所有参与者进行英语水平和专业基础前测,结果如下:

表1实验前学生能力基线对比

注:两组在英语水平测试和专业基础测试上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

基于课程大纲的教学设计

课前对国家级《财务报告》进行本土化改造(适配本校学生特点与人才需求),分设正常教学组与教学改革组(SPOC 班级)。正常教学组采用传统模式:学生自主预习(教师不参与),按大纲授课,课后实施作业评分。

教学改革组采用 SPOC 模式,即“线上微课预习 + 线下实体课堂讲解 + 线上考核评价”,形成含视频、习题、讨论等要素的新形态教材(含个性化教学服务)。课前,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发布任务、补充资料并制作线上微课;学生结合自身英语水平按需观看视频、研究案例、交流讨论,对照中英文内容学习。课堂上,教师以英语巩固课程内容,梳理英文重难点,讲解案例以引导学生内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步通过线上测试、案例模拟、分组讨论及 PPT 展示等活动,教师点评并评定成绩。课后,综合理论与实践成绩,教师开展教学反馈与反思,持续优化教学以提升质量。教学改革组教学模式如图所示。

图2“SPOC”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二)实践1. 有效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

以课堂授课为载体,融合专业技术与教育技术,综合运用课堂授课、超星学习通、钉钉会议直播、QQ 群及微信群等线上线下平台,实现教学资源供给、互动、学习管理及评价等功能。课堂中,学生通过学习通、微信扫码进入课堂,教师讲授后设置限时题目检测,实时查看正确率以判断学生掌握情况,针对性强化重点内容,既提升学生参与积极性,又实现师生实时互动,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目标。

1. 精准提供可互动教学资源

依托智能平台提供多样化资源,包括教学计划、电子版教材、课件、视频、拓展资料、讨论题及测试题等,并将教学过程划分为课前导学、课堂教学、课后巩固拓展三阶段。课前,提供经可视化处理的 10-15 分钟微视频等资源,学生通过学习通完成自学及讨论区互动;课中,教师重构教学内容,明确目标并精讲多练,突出重难点;课后,通过作业、小测及拓展任务巩固学习,教师批改作业、分析数据以优化设计,并借助 QQ 群、微信群及时答疑。线上实时互动(视频、语音、文字)与线下分组讨论、答辩等结合,部分结果投屏共享,所有学习数据作为过程性评价依据,有效提升学生积极性,助力学习目标达成。

2. 探索SPOC 教学的实施路径

SPOC 教学实践围绕专业发展与学生学习需求,遵循“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教育理念,整合线上线下教学优势,灵活调整策略与组织形式。教学目标细化至各环节(详见表1),聚焦学生对财务报告编制技巧、国际财务准则运用的掌握,通过案例与模拟实操,全方位锻炼其双语沟通、数据分析等专业技能,促进知识深度内化。

3. 全面的交互性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涵盖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及生生互评,贯穿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以督促学生重视课程全过程。具体而言,课前评价包括预习签到;课中评价涉及生生互评课堂表现、教师评价课堂情况及对分析 PPT 和案例的评价;课后评价则包含 SPOC 线上考核、教师对课后作业的评价及生生互评课后成果。

该评价体系的成绩构成如下:课前网络学习打卡占 5%(体现学生学习态度与自律性,考察其对课堂内容的准备程度);SPOC 线上考核成绩占 25%(检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应用及概念分析能力);线下期末考核成绩占40%(为综合评价,含论文、项目、考试等形式,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与综合应用能力);翻转课堂学生互评及模拟案例、PPT 成绩占30%(其中翻转课堂要求学生课前自学、课中深入互动,互评与PPT 展示旨在促进学生交流,锻炼表达能力与批判性思维)。

这种多角度、深层次的交互式评价方式,既能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成果,又能督促其认真对待课程各阶段,助力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实现持续进步与成长。

五、学生学习的效果

(一)问卷数据处理与分析

为全面评估 SPOC 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本研究采用包含 38 个条目的量表,从量化指标统计、学习效果评估、专业能力评估和学习准备评估四个维度,对传统教学组与 SPOC 实验组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信度分析结果显示,该量表的Cronbachα 系数为0.975(样本量66),表明量表内部一致性极高,测量结果可靠(见表2)。

表2Cronbach信度分析

因子分析适用性检验显示,KMO 值为 0.818(>0.6),且 Bartlett 球形度检验的近似卡方值为 2792.653(df=703, ),说明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见表3)。

表3KMO 和Bartlett 的检验

通过因子分析共提取 6 个特征根大于 1 的因子,累积方差解释率达 77.554%,涵盖财务英语基础能力、学习习惯与经验、综合应用能力、交流能力、报告阅读与分析能力及学习投入与收获等维度,全面反映了学生的财务英语学习状态。

相关性分析表明,各评估维度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 ⋅p⟨0.01⟩ ),其中专业能力评估与学习准备评估的相关系数最高(0.885),说明学生的学习准备程度与专业能力提升具有强关联性(见表4)。

*p<0.05 **p<0.01

间对比结果显示,实验组在量化指标统计(均值差 1.05,95%CI 为 0.788~1.307,p<0. 01) )、学习效果评估(均值差 0.56,95%CI 为 0. 2820 .839, p⟨0.01⟩ )、专业能力评估(均值差 0.67,95%CI 为 .964, p<0.01) )、学习准备评估(均值差 0.54,95%CI 为0. 2480 .836, p⟨0.01⟩ )四个维度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证实 SPOC 模式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作用(见表5)。

表4 相关性分析

表5SPOC教学组和传统教学组教学后学习成效比较

*p<0.05 **p<0.01(二)成绩数据处理与分析

为进一步验证教学效果,课程采用综合评分体系,将学生课前预习、课中参与、课后复习及期末考试表现纳入评估范围,其中期末考核涵盖财务报表编制、国际会计准则辨析、双语财务术语翻译等核心内容,并融入最新行业案例与跨国业务情境,全面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与应用能力。

结果显示,实验班(33 人)的平均成绩为 74.54 分(标准差 9.08),对照班(38 人)的平均成绩为 67.34 分(标准差 15.94),实验班平均分较对照班高出 7.19 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21) )(见表6)。

表6改革前后成绩对比

为确保结果稳健性,本研究进行三轮重复实验,每轮均采用随机分组与基线测试控制样本差异,结果一致显示:实验组平均分始终高于对照组(差值4. ⋅84.9 分),且 p⟨0.001 ,充分证实SPOC 教学模式的有效性(见表7)。

表7三轮实验汇总数据

注:df为自由度,p值均小于0.05,表明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在统计学上显著。

(三)小结

综合问卷与成绩数据可知,SPOC 教学模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其一,显著提升学生的课程掌握程度与综合成绩,实验组在量化指标、专业能力等维度的表现均显著优于传统教学组,期末平均分差异达 7.19 分,且三轮实验结果稳健;其二,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线上微课预习与课后复习的灵活安排,使学生能根据自身进度调整学习节奏,学习主动性与自律性显著提升;其三,强化互动与知识内化,通过线上平台的实时互动与线下课堂的深度参与,学生课堂互动频率与参与度明显提高,促进了财务知识与英语应用能力的融合;其四,优化资源利用效率,本土化改造的国家级精品课程资源结合多平台工具,拓宽了学习渠道,使学生能便捷获取双语教材、案例库等优质资源。

综上,SPOC 教学模式在财务报告(双语)课程中展现出显著的实践价值,为高校双语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范式。

六、总结

本研究以“SPOC 教学模式在财务报告(双语)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为主题,通过系统的教学实践和对比分析,深入探讨了 SPOC 教学模式在财务报告双语课程中的应用效果及其对教学质量提升的贡献。研究基于国际会计学专业本科学生的教学实践,采用问卷调查、成绩比对等方法,全面评估了SPOC 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

在全球化加速的背景下,财务报告(双语)课程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效果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方面存在诸多局限,促使教育者重新思考如何优化教学模式以适应后疫情时代的需求。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教学模式以其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优势,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结合线上微课和线下教学,构建适用于财务报告(双语)的SPOC 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线上线下教学的优势。同时,设计了多维度的交互式评价体系,将课前预习、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纳入考核范围,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此外,通过本土化改造,将国家级精品课程与学校实际情况相结合,为其他高校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该模式不仅适用于财务报告课程,还可推广至其他双语课程,为其他科目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尽管 SPOC 教学模式在本研究中展现出显著优势,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一些挑战,如学生线上学习的自律性、教学平台的技术稳定性等。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如何优化 SPOC 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教学效果。同时,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SPOC 教学模式有望在个性化学习、学习分析等方面实现更大的突破,为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郭文良 , 张文风 . 智能时代的教学模式 : 转型困境与突围之路 | 当代教育科学 ,2024(3):11-20.

[2] 邵俊波, 李俊林.SPOC 模式在“高级财务会计”教学中的应用町. 财会月刊,2017(15).

[3] 王 小 伟 . 基 于 MO0C 平 台 的 混 合 式 教 学 模 式 设 计 [. 信 息 与 电 脑 ( 理 论版 ),2019,31(22):214-216.

[4] 杨坤, 张艳婷.“翻转课堂”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设计及应用川. 财会月刊,2015(21).

[5] 王雄将, 夏天, 唐宏亮, 等. 基于MO0C 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中医骨病学的应用.

[6] 广 西 中 医 药 大 学 学 报 ,2021,24(1):97-100.[4] 唐 宏 亮 , 农 章 嵩 , 王 雄 将 , 等 . 基 于MO0C 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推拿手法学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川 ,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8,25(4):125-128.

[7] 苟娜英 , 张光亚 , 祁江涛 . 高校混合式教学发展与应用现状述评门 . 高教论坛 ,2024(7):40-43.

通讯作者:阮帅,男,1983.2,博士,汉族,江西省南昌市,主要从事财务管理、企业战略、公司治理的科研工作。

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课题名称:《后疫情时代SPOC 教学模式在财务报告(双语)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编号:JXJG-15-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