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浅谈阿拉伯语文学作品在中国的翻译的问题与对策

作者

韩静怡

上海外国语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上海松江  201620

一、阿拉伯语文学概述

(一)阿拉伯语文学的起源与发展

阿拉伯语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 6 世纪以前的阿拉伯半岛,这一时期的阿拉伯社会以游牧生活为主,口头文学在其中占据重要地位。早期阿拉伯语文学主要以诗歌和传说形式存在,这些作品通过吟唱和口耳相传得以保存和流传。这些口头文学作品内容丰富,涵盖了爱情、英雄主义、部落战争和自然风光等主题,反映了当时阿拉伯人的生活、信仰和价值观。公元 7 世纪,伊斯兰教的兴起对阿拉伯语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先知穆罕默德的启示录《古兰经》不仅是宗教经典,同时也是阿拉伯语文学的巅峰之作,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对后世的阿拉伯语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古兰经》的传播促进了阿拉伯语的标准化和书面文学的发展 [2]。伊斯兰教兴起后,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阿拉伯语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8 至 14 世纪是阿拉伯语文学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种类繁多,包括诗歌、散文、寓言、历史、传记和哲学等。《一千零一夜》作为这一时期最著名的文学作品之一,以其丰富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的寓意,成为阿拉伯语文学的代表作。

(二)阿拉伯语文学的特点

阿拉伯语文学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语言的华丽与优美是其主要特点之一,作品中常见华美的词藻和对仗的句式,尤其在诗歌和《古兰经》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阿拉伯语文学深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宗教题材在文学作品中占据重要地位,但也包含对世俗生活的描写和思考,呈现出宗教与世俗交织的特点。此外,阿拉伯语文学通过故事传达深刻的哲理和寓意,如《一千零一夜》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的引人入胜的故事。阿拉伯世界的地理和文化多样性也使阿拉伯语文学呈现出丰富的地域特色,不同地区的文学作品在题材和风格上各具特色 [3]。

(三)阿拉伯语文学在世界文学的地位

阿拉伯语文学作为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力不仅局限于阿拉伯世界,而且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尊重。阿拉伯语文学通过翻译和传播,丰富了世界文学的宝库,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现代阿拉伯语文学在国际文学舞台上崭露头角,彰显了阿拉伯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持久活力。总之,阿拉伯语文学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不断吸收不同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文学传统,既具有深厚的宗教文化底蕴,又不乏对人类普遍问题的深刻思考。

二、阿拉伯语文学作品在中国的翻译现状

(一)阿拉伯语文学作品翻译的发展和特点

阿拉伯语文学作品在中国的翻译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初期,最早的译作多集中于《古兰经》及部分经典文学作品,如《一千零一夜》等。这些译作主要是由一些有宗教背景的学者完成的,译文风格较为严谨,但受限于时代背景,译作数量较少,传播范围也相对有限[4]。20 世纪 50 年代,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这为阿拉伯语文学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契机。自此,阿拉伯语文学的翻译工作得到了更多的支持,文学作品的种类也逐渐丰富,包括小说、诗歌、散文等。然而,由于政治和文化的原因,这一时期的译作仍然较为稀缺。进入 21 世纪,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以及中阿文化交流的加深,阿拉伯语文学的翻译迎来了新的高潮,越来越多的学术机构和翻译组织开始关注阿拉伯语文学,并投入大量资源进行翻译和研究,这一时期,许多阿拉伯语文学经典和当代作品被引进到中国,译作质量和数量都有了显著提升。

(二)阿拉伯语文学作品翻译的译作与译者

在阿拉伯语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译作和译者起到了重要作用。首先,《一千零一夜》作为阿拉伯语文学的经典代表,被多次翻译和出版,这些译本不仅为中国读者打开了了解阿拉伯语文学的大门,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阿文化交流。其次,一些重要的阿拉伯作家如纳吉布·马哈福兹、塔耶卜·萨利赫等的作品也被翻译成中文并广泛传播。马哈福兹是阿拉伯世界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其作品如《开罗三部曲》在中国拥有大量读者。

在译者方面,仲跻昆、朱威烈、李唯中等学者对阿拉伯语文学的引进和传播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不仅致力于文学翻译,还积极参与相关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活动,推动了阿拉伯语文学在中国的发展。

三、阿拉伯语文学作品在中国的翻译的问题与挑战

(一)语言障碍与文化差异

阿拉伯语和汉语属于完全不同的语言体系,二者在语法结构、表达方式以及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首先,阿拉伯语的语法结构非常复杂,尤其是在动词的时态、语态、人称变化和语序方面,这给翻译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其次,阿拉伯语的修辞手法丰富多样,常常使用比喻、夸张、对仗等修辞手段,这些在翻译成汉语时往往难以找到完全对应的表达方式。

阿拉伯语文学深深植根于阿拉伯文化和伊斯兰教背景中,许多文学作品中包含了大量的文化和宗教元素,如特定的风俗习惯、宗教仪式以及历史事件等。这些文化元素在汉语中往往缺乏对应的概念或表达方式,导致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难以传达原作的文化内涵。此外,阿拉伯语文学作品中的许多比喻和隐喻与阿拉伯文化密切相关,译者在翻译时需要对这些文化背景有深入的了解,才能准确传达原作的意义。

(二)译者能力参差不齐且数量不足

阿拉伯语文学作品的翻译对译者的要求极高,不仅需要扎实的语言基础,还需要对阿拉伯文化和文学有深刻的理解。目前,中国的译者队伍在逐步壮大,但译者能力参差不齐。方面,部分译者在翻译经验和文化背景知识方面仍显不足;另一方面,能够胜任这一要求的优秀译者数量有限。这些问题对阿拉伯语文学的翻译质量造成了一定影响,有待进一步提升和改进。

(三)翻译资源和工具

目前,针对阿拉伯语文学翻译的资源和工具相对有限。虽然近年来一些双语词典和翻译工具的出现对阿拉伯语文学的翻译起到了辅助作用,但这些工具在词汇量和精准度方面仍然存在不足,特别是一些专业术语和文化特定词汇,现有的词典和翻译工具往往无法提供准确的解释。此外,阿拉伯语文学作品的翻译需要大量的背景资料和文化注释,而这些资料在现有的翻译工具中较为缺乏,给译者带来了很大困难。

(四)市场需求与出版环境

尽管阿拉伯语文学在中国的影响力逐渐增加,但其市场需求仍相对有限。阿拉伯语文学的读者群体较小,许多出版商在选择翻译作品时会考虑市场风险,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阿拉伯语文学的传播。加之出版周期长、翻译成本高等因素,使得一些优秀的阿拉伯语文学作品难以及时翻译出版 [5]。此外,一些译作在出版后由于宣传推广力度不足,未能引起广泛关注,影响了其市场表现。

(五)版权与翻译伦理

在阿拉伯语文学的翻译过程中,版权问题和翻译伦理也是必须面对的挑战。由于中阿两国在版权保护和翻译伦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存在差异,一些译作在版权问题上容易产生纠纷。此外,翻译过程中如何保持对原作的忠实度,同时适应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也是译者需要平衡的问题 [6]。如何在翻译中做到既尊重原作的版权,又不失原作的风格和内涵,是译者面临的重要挑战。

(六)文学翻译作品总体缺乏且质量参差不齐

尽管近年来阿拉伯语文学在中国的关注度有所提升,但阿拉伯语文学翻译作品的总体数量仍然不足,且质量参差不齐。现有的翻译作品主要集中在经典名著如《一千零一夜》和部分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上,而现代和当代的阿拉伯语文学作品在中国的翻译数量相对较少。这种情况的形成,部分原因在于译者数量有限且能力不均,难以满足翻译需求,并造成翻译质量参差不齐;另外,市场对阿拉伯语文学作品的需求较低,使得出版商在选择翻译作品时更加谨慎。缺乏系统的翻译和推广策略,使许多优秀的阿拉伯语文学作品难以被中国读者所接触到,这不仅限制了阿拉伯语文学在中国的传播,也影响了中阿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

四、改进建议与未来发展方向

(一)提高译者能力与增强文化理解

为提高译者的能力,首先需要加强翻译培训,可以通过设置更具针对性的课程,帮助学生在掌握语言的同时深入了解阿拉伯文化与文学。其次,鼓励译者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与阿拉伯国家的学术交流、文化访问及翻译项目,提升实践经验和文化理解。此外,可以组织翻译工作坊和研讨会,为译者提供持续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分享优秀翻译案例与经验,促进译者专业技能的不断提升。同时,文化差异是阿拉伯语文学翻译中的一大难题,译者应不断增强对阿拉伯文化和伊斯兰教的理解,可以通过开展跨文化交流活动、参加文化讲座以及阅读相关文化书籍等方式,深入了解阿拉伯文化的内涵和背景。此外,可以邀请阿拉伯语文学专家和学者参与翻译工作,为译者提供必要的文化背景支持,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文化忠实度。最后,建立译者认证和评估体系,通过严格的考核标准和认证机制,确保译者具备高水平的翻译能力和文化素养,为阿拉伯语文学作品的高质量翻译提供保障。

(二)改进翻译资源和工具

针对目前翻译资源和工具不足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改进。首先,加强双语词典和专业术语数据库的建设,确保其词汇量和精准度能够满足翻译需求。其次,开发更加智能化的翻译辅助工具,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为译者提供更加便捷和高效的翻译支持。此外,可以建立一个开放的翻译资源共享平台,供译者交流经验、分享资料,提高整体的翻译水平。

(三)优化市场推广与出版

为了解决市场需求不足和出版环境不利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加强对阿拉伯语文学作品的宣传推广,通过举办读书会、文学沙龙和文化展览等活动,提升公众对阿拉伯语文学的兴趣。其次,出版商可以通过合作出版、引进版权和联合推广等方式,降低翻译和出版成本,扩大阿拉伯语文学作品的影响力 [7]。此外,可以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推广电子书和有声书等形式,拓宽读者群体,提升市场覆盖面。

(四)加强版权保护与遵守翻译伦理规范

在翻译过程中,版权问题和翻译伦理是必须重视的方面。为此,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的版权保护机制,确保译者和原作者的合法权益。同时,应制定和遵守翻译伦理规范,确保译文对原作的忠实度和准确性。翻译机构和出版商应加强版权意识,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避免版权纠纷,维护翻译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涛 . (2021). 阿拉伯语文学在中国的译介:历史与现实 . 阿拉伯研究论丛 (01), 123-138.

[2]宋怡 . (2021). 阿拉伯语作品在中国的译介研究 博士 ( 学位论文 , 上海外国语大学 ). 博 士 https://link.cnki.net/doi/10.27316/d.cnki.gswyu.2021.001446 doi:10.27316/d.cnki.gswyu.2021.001446.

[3]王莎莎 . (2014). 阿拉伯语文学在中国 硕士 ( 学位论文 , 天津师范大学 ). 硕士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gR09I6yibQ5dF-Ay90ckM2OhJqgRPHBA4S6CbWlEYumYYnBaX9U7BTWCuw8nVgl3Vhl7KU9hK3y1A1yyZ0Ff1sgxvQBsy-looHMk4i-mrTba3udMC9U5zmdf9eZy5ktRT1WAQVvkLyqcuNzCPKKvs1GYU4jrJKxi&uniplatform=NZKPT&language=CHS

[4]王艳 . (2013). 浅析我国阿拉伯语文学作品翻译的现状 . 才智 (31), 259.

[5]李楠 . (2013). 阿拉伯语文学作品在中国的翻译出版现状 . 出版广角 (04), 22-23.

[6]晏如 . (1994). 中国的阿拉伯语文学译介 . 阿拉伯世界 (01), 15-17+9.

[7]何乃英 . (1992). 阿拉伯语文学作品在中国的翻译出版 . 中国出版 (07), 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