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观察与改进策略研究

作者

黄洪君

重庆市永川区红专小学校  402160

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核心素养成为教育领域的关键关注点。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至关重要。教学评一体化旨在将教学、学习与评价有机整合,形成一个相互促进的整体,以更好地落实核心素养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培育。在传统教学中,教学、学习与评价往往相对独立,难以形成合力。因此,开展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学评一致性的问题分析

尽管核心素养理念已逐步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但在课堂实践中,教学评一致性仍面临多重挑战:

第一,教学目标与素养要求脱节。许多教师还是仍然将知识技能的掌握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而对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则缺乏清晰的操作路径。例如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往往更关注学生是否记住公式、能否正确计算,却较少设计能够体现数学思维、建模能力或推理过程的学习任务。这样一来,即便教材中蕴含了丰富的素养导向内容,课堂实施却难以真正落实素养目标。

第二,教学活动与评价相互孤立。目前很多课堂中,教学与评价仍处于分离状态。教师往往先完成新知识的讲解和示范,再通过课堂练习或课后作业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这种“先教后评”的模式使得评价丧失了伴随教学进程、及时反馈调整的功能。尤其在以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数学活动中,教师容易忽略对学生思考过程的观察与诊断,评价仍然以最终答案是否正确为主要依据。这不仅无法真实反映学生的思维发展与素养形成状况,也使教师难以及时捕捉学生的困惑点并在教学过程中作出响应,导致教与评之间缺乏有效衔接与协同。

第三,评价方式单一,缺乏过程性关注。尽管过程性评价已被倡导多年,但在实际课堂中,纸笔测试和量化打分仍然是主流的评价方式。这类评价往往侧重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与再现,却难以反映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策略选择、思维品质及合作交流等能力。例如学生在小组活动中表现出的创新思路,或在错误中呈现的有价值思考,很少被系统地记录与评价。长此以往,教学评价无法全面刻画学生的素养发展轨迹,教师也因此错失了借助评价反馈优化教学的机会。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教学评一致性的改进策略

为了实现教学评的真正统一,教师需从目标设定、活动设计与评价实施三个层面进行系统优化,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一)以素养为核心,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评一致性的前提是拥有清晰、可测的教学目标,该目标应源于对数学核心素养的深刻理解与具体转化。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导向”,为后续的教学活动和评价设计提供精准的锚点。以人教版小学数学《比例的应用》一课为例,其知识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若以素养为核心,教师就需进一步明确本课关键要发展的素养是模型意识,即引导学生经历从现实问题抽象出比例模型、并运用模型进行解释和预测的过程。因此,课时目标可细化为:学生能识别生活中的变量及其依存关系,尝试用比例式表达这种关系;能解释比例模型中各部分的意义,并说明解题思路;能在新的情境中迁移应用该模型。如此,素养目标便从理念层面落地为教学操作的直接依据。

(二)设计整合性任务,嵌入评价环节

在明晰素养目标之后,课堂教学需要设计能够承载多重功能的整合性学习任务。这类任务应既是驱动学生探究知识、发展思维的教学活动,同时也是教师观察和评估学生素养表现的评价载体。教师要将评价环节自然地嵌入到任务实施的过程之中,使“教”与“评”在同一个学习情境下协同发生,从而实现即学即评、以评促学。任务的设计应具有挑战性和开放性,能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便于教师捕捉能反映其素养水平的关键证据。例如,在人教版《多边形的面积》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整合性任务:如何为你学校的草坪设计一个花坛,并计算所需花卉的数量?该任务融合了图形测量、面积计算与估算策略。在学生小组合作解决这个真实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简单地巡视指导,而是转变为一名用评价视角观察学生的研究者。他需要观察学生如何将不规则图形转化为已学图形,倾听他们讨论中的推理与质疑,记录他们选择策略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些观察所得的行为表现,就成为评价学生直观想象、逻辑推理和应用意识等素养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使得评价不再是教学结束后的独立环节,而是与教学活动水乳交融。

(三)强化过程性评价,推动教学调整

教学评一致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因此评价所得的信息必须能够及时反馈并用于调整教学决策。这就要求教师超越仅关注结果的总结性评价,大力强化贯穿于学习全过程的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意味着教师要采用更加多元的评价方法,如细致的观察记录、有针对性的提问、学生作品分析、以及学生的自评与互评等,持续收集关于学生学习进程的证据。更重要的是,教师需具备敏锐的诊断意识,能够解读这些证据背后所反映出的学生思维状态、遇到的困难以及取得的进步,并据此灵活地调整后续的教学步调与策略,形成一个动态优化的教学闭环。比如在人教版《统计与概率》的教学中,当教师引导学生开展“班级同学最喜欢的课外活动”调查时,过程性评价就体现在多个节点。在制定调查方案阶段,通过倾听小组讨论,教师可评价学生数据分类与收集方法的合理性;在数据整理和绘制统计图阶段,通过观察操作和分析草图,可评价其对数据处理方法的掌握程度;在最终结果解读阶段,通过学生的汇报,可评价其数据分析与表达能力。如果教师在过程中发现多数学生在绘制条形统计图时存在刻度标记的普遍困难,便可立即暂停进程,针对这一共性问题进行及时的示范和讲解,从而实现基于评价反馈的教学调整,确保教学始终紧密围绕学生的实际学情展开。

总之,教学评一致性是核心素养落地课堂的重要保障。教师需树立整体设计意识,将素养目标、学习活动与评价机制紧密结合,通过持续反思与改进,实现小学数学教育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的真正转变。

参考文献:

[1] 方芳.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研究[D]. 湖北:华中师范大学 ,2020.

[2] 张聪 .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优化研究 -- 以寿光市 Q 小学为例 [D]. 青海 : 青海师范大学 ,2023.

[3] 徐嘉敏 . 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现状研究 [D].上海 : 上海师范大学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