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以推理为钥:解锁小学数学思维发展的实践研究

作者

陈武军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第六实验小学 362500

素质教育推进,尤其是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都离不开学生推理能力培养。这是因为,一旦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推理能力培养完成之后,学生就能借助于推理能力进行知识迁移、知识串联、知识推理、知识论证,进而推动自身抽象能力、数感意识、数形结合、逻辑推理、直观想象等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所以,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推理能力培养推动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也实现了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高水平培养。

一、借助问题猜想提升推理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基于此,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兴趣为基础,激励学生进行自主思索与探究,从而实现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为了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可以借助问题猜想的方式,通过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进行逻辑推理,从而能够准确回答问题,提升推理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在创设具体的问题时,教师应当把控问题的难度,既不能难度过大,使学生产生畏难心理,也不能过于简单,难以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认识质量单位”时,学生可能对质量单位克、千克缺乏清晰的认识,因此,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使学生产生正确的认知,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提问,即向学生展示事先准备好的一袋质量为 1 千克的盐和两袋质量为 500 克的糖,并询问学生哪一方更重。之后,学生可以进行大胆猜测,并向教师、班级同学讲述自己的推理过程。在学生猜测完成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用手掂、用秤称的方式比较两类物品的质量大小,最终得出双方质量相同的结论。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层层分析,帮助学生通过推理得出克与千克的关系,不仅能够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认知,而且也可以在自主分析、探索的基础上提升推理能力,形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和思维能力。

二、借助教学情境提升推理能力

数学学科是一门研究“数量”“空间”“结构”“数据”的抽象学科,本身的知识内容就晦涩难懂。尽管小学数学属于初级数学,但是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难度依然较高。所以,在学生推理能力培养过程中,教师需要将晦涩难懂知识内容转化为趣味知识、趣味推理、趣味应用,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借助于推理能力培养情境的打造恰好就能符合学习趣味激发和学习主观能动性发挥的要求。具体来说,教师需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主导,在教学情境构建过程加入“知识推理”“知识论证”“知识实践”“逻辑分析”相关的元素,尽可能将数学知识以情境化、视听化、直观化呈现出来。这样,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就能借助于数学概念学习、数学理论推导、抽象逻辑推理完成自身推理能力培养。

例如,在学习“条形统计图”时,教师就需缕清“条形统计图”教学目标和知识目标,归纳总结“条形统计图”教学相关的“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的区别”等内容。同时,将“班级学生体重统计”“班级学生体重的平均值计算”等作为教学情境构建的基本元素,引导学生在“班级学生体重平均值计算”的情境学习过程中借助“体重总量关系和平均值关系”的思考进行推理分析,掌握“条形统计图的使用方法”。这样,一个具有“条形统计图”趣味教学内容且蕴含推理能力培养的教学情境得以构建,学生既能完成知识学习,也能实现推理能力的培养。

三、创建推理空间培养推理能力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尚未形成完整的、科学的逻辑思维体系,在对一些数学问题进行思考时,极其容易出现思维漏洞,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和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为了有效避免上述问题,教师应当在日常课堂教学中积极创建数学推理空间,强化对学生推理实践训练,从而有效提高推理能力,形成科学的数学思维。

例如,在学习“观察物体”时,由于涉及较多的立体图形,且学生缺乏空间观念,相较于平面图形来说教学难度大大增加,因此,为了推动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教师可以创建数学推理空间,使学生在具体的空间内进行思考、探究,从而有效增强空间观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事先准备好的不同数量的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等立体图形呈现给学生,之后让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的形状,从而得出关于立体图形的正确结论。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升级难度,将不同数量的正方体摆成不规则形状,再次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并能与班级同学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教师通过让处在不同位置的学生描绘出所看到的平面图形,引导学生进行推理、想象,并正确认知立体图形不同面所呈现的平面图形的差异。

四、指导学生强化知识应用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推理能力培养核心在于让学生借助于推理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更好进行数学知识内化、数学知识迁移、数学知识串联,进而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实现自身推理能力、应用能力、逻辑思维、数形结合等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故而,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数学知识应用,并在数学知识应用过程实现应用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双重培养,对教学中学生推理能力培养具有重要价值。例如,在学习“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时,有“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加减法统一成加法”“加法运算律在加减法混合运算中的运用”等理论概念就是需要学生进行论证分析。教师在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过程中,可以就“生活中的有小数加减法应用”“用有小数解决生活难题”作为数学知识应用的教学主题,充分结合学生的计算能力、逻辑思维、数学学习水平指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有小数加减法应用”“用有小数解决生活难题”“完成有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加减法统一成加法”“加法运算律在加减法混合运算中的运用”等理论概念的推理分析,且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感知“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应用过程、应用趣味和应用魅力,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印象,完成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

推理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学习能力,遇到问题的解决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就要从学生的推理能力来培养,从核心素养出发,关注学生的思考逻辑。将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孙玉顺 . 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推理实践举措 [J]. 青海教育,2022(11) :48.

[2] 刘丙金 . 直面数学推理发展数学思维——基于小学数学推理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J]. 新课程,2021(44) :65.

[3] 高素琴 . 指向推理能力培养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与探索 [J]. 数学教学通讯,2021(34) :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