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智能技术赋能中职古诗文教学的实践路径探析

作者

陆卫仙

江苏省靖江中等专业学校

一、引言

随着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的深入推进,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成为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引擎。2023 年江苏省中职教育教材改革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新版语文教材,其基础模块下册第七单元所选《归园田居》《将进酒》《登高》《赤壁赋》四篇古诗文,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载体。然而,传统的古诗文教学存在明显痛点:教师多以串讲为主,学生被动接受;课堂氛围沉闷,难以激发学习兴趣;教学内容与生活脱节,学生难以产生共鸣。这些问题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古诗文素养普遍薄弱。

智能技术的出现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数字场景还原、虚拟诗人对话、智能朗读评测、大数据文本分析等创新方式,人工智能能够帮助学生突破时空限制,深入感受古诗文的意境美、情感美和哲理美。本文以四篇经典作品为研究案例,系统探索智能技术与中职语文古诗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实施路径和操作策略,旨在为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实践方案。

二、智能技术支持古诗文教学的现实需求

1. 学生学情分析

中职学生古诗文基础普遍较为薄弱,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的机械记忆和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情感体验,导致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另一方面,中职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对新技术有着天然的亲近感,这为智能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 政策支持背景

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的实施为智能技术融入教学提供了政策保障。《“十四五”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建设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建设“可听、可视、可练、可互动”的数字化教材资源,鼓励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2023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强调,要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创新应用,这为智能技术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指引。

三、智能技术赋能古诗文教学的创新实践

1.《归园田居》:智能可视化助力意境感悟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描绘了恬淡自然的田园生活,抒发了诗人厌倦官场、向往田园的情感。但对于缺乏农村生活经验的中职学生来说,诗中描绘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等场景难以引起共鸣。为此,教师可以借助智能可视化技术,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象的图像。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指导学生使用AI 绘画工具,输入“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等诗句,生成相应的田园风光画面。通过对比不同学生生成的图像,引导学生探讨为何对同一诗句会产生不同的视觉呈现,从而理解诗歌意象的多样性和个人解读的合理性。例如,有的学生可能将“榆柳”描绘得郁郁葱葱,强调生机勃勃的感觉;而有的学生可能更注重表现“荫后檐”的幽静意境。这种对比讨论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美。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智能平台创建虚拟陶渊明角色,学生可以直接与“诗人”对话,询问其创作背景和人生选择。虚拟陶渊明可以根据预设的知识库,从时代背景、个人经历、哲学思想等角度回答学生的问题。比如当学生问到“为什么要辞官归隐”时,虚拟人物可以结合东晋时期的社会背景和陶渊明的个人追求,给出详实的解答。这种互动式学习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使他们更深入地理解了诗人不媚权贵、崇尚自然的精神品格。

2.《将进酒》:虚拟对话引发情感共鸣

李白的《将进酒》气势磅礴,情感奔放,但中职学生往往难以理解诗中表达的复杂情感和人生哲理。智能技术通过虚拟对话和情感分析等功能,可以帮助学生与诗人建立情感连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智能语音交互系统与“虚拟李白”进行对话。该系统基于李白生平经历和诗歌风格构建知识图谱,能够模拟诗人的语言风格和思维方式。学生可以询问“为何说‘人生得意须尽欢’”,“‘天生我材必有用’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等问题,虚拟李白会从诗人的视角给出富有特色的回答。这种沉浸式对话体验,使学生仿佛穿越时空,与诗人直接交流,能够深切感受诗中的情感起伏和精神世界。

在朗读训练环节,智能技术也能发挥重要作用。教师可以利用语音合成技术生成不同风格的朗诵示范,让学生对比聆听慷慨激昂、沉郁顿挫等不同演绎方式。同时,智能语音分析系统可以对学生的朗读进行实时评测,从语速、停顿、重音、语调等多个维度给出具体反馈。例如,系统可能会提示学生在“钟鼓馔玉不足贵”处需要加强语气,在“与尔同销万古愁”处应该放缓语速,通过这种精准的指导,帮助学生提升朗诵表现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3.《登高》:多角度分析深化文本理解

杜甫的《登高》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漂泊孤寂、忧国忧民的复杂情感。但对中职学生来说,诗中的艺术技巧和深刻思想较难把握。智能技术通过多维度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深入解读文本内涵。

在文本分析环节,教师可以借助智能工具对《登高》进行深入的数据挖掘和可视化分析。例如,通过词频分析工具,学生可以发现诗中“悲”“哀”“独”等情感词汇的高频出现,从而理解诗歌的悲凉基调。通过意象分析,诗中的“风急”、“天高”、“猿啸”、“渚清”等意象被提取出来,以网络图形式展示其内在关联,帮助学生把握意象系统的整体结构和情感指向。

在拓展实践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视频生成技术,创作《登高》的意境短视频。学生需要先深入分析诗歌的情感基调和意象系统,然后选择合适的视觉元素、背景音乐和朗诵风格,最后通过视频剪辑软件将这些元素有机融合。这个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也促使他们从多角度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这样的创作实践,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对诗歌立体的、多层次的理解。

4.《赤壁赋》:虚实融合促进文化体悟

苏轼的《赤壁赋》融写景、抒情、哲理于一体,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但对中职学生而言,文中的哲学思辨和文化内涵较难理解。智能技术通过虚实结合的方式,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文化感悟。

在情境创设方面,教师可以利用 VR 技术构建虚拟赤壁场景,学生通过头戴设备沉浸式体验文中描绘的“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壮美景象。这种沉浸式体验能够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为深入理解文章哲理奠定基础。在虚拟场景中,学生可以“亲临”赤壁古战场,观察月夜下的江景,感受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意境,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远比文字描述更加深刻。

在哲理探讨环节,智能技术也能发挥独特作用。教师可以设计智能对话系统,学生可以选择与“虚拟苏轼”交流,探讨文中“变与不变”的哲学观点。虚拟苏轼会从苏轼的哲学思想出发,结合现代生活实例,阐释这一观点的深刻含义。例如,当学生问到如何在现代社会中理解“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时,虚拟苏轼可以从永恒与变化的角度,联系现代社会的快速变迁,探讨如何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超脱。这种古今对话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更能够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

四、面临挑战与应对策略

1. 教师数字素养提升

当前,中职语文教师的数字素养参差不齐,不少教师缺乏开发互动式教学模块的技术能力,难以有效整合数字资源与教学流程。针对这一问题,需要开展系统性培训,包括智能教学工具使用、数字化教学设计、技术支持下的课堂管理等内容。同时,要将数字化教学能力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探索智能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2. 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

优质数字教学资源的缺乏也是制约智能技术应用的重要因素。建议建立区域性的中职语文数字资源库,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质量规范,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同时,要完善资源共享机制,运用区块链等技术实现版权保护与资源共享的平衡,促进优质资源在区域内的流通和使用。

3 校企合作深化

智能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需要技术支持,这就需要深化校企合作。学校可以与科技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发适合中职语文教学需求的智能教学工具和资源。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行业视角,学校提供教学经验和实践场景,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五、结论与展望

智能技术赋能中职古诗文教学是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实践。本文以四篇经典作品为例,探讨了智能技术在创设情境、解析意象、深化理解、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具体应用,构建了一种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提升教学效果的新型教学模式。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技术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和深入。一方面,技术将更加智能化和个性化,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提供定制化的学习方案;另一方面,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的成熟将创造更加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诗文的魅力。

需要注意的是,技术始终是服务教学的工具,教师的引导作用和人文关怀是不可替代的。智能技术应该用来扩展教学的可能性,而不是取代教师的作用。只有实现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传统与创新相得益彰,才能更好地培养既有人文底蕴又有数字素养的新时代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伟 . 人工智能时代古诗文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J]. 语文建设,2023(5): 63-67.

[2] 李晓岩 .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研究 [J]. 职业教育研究,2023(2): 28-34.

[3] 张红霞 . 智能技术在中职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12): 6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