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职教育与企业实践的动态融合机制研究
吴剑坚 李慧姝 方武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苏州 215009
一、引言
职业教育作为“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的教育类型,其改革始终以服务产业需求为核心导向。2025 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提出:建立产教融合动态调整机制,推动职业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等领域深度协作,进一步强化了企业实践在高职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1]。与此同时,我国产业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AI芯片研发、工业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人才缺口年均增长15% 以上[2-4]。而传统高职教育存在:课程更新周期长于技术迭代周期;企业参与停留在冠名班、参观实习等浅层阶段等问题,导致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出现“时间差”与“能力差”。
现有研究多聚焦于高职与龙头企业的合作模式,忽视了中小企业的参与价值,也缺乏对新兴产业技术快速迭代的适配方案[5-6]。基于此,本文立足中小企业参与与新兴产业需求双重视角,探索高职教育与企业实践的动态融合机制,既响应政策要求,也解决现实痛点,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二、高职教育与企业实践融合的现状与问题
(一)主流融合模式及局限
当前高职校企合作主要形成三类模式,但均存在适配性不足的问题:
订单班模式:订单班是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开展的定向人才培养模式,由企业提前预定(签约)学生组成班级,校企共同制定培养方案 [7]。学生在校期间接受企业技术经理授课和项目实训,享受奖学金、带薪实习等福利,毕业后直接进入合作企业就业。虽能保障就业,但仅覆盖单一企业需求,难以适配新兴产业多场景技术要求;
实训基地共建模式:高校通过校企共建方式建立的实践教学平台,旨在依托企业真实生产环境开展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等教学活动 [8]。但受限于资金与技术,基地设备更新周期平均为3-5 年,远慢于工业物联网、AI 等领域6-12 个月的技术迭代速度 [9] ;
企业导师授课模式:企业导师授课作为衔接教育与产业实践的重要纽带,其核心价值在于将一线技术经验与行业前沿动态转化为教学资源。然而,当前多数高职的企业导师参与仍停留在短期讲座和经验分享等浅层合作层面,未能形成与课程体系的深度耦合,导致实践教学呈现碎片化特征。
(二)核心矛盾与问题解构
1. 课程体系与新兴产业需求脱节。新兴岗位例如工业物联网架构师、AI 模型训练师对跨学科技术整合能力、实时问题解决能力要求较高,但高职课程仍以“专业理论 + 基础实训”为主:一方面,课程内容更新滞后,例如部分高职学校电子信息专业物联网技术课程仍以2020 年版教材为核心,未涵盖 5G+ 物联网融合应用、大模型应用开发等新技术;另一方面,实训项目多为模拟案例,缺乏企业真实场景中的复杂问题(如中小企业设备升级中的兼容性调试、平台更新等),导致学生上岗后需6-12 个月适应期。
2. 中小企业参与动力不足。中小企业虽为技术创新生力军,但参与高职教育的比例不足 30%,核心原因包括:一是“成本 - 收益”失衡,中小企业规模小、资源有限,难以承担学生长期实训的设备损耗、导师薪酬等成本;二是合作机制缺失,缺乏针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激励,如税收减免、技术补贴等,导致企业不愿参与、不敢参与;三是需求对接不畅,学校与中小企业缺乏常态化沟通渠道,企业难以将技术需求转化为教学资源。
3. 评价机制缺乏企业实践导向。当前高职人才评价仍以“理论考试 + 校内实训报告”为主,企业实践成果(如为企业解决的技术问题、完成的项目方案)占比不足 20% 。在大多数高职院校中,学生在企业参与的实际项目仅作为实习证明存档,未纳入课程成绩或技能认证,这导致学生参与企业实践的积极性不足。
三、高职教育与企业实践的动态融合机制构建
基于上述的高职教育现状,结合数字化转型需求,本文构建“决策 - 执行 - 评价”三层动态适配机制,实现教育与企业实践的实时响应、动态调整。
(一)决策层:校企需求对接委员会——解决需求错配问题
组建由“政府 + 龙头企业 + 中小企业 + 行业协会 + 学校”组成的需求对接委员会,核心职能包括:
1. 需求调研:每季度开展产业需求调研,重点收集新兴产业岗位标准(如大模型开发工程师)与中小企业技术痛点,形成《人才需求与教学调整报告》;
2. 方案制定:根据报告调整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例如针对人工智能岗位需求,新增“大模型应用开发”课程模块;
3. 政策协调:向政府申请针对中小企业的激励政策,如参与校企合作的中小企业可享受部分税收减免、企业导师授课激励政策等。
(二)执行层:技术服务换教学资源机制——解决资源不足问题
1. 教学资源转化:将企业真实项目(如中小企业设备升级项目)拆解为基础实训任务、综合项目任务,融入课程教学。例如,将“电子厂生产线自动化改造”项目拆解为“传感器选型”、“PLC 编程”、“系统调试”3 个实训任务,覆盖3 门核心课程;
2. 虚拟仿真补充:针对新兴产业设备昂贵的问题,校企共建虚拟仿真平台,学生可通过平台模拟“工业物联网系统搭建”等实践操作,降低企业实训成本;3. 跨专业协作:组建技术服务团队(如电子 + 软件 + 机械专业教师),为中小企业提供一站式技术支持,同时将协作过程转化为跨学科教学案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评价层:多元认证体系——解决实践导向不足问题构建“1+X 证书 + 企业实践成果+ 校内评价”的多元评价体系,具体包括:
1. 权重分配:1+X 证书(30%)、企业实践成果(30%)、校内理论与实训(402. 企业实践成果认定:制定《企业实践成果评价标准》,将技术方案被企业采纳、解决企业实际问题、项目完成质量等作为核心指标,由企业导师与学校导师共同评分;
3. 动态反馈:每学期收集企业与学生的评价反馈,调整课程内容与实践安排。例如,根据某中小企业反馈“学生大模型开发能力不足”,新增大模型开发应用实战训练周,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课程。
四、动态融合机制的实施路径
(一)政策激励:激活中小企业参与动
财政支持机制:建议地方政府设立专项扶持资金,例如“高职校企合作专项基金”,对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中小企业提供财政补贴。具体可采取按实际接收实训学生数予以资助的方式,如每接收 1 名学生实训即补贴 2000 元;同时,对其与高职院校共同开展的技术服务项目,可按实际投入成本的一定百分比给予补贴,以降低企业参与合作的成本压力。
税收优惠政策:出台针对性的税收激励措施,允许中小企业将用于高职教育的相关投入,如设备捐赠、企业导师薪酬等,按实际发生额计入企业所得税抵扣项目。为保持政策可持续性,可设定年度抵扣上限,以切实增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由政府主导构建信息化、集约化的“高职—中小企业对接平台”,整合企业技术需求、院校资源与人才培养信息、政策解读与服务指南等功能,促进校企供需双侧高效精准匹配,减少合作中的信息壁垒与制度成本。(二)师资建设:强化“双师型”教师的实践能力
技术服务履历认证机制:建议将教师参与企业技术服务的实际经历,包括服务时长、承担项目数量及解决关键技术问题的成效等,纳入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认定的核心评价指标 [10]。对未达到相应标准的教师,应建立相应企业实践制度,要求其进入合作企业进行为期不少于3 个月的实践锻炼,以提升其实践教学与技术应用能力。
校企人员双向流动机制:推动建立“教师企业挂职”与“企业导师校园授课”并举的互聘制度,构建校企间人员双向流通渠道 [11-12]。应明确企业技术人员在校承担教学任务时,享受与校内教师同等的课时津贴;同时,将其在校任教经历纳入本人职称评审条件,予以优先考虑或政策倾斜,以增强企业人员参与职业教育的意愿与可持续性。
(三)资源整合:破解新兴产业实训瓶颈
共享实训基地:可推动区域内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协同共建新兴产业共享实训基地,例如聚焦工业物联网、先进制造等前沿领域设立专业化实训中心。基地所需设备主要通过校企提供或政府集中采购进行配置。实训基地由参与院校共同使用、协作维护。该模式有效整合了区域内的实训资源,减轻了单一院校的硬件投入与运维负担,提高了设施资源利用效率和实践教学水平[12]。
模块化课程库:建议依托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的专业力量,联合开发符合新兴产业需求的模块化课程库。课程模块可涵盖人工智能应用基础、人工智能硬件创新设计等前沿方向,突出实用性与先进性。高职院校可根据自身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方案,灵活选用相应模块,推进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增强教学内容的适应性与整体质量。
五、结论
本文立足数字化转型背景,针对高职教育与企业实践融合的核心问题,通过案例分析构建“决策 - 执行 - 评价”三层动态适配机制,并提出具体实施路径。研究表明:(1)中小企业并非校企合作的边缘参与者,通过“技术服务换资源”、“轻资产协作”等模式,可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资源供给方;(2)针对新兴产业需求,需建立短周期、模块化的课程更新机制与“虚拟仿真 + 真实项目”结合的实践体系,实现技术迭代与教学调整的同步;(3)多元评价体系与政策激励是机制落地的关键,需通过企业成果纳入评价、政府补贴激励政策,形成校企共赢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霍亚苹 . 新《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 " 三融 " 发展机制研究 [J]. 河北职业教育 , 2025(1):10-14.
[2] 吴卫红 , 杨帆 , 张爱美等 . 数字化技术转型 , 数字化治理能力与制造业企业绿色转型升级——基于数字化赋能理论的作用机制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3, 40(12):32-41.
[3] 邓雨薇 . 关于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研究 [J]. 进展 , 2024(23):22-24..
[4] 欧阳颖琪. 高职教育数字化转型路径研究[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4, 7(23):75-77.
[5] 马洁 . 高职院校与中小企业合作存在问题分析——基于经济发展转型视角 [J]. 教育进展 , 2023, 13(10): 7764-7770.
[6] 肖琳 . 我国中小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现实样态 , 国际镜鉴与行动方略 [J]. 职教通讯 ,2025(4):5-15.
[7] 陈传端 , 谢英星 , 周静 . 高职院校“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尝试与实践 [J]. 职业教育研究 ,2011(3):34-35.
[8] 丁天燕 . 校企共建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开放共享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科研 ,2023(3):89-92.
[9] 戴桂荣 , 张泽 . 高职实训基地建设共享机制研究与实践 [J]. 职业技术教育 ,2007,28(19):23-25.
[10] 蒋宗珍 . 高职“双师型”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 [J]. 教育与职业 ,2011(20): 63-64.
[11] 马超群 , 赵永华 , 员学锋.创新驱动战略下高校新型校企合作模式研究——以长安大学与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合作为例 [J].高教学刊 , 2024, 10(4):67-71.
[12] 钟璞 , 刘利 , 李爱红 . 新职业教育法背景下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研究——以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 2025(5):15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