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优化研究
赵刚
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234000
一、引言
自 1987 年首次开展以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凭借微创、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势,迅速成为胆囊良性疾病的首选手术方式。然而,该术式并非毫无风险,手术视野的二维特性以及解剖变异等因素,使得术中出现胆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的可能性依然存在。特别是在急性胆囊炎、胆囊解剖异常或炎症粘连严重的患者群体中,手术操作难度显著增加,并发症的发生概率也随之提高。严重的并发症不仅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还可能引发严重的后遗症,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如何有效预防和处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并发症,成为当前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概述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通过在腹壁上打几个小孔,利用腹腔镜和专用器械进行胆囊切除的微创手术。自首次报道后,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如今已成为现代外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手术设备的更新和技术的改进,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安全性和有效性也在持续提升。
该术式主要适用于胆囊结石伴有反复发作的胆囊炎患者,这类患者常表现为右上腹疼痛、消化不良以及反复急性发作,手术可以有效缓解症状并防止并发症的发生。胆囊息肉,尤其是直径大于 10 毫米、增大趋势明显或合并胆囊结石的患者,也推荐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以预防潜在的恶变风险。此外,胆囊功能障碍,如胆囊运动功能异常、慢性无石性胆囊炎等导致的消化不良、腹胀、右上腹隐痛等症状,也可通过该手术得到改善。
不过,并非所有患者都适合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有重度上腹部手术史导致广泛腹腔粘连的患者,由于解剖结构扭曲,增加了腹腔镜操作的困难和并发症风险,因此需谨慎考虑。严重心肺功能障碍患者,腹腔充气引起的胸腹压变化可能会加重心肺负荷,存在较高的麻醉和手术风险。恶性胆囊肿瘤患者,尤其是术前或术中怀疑胆囊癌者,常需扩大手术切除范围,单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难以达到根治性,存在肿瘤播散风险,所以不推荐作为首选手术方式。
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的常见类型
(一)术中并发症
胆管损伤是较为严重的术中并发症,发生率在 0. 3%- 0.6% 。导致胆管损伤的原因多样,解剖结构不清会使医生在操作时难以准确判断,从而增加误伤的风险;误将胆管当作胆囊管进行操作,会直接造成胆管损伤;严重炎症粘连会导致解剖难度大增,也容易引发胆管损伤。若胆管损伤未被及时发现,后果十分严重,可能引发胆汁性腹膜炎、胆瘘,患者甚至不得不接受二次修复手术,承受更多的痛苦。
出血与血肿形成也是常见的术中问题。出血多出现在肝床剥离过程,或是胆囊动脉、肝脏小血管损伤时。大出血会影响术中的操作,增加转开腹手术的风险。术后腹腔血肿则可能引发感染,还会产生压迫症状,影响患者的恢复。
(二)术后并发症
胆漏是手术相关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生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胆管损伤未能及时识别,导致胆汁外漏;二是胆囊管残端结扎不牢,使得胆汁从结扎处渗出;三是小的胆管(如肝管分支)被遗漏,胆汁从这些未处理的胆管流出。胆漏患者常表现为持续性腹痛、发热,且腹腔引流胆汁量增加。
腹腔感染与脓肿形成也较为常见,多由胆漏、手术过程中胆汁污染以及出血继发感染引发。患者感染后会出现发热、腹痛症状,白细胞计数增高,若感染严重,还可能引发败血症,危及生命。
四、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的预防措施
(一)术前评估与患者筛选
为保障手术的安全与效果,术前需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完善的术前检查与风险评估是必不可少的,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MRCP 能够清晰明确胆道解剖结构,判断有无胆总管结石,为手术提供关键信息;实验室检查涵盖肝功能、感染指标、凝血功能,有助于全面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
对于高风险患者,如胆囊急性炎症、肝门区域严重粘连者,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慎重决定是择期手术还是直接开腹。同时,务必充分告知患者手术风险,与患者及其家属做好沟通,并制定详细的手术应急预案,以应对术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状况。
(二)手术技巧与技术改进
在手术操作过程中,保障操作的精确性至关重要。一方面,要严格遵循“关键安全视野”(CVS)原则,充分显露胆囊管和胆囊动脉,这样可以极大程度地避免误伤,操作时务必杜绝盲目牵拉与粗暴剥离,防止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损伤。另一方面,要积极应用新技术与新设备。借助胆道镜辅助探查,能够及时发现隐匿的胆管结石,为治疗提供准确依据;术中荧光成像(ICG 荧光)可辅助胆道识别,提升解剖安全性;高频能量装置则有助于减少术中出血,进一步提高操作的精确度,保障手术的顺利开展。
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的处理策略
(一)并发症的早期识别与诊断
在手术过程中及术后,要密切关注并发症的早期预警信号。术中若发现胆管损伤,应迅速行胆道造影,以精准明确损伤程度,为后续的处理提供依据。术后,患者若出现持续性腹痛、发热以及引流异常等情况,往往是并发症的重要提示,需高度重视。
为准确判断病情,可借助多种辅助检查手段。B 超和 CT 能评估腹腔积液、脓肿情况;MRCP 或ERCP 可用于判断胆道是否通畅及有无胆漏;同时,动态监测白细胞、C 反应蛋白(CRP)、胆红素等实验室指标,也有助于及时发现异常,从而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保障患者安全。
(二)并发症的治疗方法
针对不同类型的并发症,治疗方式有非手术与手术两类。非手术治疗方面,小量胆漏可采取持续引流,配合抗生素治疗,也可行内镜下胆管支架引流;腹腔感染则通过腹腔穿刺引流联合抗生素治疗。
手术治疗及其优化上,若出现严重胆管损伤,要立即开展胆道重建手术,像Roux - en - Y 肝管空肠吻合术;大出血时需行急诊止血,情况严重时必要时转开腹手术;对于难治性脓肿,可通过腹腔镜下清除脓腔,并放置引流管。这些治疗方式各有侧重,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合理选择。
六、结语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已成为胆囊良性疾病治疗的标准方法,但并发症风险仍不容忽视。尤其在解剖变异、急性炎症或严重粘连患者中,手术风险显著增加。通过术前影像检查、生化指标分析及病史评估,能够有效识别高风险患者,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精准的手术操作至关重要,遵循“关键安全视野”原则,结合胆道镜、荧光导航等辅助技术,可有效降低胆管损伤和出血风险。术后通过影像监测和实验室指标动态跟踪,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提升患者预后。未来,随着机器人辅助手术、术中三维成像及人工智能导航等技术的应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安全性与精准度将进一步提高。本研究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提供了实践指导,也为微创外科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 徐园 , 卜乐 . 基于量化评估策略的手术室护理在老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中的应用 [J]. 名医 ,2024,(23):153-155.
[2] 甘萍 . 基于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的流程优化方案应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效果 [J]. 临床医药实践 ,2024,33(12):953-957.
[3] 杨云 , 曹嘉雯 . 以品管圈活动为框架的手术室护理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中的运用 [J]. 名医 ,2024,(23):159-161.
[4] 张彬 , 薛峰 , 汤枫 . 急诊与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的治疗效果 [J]. 中国医学创新 ,2024,21(34):6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