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疾病康复》课程思政与职业素养培育的协同路径探索
郭跃
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221000
引言
职业教育不仅肩负着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任务,更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随着课程思政理念的不断深入,如何在专业课程中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素养培育有机结合,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常见疾病康复》是康复治疗学专业的重要核心课程,内容涵盖了神经系统疾病康复、骨科康复、呼吸系统康复、心血管疾病康复等多个领域。这些内容既是学生未来临床实践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又蕴含着丰富的价值教育资源。通过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思考生命意义、理解患者需求、体悟职业责任,形成符合行业要求的职业素养。课程思政并非简单地在课堂中加入政治元素,而是强调教育过程中价值塑造与知识传授的内在统一。对于康复类课程而言,学生在学习疾病康复的过程中,常常接触到患者的功能障碍、心理困境和社会适应问题,教师完全可以借助这些情境,将人文关怀、责任意识与职业道德有机渗透,从而实现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功能。
一、《常见疾病康复》课程思政的价值与必要性
(一)契合康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康复治疗学是应用型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与技术,更要注重职业道德、团队协作及人文关怀意识的培养。康复治疗师面对的患者大多功能受损、心理脆弱,对治疗者态度与关怀高度敏感。所以,康复专业教育不能只重技能训练,要借课程思政引导学生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职业理念。
在《常见疾病康复》课程中,若缺乏价值引导,学生易将康复工作简单理解为机械训练操作。通过课程思政渗透,教师可让学生明白康复不仅是身体功能恢复,更是患者社会参与能力和生命尊严的重建。如学脑卒中偏瘫康复时,关注患者家庭社会角色,理解康复训练对回归社会的意义,助力学生成为德技并修的康复治疗师。
(二)顺应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方向
新时代教育改革强调所有课程都要立德树人,课程思政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重要方向。在医学教育中,课程思政并非政治理论课专属,需在专业课程充分落实。《常见疾病康复》是康复治疗学专业关键课程,是学生形成职业认同的重要阶段,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意义重大。
借助课程思政,教师能让学生认识到专业学习与国家战略、社会责任紧密相连。如讲慢性病康复结合“健康中国”战略,阐释康复医学推动全民健康、减轻社会负担的作用,使学生理解学习的社会价值与时代意义,增强职业认同感与使命感。同时,让学生明白康复事业发展依靠国家政策与社会需求,树立服务社会的学习目标。这种教育模式能让学生打破狭隘认知,结合个人与社会需求,增强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适应新时代教育改革要求。
(三)回应行业发展的人才需求
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以及慢性病患者数量的持续增加,康复医学的社会需求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康复治疗师在医疗服务体系中的地位逐渐凸显,不再是辅助性的角色,而是成为医疗团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行业对于康复人才的要求也发生了显著变化,除了具备扎实的康复操作技能之外,更加强调职业素养、综合能力和伦理意识。
在这一背景下,单纯依靠技能训练已难以满足社会对康复人才的多元需求。课程思政的融入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通过在教学中加强职业价值观、职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的培育,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职业自觉。例如,在讲解康复评定方法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评定结果背后患者的心理感受,理解康复工作的伦理要求,培养学生对患者的尊重和同理心。在介绍康复事业发展前景时,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这一行业在健康中国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增强职业忠诚度与服务精神。
通过课程思政的持续渗透,学生能够逐渐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在未来工作中不仅追求技术的娴熟,还能注重职业操守与人文关怀。这种综合素养的提升,不仅符合行业对人才的最新需求,也有助于推动康复行业的整体发展。
二、课程思政与职业素养协同育人的现实困境
(一)教师思政意识与教学能力不足
在课程思政全面推进的背景下,教师是课堂思政育人的第一责任人。然而,从当前《常见疾病康复》课程的教学实际来看,部分教师的思政意识和教学能力仍显不足。一方面,在一些教师的理解中,课程思政仍停留在政策要求或口号层面,缺乏对其内涵和意义的深入理解。他们往往认为思政教育是政治理论课的任务,而非专业课教师的职责。因此,在课堂中,教师更倾向于专注于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对如何把思政元素自然、恰当地融入教学缺乏主动性与积极性。
另一方面,即使有些教师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但由于缺乏相关培训和实践经验,他们在教学中往往采取“硬性插入”的方式,例如在讲授完专业知识后附加几句价值引导,或者简单罗列相关的政策文件。这种脱离教学内容的生硬处理方式,难以与专业知识形成有机融合,不仅削弱了思政教育的效果,还容易引起学生的抵触或漠然,缺乏真正的共鸣与内化。究其根源,是教师缺乏系统的课程思政能力建设支持,导致教学设计缺乏整体规划,课堂实施缺少具体方法。
(二)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结合度不高
《常见疾病康复》课程内容涉及的知识点较为专业,涵盖不同疾病的康复原理与方法。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大多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与技能训练,强调疾病机理、康复评定和操作方法,却忽视了知识背后的价值引领与人文关怀的挖掘。例如,在讲授慢性病康复时,教师更多聚焦于运动处方的制定和训练步骤,而较少引导学生思考慢性病对家庭和社会带来的长远影响,以及康复治疗在患者生活质量改善中的社会意义。
这种“重理论、轻价值”的倾向导致课程与思政教育存在一定脱节。学生虽然掌握了技能,却未能真正理解康复工作的社会责任与伦理价值,职业认同感与使命感不足。同时,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缺乏系统设计,常常处于零散、偶发的状态,缺乏连贯性与整体性。没有将专业知识与价值引导有效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形成全面的职业素养。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也影响康复专业教育的育人实效。
(三)评价体系尚不完善
在现有的《常见疾病康复》课程考核中,考核内容主要集中在理论考试与操作技能的考察。例如,学生需要完成疾病相关知识点的笔试或参与刮痧、推拿等康复技术的操作考核。这种单一化的评价方式虽然能够反映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却很难全面反映他们在职业素养、责任意识和人文关怀等方面的成长。
评价的缺位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重技能、轻素养”的倾向。他们更关注如何通过操作考试,如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技能动作,而忽视了操作过程中的职业规范、与患者的沟通方式以及伦理道德要求。长此以往,学生容易形成“只要会做,不必多想”的习惯,技能与价值脱节,无法真正成为社会需要的高质量康复人才。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当前课程缺乏科学合理的综合性考核体系。缺少过程性评价工具来追踪学生的学习行为,也缺少对学生职业素养的量化标准和评价方法。例如,如何评价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和责任担当,目前仍处于空白状态。这不仅制约了课程思政的落实,也弱化了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引导作用。
三、课程思政与职业素养培育的协同路径
(一)重构教学目标,突出价值引领
在《常见疾病康复》课程教学中,目标的设定不仅应停留在学生掌握康复知识与操作技能的层面,更要强调价值引领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将职业价值观、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明确纳入其中。例如,在讲授脑卒中康复时,除了要求学生熟悉运动功能训练的方法和康复流程,还应引导他们关注患者在康复过程中所面临的心理压力和社会适应难题。通过这种目标设定,学生在学习技能的同时,能够培养同理心和沟通能力,从而实现“知识—技能—价值”的全面发展。
(二)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政资源
《常见疾病康复》课程本身蕴含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教师需要善于在专业知识中寻找价值引导的切入点。例如,在讲授骨折康复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工伤患者康复背后的社会支持与劳动保障问题,认识到康复不仅是医学问题,也涉及社会责任与公平正义。在讲解心肺康复时,可以结合国家在慢性病防控和“健康中国”战略中的部署,让学生理解个体康复与社会公共健康之间的联系。通过这种内容挖掘与延展,学生能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深刻理解康复工作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增强职业认同与使命感。
(三)创新教学方式,营造互动氛围
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创新教学方式,突破单向灌输模式,营造师生互动和学生自主参与的氛围。案例教学、情境模拟和角色扮演等方式都能有效实现这一目标。例如,在神经系统康复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患者—康复师”对话的角色扮演,让学生分别扮演康复师与患者,从不同角度体会康复过程中的困难与需求。通过亲身体验,学生不仅能更好地掌握康复流程,还能在过程中培养人文关怀意识和职业责任感。这种参与式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职业素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四、保障协同路径落地的措施
(一)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在当下的人才培养与考核体系中,职业素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为更全面、精准地评估学生能力,在考核中应将职业素养明确纳入评价标准,并构建多元化考核方式。传统考核多聚焦于理论与技能,这虽能反映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却难以考量其职业素养。因此,除理论与技能考核外,需增设案例分析环节,考察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在复杂情境中的职业态度与责任意识;反思报告则可促使学生自我审视,提升其自我认知与职业素养发展意识;课堂表现能直观展现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通过这些多元化考核方式,从职业态度、责任意识、沟通能力等多维度综合评价学生,有助于培养出不仅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和技能,还拥有良好职业素养的复合型人才,使其更好地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需求。
(二)加强教师培训与团队建设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学校应积极作为,助力教师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水平。一方面,学校需定期开展课程思政培训与交流活动。通过邀请专家讲座、组织经验分享会等形式,为教师提供学习思政教学理论与方法的平台,帮助他们更新教学理念,提升理论素养。同时,开展实践观摩、教学竞赛等活动,让教师在实践中锻炼,积累教学经验,提高实践能力。另一方面,鼓励专业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协同备课。专业教师熟悉学科知识体系,思政课教师擅长思政元素挖掘与融入,二者携手合作,能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实现资源共享。在协同备课过程中,还能促进不同学科教师间的交流与融合,打破学科壁垒,推动课程思政的创新发展,从而更好地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目标。
五、结语
《常见疾病康复》课程作为康复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教学效果不仅体现在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更体现在其职业价值观、职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意识的养成。课程思政与职业素养培育并非彼此独立的两个维度,而是相互融合、协同作用的统一体。通过教学目标的重构、内容资源的挖掘、方式方法的创新和评价体系的完善,可以实现二者的深度融合。未来,教师应在不断实践与反思中探索更加科学有效的路径,使《常见疾病康复》课程成为既能传授专业知识,又能培育职业素养和价值追求的重要载体,从而为社会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康复治疗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睿 , 蒋玮 , 宋艳 . 康复护理技术 [M]. 西北大学出版社 :202411:198.
[2] 徐海英 , 易萍 , 席祖洋 . 常见管路护理规范 [M].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410:84.
[3] 郑鹏远 . 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康复指南 [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311:323.
[4] 石海花 , 胡靖 . 足踝外科护理与康复 [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305:276.
[5] 周颖 , 刘新颖 .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常见疾病照护与康复指导手册 [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106:534.
[6] 黄燕 , 史雯嘉 , 蔡莉 , 等 . 康复路径与以专科护士为导向的延续护理在常见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康复中的应用 [J]. 当代护士 ( 上旬刊 ),2019,26(07):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