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以美术教育为载体:小学阶段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应用

作者

纪楠

哈尔滨市呼兰区新民小学校 150500

一、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关键部分 , 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意义。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 , 很多传统艺术形式慢慢陷入失传的危险。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 是当下社会必须重视的问题。小学美术教育不仅重视学生艺术技能的提升 , 也是塑造文化认同和民族精神的关键平台。把非遗艺术元素加入小学美术教学 , 既是传承文化的必要做法 , 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审美能力的重要方法。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很多传统文化在时代变化中慢慢被挤到边缘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更是遇到了很多麻烦。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一个民族独有的精神和价值观,保护、传承还有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在小学美术教育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的实践还在探索阶段,我一直试着把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元素带入课堂,让它有效地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展示这些传统文化, 弘扬传统文化。

(二)研究意义:

小学生正处于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初步形成的阶段 , 这时候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 , 既能让他们感受到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 , 也能增强他们对民族文化的感情。在美术教育中加入传统艺术形式 , 课堂内容会更丰富 , 学生的艺术感知力和表现力也会得到提升。

三、研究方法

这项研究想看看怎么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东西加到小学美术课里 , 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 还能提高他们的艺术表现力。

看看现在小学美术教育里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的情况、遇到的问题以及带来的影响 , 给出理论上的支持和研究的依据。选择皮影、版画、扎染这些非遗项目, 看看它们在小学美术课上怎么用。分析这些案例, 知道学校在教学内容、方法和课堂实施里的具体做法 , 看看成功的经验是什么 , 又有哪些问题。这个办法能帮我们找到教学里的优点和缺点 , 然后给出改进教学模式的实用建议 ,还要找出适合的教学方法和具体的实施步骤 , 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推广和改进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帮助。

四、研究过程

(一)通过教材中的课程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

我从美术教材中选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课程内容 , 如《皮影戏》和《偶戏》这两节课 , 精心研究教学设计,并开展实践活动,目的是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1、《皮影戏》

苏少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皮影戏》的课程内容,涉及到了皮影戏的历史背景、文化价值以及制作工艺。教师将通过多种形式 , 如展示皮影戏的历史视频、组织观看皮影戏的现场演出 , 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接着 , 学生将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与制作皮影人物 , 采用拼贴画、吹塑纸版画等艺术形式进行创作。通过亲身体验 , 学生不仅可以了解皮影戏的艺术魅力 , 还能在创作过程中提升自己的美术能力,并且更好地理解皮影戏的文化背景与传承价值。

2、《偶戏》

苏少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的《偶戏》一课则进一步拓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内容 , 尤其是通过对中国传统偶戏(如提线木偶戏、布袋木偶戏)的讲解 , 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中国的传统木偶艺术和偶戏的艺术魅力。通过生动的讲解 , 配合实际演示和图片展示 , 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下的偶戏形式与表现技巧。课堂上还结合偶戏道具 , 带领学生手工制作偶戏人物模型。学生们通过课堂活动和个人创作 , 不仅提高了美术技能 , 还能理解偶戏这一传

统艺术形式的文化背景与传承意义。

(二)小学美术社团的实践活动: 版画创作

除了课堂教学 , 我还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元素加入到美术社团活动中。版画艺术里 , 吹塑纸版画算是比较简单的一种技法 , 很适合小学生。在美术社团里 , 学生们会用吹塑纸这种简单的材料 , 学传统的版画创作。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种传统艺术 , 我设计了一系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创作主题 , 如青铜器纹样、云肩图案、鱼纹等传统元素 , 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通过图案的再现与创新 , 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吹塑纸版画不仅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提高他们的艺术表现力 , 还能让他们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元素背后的象征意义与历史渊源。

(三)成立工作室“青蓝工坊”

在学校里成立了“青蓝工坊”工作室 , 主要是为了推动非遗教育 , 这里专注于扎染和蜡染等传统染织技艺的传承工作。学生可以在这里了解传统工艺的制作过程, 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的认识。

扎染是中国传统的非遗染织技艺之一 , 在“青蓝工坊”中学生们将学习扎染的基本技法 , 如捆扎、折叠、染色等。通过这些技法的学习 , 学生能够掌握扎染的制作过程, 并通过创作表现中国传统的美学。

蜡染技艺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的染织技艺 , 也被纳入了本研究的教学计划中。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 , 学习蜡染的制作方法 , 包括蜡的涂抹、染色与蜡的去除等步骤。通过蜡染作品的创作 , 学生能够感受到这一传统工艺的独特艺术魅力, 也能够在体验过程中, 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与民族精神。

五、研究结果

本研究调研并分析了小学美术教育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的传承情况 , 得到了几个主要的研究结果:

1、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的认知差异

小学美术教育里 , 非遗艺术的教学设计和方法不够系统。在课堂上 , 非遗的传承大多靠教师的个人兴趣和理解, 而不是通过系统的课程来推动。

2、课堂教学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入程度

研究发现 , 尽管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元素 , 但整体教学中,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入程度较低。大多数美术课程仍集中于基础技能训练, 如绘画、手工制作等, 较少涉及传统文化艺术的深度学习。

3、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的兴趣和参与度

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表现出一定的兴趣 , 尤其是在课堂上通过实践操作(如剪纸、泥塑等)来学习传统技艺时 , 参与度较高。然而 , 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仍受限于课堂活动的丰富性与教师的教学创新性。

在小学美术教育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 , 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 也是为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会更加深入地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多种途径, 加强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的文化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