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GPS 技术在建筑工程测量中的应用分析

作者

谢巴东

安徽科信空间地理信息工程有限公司 安徽宣城 242074

一、GPS 技术的优缺点

(一)GPS 技术的优点

1. 高精度定位

GPS 技术具备卓越的高精度定位能力,这是其在建筑工程测量领域得以广泛应用的核心优势之一。在理想的环境条件下,其水平定位精度能够达到数米甚至厘米级别。对于建筑工程而言,如此高精度的定位至关重要。在大型建筑物的施工放样过程中,哪怕是微小的误差都可能导致后续施工出现严重偏差,影响建筑物的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例如,在高层建筑的桩基定位中,利用 GPS 技术的高精度定位,可以确保桩基的位置准确无误,使建筑物的基础结构稳固可靠。在桥梁建设中,GPS 技术能够精确测量桥墩的位置和间距,保证桥梁的线形符合设计要求,从而提高桥梁的承载能力和使用寿命。

2. 全球覆盖与全天候作业

GPS 系统具有全球覆盖的特性,无论在地球的哪个角落,只要能够接收到卫星信号,就可以利用 GPS 技术进行定位。这一特性使得 GPS 技术在跨国工程、偏远地区工程等项目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在一些偏远的山区、沙漠或海洋工程中,传统的测量方法往往受到地形和环境的限制,难以开展有效的测量工作。而 GPS 技术不受这些因素的制约,能够为这些地区的工程提供准确的定位服务。此外,GPS 技术不受天气和时间的限制,可以在任何天气条件下进行定位,且能够提供连续实时的定位服务。无论是狂风暴雨、烈日炎炎还是寒冷的冬夜,GPS 接收机都能正常工作,为工程测量提供及时的数据支持。

3. 操作简便与自动化程度高

GPS 技术的操作相对简便,对操作人员的专业技能要求相对较低。在观测过程中,测量员的主要任务只是安装并开关仪器、量取仪器高、监控仪器的工作状态和采集环境的气象数据,而其他观测工作,如卫星的捕获、跟踪观测和记录等均由仪器自动完成。这种高度的自动化程度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减少了人为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例如,在一些大规模的建筑工程测量中,使用 GPS 技术可以快速完成大量的测量任务,大大缩短了测量周期。同时,由于减少了人工操作的环节,降低了因操作失误而导致的测量误差。

4. 提供多种信息

除了提供精确的位置信息外,GPS 技术还能够提供速度、时间、高度等多种信息。在建筑工程测量中,这些额外的信息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例如,在测量建筑物的沉降情况时,通过 GPS 技术获取的高度信息可以实时监测建筑物的沉降变化,为工程的安全评估提供依据。在运输建筑材料的过程中,利用 GPS 技术获取的速度信息可以合理安排运输车辆的行驶速度,提高运输效率,确保材料按时到达施工现场。

(二)GPS 技术的缺点

1. 信号遮挡问题

在城市峡谷、室内、隧道等环境中,GPS 信号可能会被建筑物、山体等遮挡,导致定位精度下降甚至无法定位。在城市中,高楼大厦林立,卫星信号容易被建筑物阻挡,使得 GPS接收机无法接收到足够的卫星信号,从而影响定位的准确性。在室内环境中,由于墙壁的遮挡,GPS 信号几乎无法穿透,导致室内定位无法实现。在隧道工程中,隧道内的封闭环境会完全屏蔽 GPS 信号,使得在隧道内的测量工作无法依赖 GPS 技术。

2. 多径效应

当卫星信号经过建筑物、水面等反射时,会产生多径信号。这些多径信号与直接到达接收机的信号相互干扰,可能会导致定位误差。在城市的街道上,卫星信号可能会被周围的建筑物多次反射,形成多径信号。接收机在接收到这些信号后,无法准确区分直接信号和反射信号,从而导致定位结果出现偏差。在水域附近的工程测量中,水面反射的卫星信号也会对定位精度产生影响。

3. 依赖卫星

GPS 系统完全依赖卫星,如果卫星出现故障或受到干扰,将影响其正常使用。卫星在太空中运行,可能会受到太空垃圾、太阳风暴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卫星出现故障。此外,一些人为的干扰,如电磁干扰等,也可能影响卫星信号的传输。一旦卫星系统出现问题,GPS 技术将无法正常工作,给工程测量带来极大的不便。

二、GPS 的工作原理

GPS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由空间部分、地面控制部分和用户设备部分三部分组成。空间部分由 24 颗工作卫星组成,位于距地表约 20200 公里的上空,均匀分布在 6 个轨道面上,每个轨道面 4 颗卫星,此外还有 4 颗有源备份卫星在轨运行。这些卫星不断地发射自身的星历参数和时间信息。地面控制部分由一个主控站、5 个全球监测站和 3 个地面控制站组成,负责监测卫星的轨道和状态,计算卫星的轨道参数,并将这些参数注入到卫星中。用户设备部分即 GPS 信号接收机,负责接收卫星信号,计算并显示接收机的位置、速度和时间等信息。GPS 定位原理主要基于卫星与接收机之间的信号传播时间测距法。接收机接收到卫星信号后,通过测量信号从卫星传播到接收机所需的时间,并乘以电磁波的传播速度(即光速),从而计算出卫星到接收机的距离。接收机通过同时接收多颗卫星(至少 4 颗)的信号,利用三角定位原理,计算出接收机在地球上的精确位置(经度、纬度和高度)。

三、城市建筑工程测量中GPS 技术的应用

(一)数据的采集和处理

在城市建筑工程测量中,利用GPS 技术进行数据采集和处理时,需遵循严格的操作流程。首先,在数据采集阶段,技术人员需确保 GPS 接收机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并选择合适的观测时段。观测时段的选择需根据 GPS 中的预报图表进行合理安排,以提高观测效果。在采集数据时,流动站可以接收来自基准站的数据信息,并能够采集 GPS 观测数据。数据处理过程通常由计算机软件完成,软件可以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检验,以保证精确和高品质的测定。例如,在处理数据时,可采用多模态数据融合的方法,除了 GPS 卫星信号外,还可以结合惯性导航、地面测站等传感器提供的数据,进一步提高定位的准确性,减少不同环境和天气条件对测量精度的影响。

(二)控制测量选点

控制测量选点是 GPS 技术在建筑工程测量中的重要环节。观测点选取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测绘结果的质量。在选择观测点时,对通视性没有太大的要求,主要是要保证灵活方便。但需注意,为防止电磁波的干扰,要尽量远离微波站、电视台、高压线等地方。遇到 20KV以上的高压输电线,要与其保持至少 50 米的距离,同时要与功率过大的无线发射电源保持200 米以上的距离。此外,测量选点的位置周围应当尽量保证开阔,防止其他建筑结构、设备等对其正常工作带来影响。技术人员可以提前对测量点进行实地考察,周边若有建筑高度角超过 15°,则应该对测量点位置进行挪动来规避干扰,为 GPS 测量的精确度做好前提保障工作。同时,要尽量避开有丰富树林遮蔽的区域,否则容易引发地表终端 GPS 信号接收度弱的情况。

(三)建立工程控制网

在城市建筑工程测量中,建立工程控制网是确保测量精度和工程顺利进行的关键步骤。采用 GPS 布设一般等级的控制网时,在每个测站上的观测时间一般在 1—2 小时,采用快速静态定位的方法,观测时间更短。观测、处理自动化采用 GPS 布设控制网,观测工程和数据处理过程均是高度自动化的。在建立工程控制网时,需根据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控制点的数量和位置。控制网一般选择在 12 点左右,需要 2 个平面控制点和 5 个高程控制点,一般选用 3 台接收机进行观测,以形成边连式的网形设置。通过 GPS 中的预报图表对控制网进行合理的布设,从而选择最佳的观测时段,提高观测的效果,对工程的作业进度能够进行合理的安排。

(四)GPS 技术在建筑施工放样中的运用

在建筑施工放样中,GPS 技术发挥着重要作用。施工单位在按照图纸规划进行开挖和打桩前,可以利用 GPS 技术展开工程测量与定位。相较于传统的全站仪测量,当勘测定位的目标出现位置变化时就需要重新调试设备,GPS 技术则不存在这种问题,整体应用的精度和便捷性都有更好地保障。GPS 技术可以更好地将模板建设、桩基施工等工序环节衔接在一起,对于一些坡度、高程差异较大的地区也有更好地适应能力。在放样过程中,测量人员只需按照相应的指示,将样点的位置依次输入仪器中,然后按照相应的提示进行操作,即可快速准确地完成放样工作,有效减少了施工过程中的麻烦,提高了施工效率。

(五)数据测量记录

在数据测量记录环节,技术人员需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在安装天线时,要保证天线朝向正北方向,不能出现太大的误差,防止测绘结果受到影响。通过 GPS 接收信号,经过数据处理后,得到所需的三维坐标数据,进而进行测绘。测绘完成后,需要对测绘数据进行记录。记录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自动记录到接收机的存储卡中,在需要使用时,可以随时进行查看;另一种是手动记录,记录人员要保持高度的责任心,保证记录数据的精准性。无论采用哪种记录方式,都要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为后续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提供可靠依据。

(六)测量数据的处理

测量数据的处理是 GPS 技术在建筑工程测量中的重要环节。在处理数据时,需对所测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判断,从而确定数据是否准确无误。对于不符合标准的数据,要及时删除,如果需要的话,需要对数据进行重新测量,保证所有数据的准确性。数据处理通常由专业的工作人员负责,他们会运用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对数据进行误差调整和修改。经过严格检查之后,才能将数据作为最后的参数,为建筑工程提供精准的数据以供分析和处理。例如,在处理高程数据时,由于 GPS 对高程的测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技术人员可以采用差分 GPS等技术进行处理,以提高高程测量的精度。

四、建筑工程测量中GPS 技术的优化改进

针对 GPS 技术在建筑工程测量中存在的问题,可采取以下优化改进措施。在技术层面,可采用跳频进制偏移载波调制(FrequencyHop-BOC,FH-BOC)广义低模糊抗干扰扩频调制方法,其具有较好的阻截能力、较强的抗窄带及多径干扰能力,能够很好地实现对宽频带的高阶扩频,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同时,针对多径干扰问题,采用传统延迟锁环,它可以对相关区域内的视线信号参数进行估计,并对多径干扰进行估计。在设备选择方面,管理人员应选择高效能、高质量的 GPS 设备,并增加其使用寿命,减少更换和维修的频率,从而降低总体成本。对于一些临时性或小型工程项目,可以考虑租赁 GPS 设备,以节省购买和维护的成本。此外,还可将 GPS 技术与北斗、伽利略等其他卫星导航系统融合,提供更精确、更可靠的定位服务。同时,与移动通信技术、物联网技术的结合也将拓展其应用范围。

五、结语

GPS 技术在建筑工程测量中具有显著的优势,如高精度、全天候、操作简便等,能够有效提高测量精度和效率,保障工程质量。然而,该技术也存在一些缺点,如信号遮挡、多径效应、依赖卫星等。在城市建筑工程测量中,GPS 技术在数据采集处理、控制测量选点、建立工程控制网、建筑施工放样、数据测量记录及处理等环节都得到了广泛应用。通过采取优化改进措施,如采用抗干扰技术、合理选择设备、融合多系统等,可以进一步提高 GPS 技术在建筑工程测量中的应用效果。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GPS 技术将在建筑工程测量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建筑工程的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数字测量技术在建筑工程测量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喻智. 北方建筑.2025(02)

[2]  论测绘测量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相关应用 [J]. 王浩江 . 全面腐蚀控制 .2025(01)

[3]  无人机测绘技术在建筑工程测量中的应用探析 [J]. 褚会鹃 ; 晁冲 . 中国高新科技 .2025(02)

作者简介:谢巴东1981 年1 月6 日,性别:男,汉,目前职称:工程师,大专,籍贯安徽省蒙城县,评审专业:工程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