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德育评价体系中:科任教师的角色与实践
汪宏艳
老河口职业技术学校 441800
德育评价对中职学生德育工作起着引导作用,是优化德育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促使学生自我反省的重要手段。新时代对人的素质要求日益提高,特别对人的道德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构建中职德育评价体系,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科任教师在中职德育评价体系中的缺位现象
在当今的中职教育环境中,科任教师在德育评价中存在明显的缺位现象。通常情况下,德育评价工作被认为主要是班主任的职责,科任教师往往较少参与其中。他们更多地关注学科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对学生的品德发展、行为规范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关注和评价相对不足。
这导致了在全面评估学生的德育表现时,缺乏来自不同学科视角的综合评价。由于科任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也有大量的互动和交流,他们对学生在不同学科情境中的态度、合作精神、诚信表现等方面有着直接的观察和了解。然而,由于其在德育评价中的缺位,这些宝贵的观察和评价未能被充分纳入到整体的德育评价体系中。
此外,这种缺位现象也使得德育评价不够全面和客观,无法准确反映学生在学校生活各个方面的真实品德状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二、科任教师在中职德育评价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科任教师在中职德育评价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对于提升中职德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提供多元视角。由于中职学生在不同学科的课堂上有不同的表现,科任教师能从各自学科的特点和要求出发,观察和评价学生的品德表现,为德育评价提供多元化、多维度的视角,使评价更全面、客观。
其次,增强评价的针对性。科任教师熟悉本学科的知识体系和教学要求,能针对学科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行为和态度,如在实验课中的严谨精神、在艺术课中的审美情趣等,对学生的品德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让德育评价更贴合实际情境。
再者,促进学科融合德育。他们能够将德育元素有机融入学科教学中,在评价学生学科成绩的同时,关注学生在学科学习中展现出的道德素养,如在数学课中的逻辑思维和诚实守信、在体育课中的团队合作和坚韧精神,实现知识传授与品德培养的协同发展。
然后,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科任教师的评价能够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不同学科环境中的品德优势和不足,从而激发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改进,增强学生自主进行品德修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最后,完善评价体系。众多科任教师的参与充实了中职德育评价的力量,使评价体系更加丰富和完善,有助于提高中职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为培养德技双馨的中职人才提供有力支持。
三、科任教师开展德育教育评价的实践探索
在教育的广袤领域中,德育教育始终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教师作为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在日常工作中通过巧妙运用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能够为德育教育评价注入强大动力和明确方向。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态度等进行持续性地评价,这是一种重过程的评价方式。评价结果可采用等级评定或评分等形式来体现。而终结性评价,是以考试成绩来评定学生学习能力与教学质量,是在一个学习阶段末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它评价的是学习内容中易于量化的方面。在中职德育考核评价中,要建立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性评价方式。
以历史学科为例,在形成性评价方面,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可随时进行观察和评估。比如,在讲述历史人物的品德事迹时,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观察学生们的观点表达和思维深度。某位学生能够深刻剖析历史人物的道德抉择,并从中汲取积极的品质,教师便可以将此作为该学生在道德认知发展方面的一个积极信号,给予及时的肯定和引导。在小组合作探究历史事件中,有的学生积极承担任务,展现出强烈的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这同样是形成性评价的重要素材。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当场对这些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口头表扬和鼓励,让他们意识到自身良好品德行为的价值。
而终结性评价则体现在阶段性的总结和反馈上。例如,在一个学期结束时,教师综合回顾学生在历史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整体德育表现。对于那些始终能够以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来分析问题、对待学习的学生,给予高度的评价和认可,将其树立为班级的榜样。或者当组织历史主题的活动后,对学生在活动中的综合表现进行全面评估,那些在活动中展现出尊重历史、关爱他人、积极进取等优秀品德的学生,在终结性评价中得到彰显和肯定。
又如,在一次历史情景剧表演活动中,有的学生不仅认真准备自己的角色,还积极帮助其他同学完善表演,这种乐于助人的精神在终结性评价中被重点提及。同时,对于那些在活动中表现出不恰当行为或态度的学生,教师也会明确指出,以便他们在后续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有针对性地改进。
通过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教师能够构建起一个全面、动态且具有延续性的德育教育评价体系。这不仅有助于教师更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德育发展脉络,为个性化的教育策略制定提供依据,也能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成长轨迹和进步空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以严谨、公正、客观的态度对待每一次评价,确保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从而真正实现以评价促进德育教育发展的目标。
总之,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对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的灵活运用,是推动德育教育评价不断深化和完善的关键举措,为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和健全人格的学生奠定了坚实基础。
综上所述,中职德育评价体系的完善离不开科任教师的积极参与和有效实践。科任教师不应再处于缺位状态,而应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通过将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积极参与并优化德育评价工作,为中职学生的品德发展创造更有利的环境。相信随着对这一问题的持续关注和改进,中职德育工作将取得更显著的成效,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高素质职业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积极的力量。未来,我们期待看到中职德育评价体系更加完善,科任教师与班主任携手共进,共同为学生的美好未来奠定坚实的道德基石。
参考文献:
[1] 王荣生 . 德育评价:理念与实践[M].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8.
[2] 李岩 . 中职教育中德育工作的创新与实践 [J]. 职业教育研究 ,2022(05): 78-82.
[3] 张晓明 . 学科融合视域下的德育渗透策略 [J]. 教学与管理 ,2021(21): 112-115.
[4] 赵晓华 . 形成性评价在中职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D]. 河北师范大学 , 2019.
[5] 刘芳 . 中职学校德育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J]. 现代职业教育 , 2023(12): 188-190.
[6] 陈宏. 新时代中职德育工作的困境与对策[J]. 教育观察, 2022,11(32): 128-131.
[7] 林晓 . 中职学生德育评价体系的优化策略 [J]. 教师教育论坛 ,2021, 34(08): 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