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信息技术的农村中职电商专业核心素养评价体系设计

作者

郑作全

汕头市潮南区职业技术学校 广东汕头 515141

中图分类号:F24

   

农村中职学校在发展中面临社会认可度低、师资队伍实力偏弱、评价方式传统等问题。传统评价模式依赖教师评价,将理论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优劣好坏的核心指标,缺乏其他主体的参与,评价结果客观性、公正性、权威性不足。笔者认为,优秀的教学评价体系应具备明确的评价目标、多元的评价主体、全面的评价内容、多样的评价方法、科学的评价标准与及时的评价反馈。笔者结合农村中职高校电商专业发展特点,重塑核心素养评价框架。

1 基于信息技术的农村中职电商专业职业核心素养评价设计方法

1.1 理论框架搭建:嵌入多维理论支撑

第一,引入职业教育前沿理论。教师可引入主义学习理论,聚焦“情境认知”与“做中学”,将“项目驱动评价体系”与“认知学徒制”结合,论述如何通过真实电商任务让学生在实践共同体中构建职业能力,凸显该评价模式的创新性与可行性。

第二,衔接国家战略话语。教师可结合《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分析农村中职电商教育在数字技术与乡村产业融合中的定位,培养懂农业、爱农村、愿意用数字技术服务乡村的复合型人才。

第三,融合新质生产力理论。教师可基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是新质生产力牛鼻子”的论述理念,论证信息技术如何通过重构评价体系,促使农村中职学生从“传统技能执行者”转为“数字技术应用创新者”,助力农村经济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1.2 评价内容设计:明确核心评价指标

相关人员应综合考量课程目标、教师能力、学生发展及教学过程等多个维度,结合教育理论与实践经验,确定核心指标,搭建科学完善、层次分明、多元系统的教学评价体系。笔者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围绕中职学校的发展特点,设计了“素养导向 + 项目驱动 + 科技赋能”的评价体系。该体系聚焦项目驱动,结合实际工作需求与职业发展需求,通过项目任务的实施情况评价学生综合能力,将传统评价模式中看不见、摸不到的过程性评价转化为直观可视的数据。

1.2.1 专业知识技能维度

专业知识技能是核心素养最基本的体现,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能力。在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的新时代背景下,农村中职电商专业学生应突破传统技能边界,紧跟时代发展,形成“数字技术 + 产业场景+ 乡村特色”的三维能力架构。笔者将专业知识技能维度划分为电商运营、数据分析、直播营销、视觉设计等核心指标(如表1)。

表1 专业知识技能评价指标表

电商运营能力以店铺开设与装修、商品上架与管理、营销推广策略制定与执行等方面的技能为主。学生应基于全渠道电商平台,熟练掌握从店铺开设、装修设计到商品上架、库存管理的全流程运营技能。重点强化智能工具应用能力,如利用 AI 设计工具完成店铺视觉优化,使用数据分析工具完成竞品分析与市场趋势预判,完成广告的精准投放,提高店铺流量与转化率,助力店铺更好发展。

直播营销能力聚焦学生使用直播设备的能力,如正确调试与运用摄像机、麦克风、灯光等设备,确保直播画面清晰、声音流畅;依据产品特性、目标受众喜好,策划富有吸引力的直播脚本;灵活把控直播节奏,使用出色的直播话术激发观众购买欲,提升直播效果。

数据分析方面,重点培养学生的全链路能力,包括数据采集、数据清洗、数据分析、数据决策等。例如,正确使用Python 爬虫技术或第三方数据采集工具获取运营数据;运用Excel 高级函数工具进行数据可视化分析;基于用户画像理论完成目标客户群体细分;制定数据驱动的营销策略,通过机器学习算法优化广告投放效果。

视觉设计方面,一方面,学生应对图形图像处理软件有所了解 能使用软件对商品图片进行正确美化与处理(裁剪、调色、添加特效等),使商品图片更具吸引力, 品在电商平台上的展示效果。另一方面,应了解电商页面设计的基本原则,确保店铺首页、商品详情 美观、布局合理,色彩字体选择搭配协调舒适。

1.2.2 职业品格修养维度

针对农村中职学生的特殊性,构建“职业道德 - 职业精神 - 社会责任感”的递进式培养体系,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与人文素质,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笔者将该维度划分为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团队精神、乡土情怀四方面。

职业道德即培养学生诚实守信、保守商业机密、遵守行业规范的意识。在电商交易中,不进行虚假宣传、不售卖假冒伪劣商品,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法律层面熟知《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虚假宣传、刷单炒信等行为的法律后果。商业伦理方面,培养数据隐私保护意识。

职业态度方面,学生应对工作持有热情饱满的态度,能与客户快速建立良好关系,及时、准确回复客户想知道的信息,快速处理客户投诉。笔者在本文引入 CRM 客 关系管理理论,建立涵盖售前咨询解答、售中订单处理、售后问题解决的全生命周期服 售法,从背景问题、难点问题、暗示问题、需求效益关联性等方面入手,增强客户 购 买欲望。 环节, 关注电商平台交易规则,掌握订单拆分、合并、改价等操作,正确管理订单进度。售后环节,建立客户投诉处理标准作业程序,快速响应客户咨询,妥善处理退换货等售后事宜。

团队精神即全局观念的培养与互助氛围的营造。电商业务涉及多个环节,需要不同岗位的人员协同合作。学生应学会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优势,细心、耐心倾听他人意见,共同完成项目任务。

乡土情怀以家乡特色和成就为荣,培养学生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学生应愿意为乡村的进步贡献力量,积极关注乡村发展需求,能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主动挖掘乡村特色产品背后的文化故事,进而带动乡村发展进步。

1.2.3 核心发展能力维度

核心素养是新课改教学模式下的核心词汇,教师应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能力与社会适应力。本文聚焦数字经济时代的职业发展需求,将发展能力维度划分为数字技能、创新思维、生态适应等指标。

数字技能是个体在数字化环境中有效利用技术工具获取、处理、创造信息,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是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帮助学生面对新颖问题时,不拘泥于常规,迅速找到突破口,实现“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生态适应能力是适应自然环境、社会发展变化的能力。数字化时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市场、政策随时可能出现变化,强大的生态适应能力能化危机为机遇,帮助学生更好地抓住机遇。

2 基于信息技术的农村中职电商专业职业核心素养评价实施路径

2.1 项目导入

项目导入环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学生实际情况,选择具有代表性和挑战性的电商项目,完成项目背景、目标、任务要求介绍与项目团队组建。例如,在“农村特色水果电商销售推广”项目中,介绍当地农产品特色、市场需求以及项目预期达到的销售目标,让学生对项目有较为清晰、全面地了解。随后合理分工,设置运营、美工、客服、物流等不同职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自由组建团队。

2.2 任务分解

任务分解阶段主要是制定项目计划。团队成员经过讨论将项目任务分解为具体的子任务,制定详细的计划流程,明确每个子任务的完成时间、责任人以及预期成果,为项目保驾护航。以“农村特色水果电商销售”项目为例,可将主任务分解为市场调研、店铺搭建、产品拍摄、详情页制作、营销推广、客户服务等子任务。信息技术在前两个环节主要发挥辅助支撑作用,用于增强导入环节知识点讲解内容的直观性,并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助力项目顺利开展 [4]。

2.3 小组实施

小组实施阶段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团队成员使用多种手段,各司其职,协同合作,完成对应任务。信息技术在该环节主要用于提高学生执行效率,减少重复工作。例如,负责市场调研的同学使用 Excel 软件,设计线上调查问卷,收集消费者对于水果的偏好、购买习惯等数据;运用数据分析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深入剖析,挖掘潜在市场需求。再比如,负责海报设计的同学运用 Photoshop 软件,设计宣传海报,融入具有农村特色的元素,营造独特购物氛围。

2.4 过程监控

信息技术在该环节是确保行进方向不出现偏差的“指南针”。从教师角度来看,其能帮助教师实时跟踪各小组任务进度。得益于信息技术全天候、全时段的监督功能,教师可随时随地查看学生上传的阶段性成果,如市场调研报告完成情况、店铺搭建进度、产品拍摄效果、电商平台操作时长、钉钉日志打卡情况、石墨文档协作记录,帮助教师获得更多过程性评价数据,评估学生的投入程度与团队协作状况。此外,一旦教师发现某个小组进度滞后或出现问题,教师可借助平台的自动提醒功能,引导学生及时、准确调整策略。从学生角度来看,借助即时通信软件,保持密切沟通,分享经验想法,可及时解决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确保项目稳步推进,避免问题扩大化。

2.5 评价反思

课后评价反思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准确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还可帮助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策略,从而为后续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灵活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能极大缓解教师的工作压力,并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传统评价模式中依靠肉眼无法观察到的教学规律。

评价环节是对学生项目成果及职业核心素养发展的全面考量。评价内容应不局限于传统单一成绩评定,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综合评估学生在项目中展现出的职业素养,如责任心、团队合作精神、创新思维等。评价方式借助信息技术,收集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客户反馈等多方面数据,将店铺浏览量、产品销售量、客户满意度等子任务的预期成果与实际成果数据量化,整合成详细的评价报告。

反思环节学生根据评价建议,反思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问题,调整运营策略,优化项目成果。教师根据评价报告,给出具体改进建议,为学生指明后续发展方向[5]。

综上所述,电子商务专业作为数字 发展 其核心支撑在于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在此背景下,无论是 术认知与应用能力。从教育生态视角看,信息技术通过重构教 职业素养培养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建构”的转变,是学 实效性角度来看,借助在线课程、教学管理平台等信息技术工具, 的潜藏规律,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实现个性化发展,减少教师教学压力,使评价更客观、准确

参考文献:

[1] 赵振君 . 乡村振兴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案例教学研究——以农村电商课程为例 [J]. 西昌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4,36(02):122-128.

[2] 徐平平 , 黄双凤 , 杜旭忠 , 等 . 基于农村电商人才需求的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计——以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J]. 现代商贸工业 ,2022,43(03):51-53.

[3] 刘彭娟 , 詹佶 . 池州市农村电子商务创新创业人才的高职教育培养模式研究——以池州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为例 [J]. 山西农经 ,2021(23):82-84.

[4] 黄燕 , 黄黎 . 校企深度合作共育农村创新创业电商人才的路径研究——以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电子商务专业建设为例 [J]. 商讯 ,2021(09):1-2.

[5] 莫桂贤 , 吴杰 . 基于学习通的电子商务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的研究与实践——以《网店运营》课程为例 [J]. 计算机产品与流通 ,2020(07):196.

作者简介:郑作全(1973.08-),男,汉族,人,本科,中职讲师,研究方向:中职教育教学课题名称:2024 年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发展中心职业研究项目“基于职业核心素养的农村中职电子商务专业“三位四维五融合”教育评价改革探究”项目编号:GDZZJF2024B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