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佑孩童》中布莱德的创伤研究
彭宇 于程
湖南科技学院 外国语学院
创伤理论是 0 世纪末兴起的重要学术范式,已深度渗透到文学研究领域。该理论框架下的文学创作,往往来自于作家切身经历的的心理刺激和精神创伤。《天佑孩童》是莫里森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 90 后黑人女孩布莱德的创伤经历。通过布莱德的创伤进行分析,可以为读者鉴赏该小说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1. 布莱德的创伤来源
在莫里森的《天佑孩童》中,女主人公布莱德童年和成年经历了一系列的创伤,她因自身黑色肤色的原因童年时期遭受了父母、同学的厌恶,成年后她又为此遭受了爱人的抛弃。
1.1 父母的嫌弃
在《天佑孩童》中,布莱德从出生起就因黑皮肤受到亲生父母的嫌弃,而且根深蒂固的自我肤色歧视观念严重扭曲了他们的心智,让他们厌恶自己的直系亲属。
一方面,由于父母都是浅色皮肤,而布莱德深黑色的皮肤让她父亲路易斯怀疑她不是自己的女儿。路易斯甚至不能忍受自己爱一个皮肤如布莱德一样黑的女儿,父亲的抛弃深深伤害了布莱德,造成了小布莱德童年精神上的空虛。对布莱德来说,她从来不知道什么是父爱,这给她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创伤。
另一方面,布莱德的母亲(甜心)在产房第一次见到布莱德的深黑色的皮肤时,她感到局促不安,甚至还出现过扼杀布莱德的冲动。母亲对布莱德的厌恶和冷漠态度,这也给她造成了极大的创伤。
童年时期的布莱德,深受父母的嫌弃。她被父亲抛弃从来没有感受到过父爱,母亲给她的也只有冷漠和疏远。父母的嫌弃给布莱德小小的心灵带来了极大的创伤,导致给她产生了严重的自卑心理。
1.2 爱人的离弃
成年后的布莱德成为了一个职业女性。在与布克成为恋人后,布克总是能给她关心和安全感,布克就是她的真爱。在这段关系中,她感受到了布克对她的信任,并主动向他分享自己童年所遭受的一些创伤。
然而布莱德没有意识到这段关系的不平等性。尽管布克一直很耐心地倾听布莱德的故事,却很少向布莱德倾诉自己的故事,布莱德对布克的过去几乎没任何了解。
布莱德为了获得母亲的关注,在法庭上作了伪证,然而却正是她的伪证,导致了无辜的白人老师锒铛入狱。得知这个事情之后,布克认为某种程度上说她的行为的就是犯罪,从而选择与布莱德分手。布莱德不能接受这样的现实,这样的结局给她带来了极大的创伤。
1.3 同学的排斥
布莱德不仅在家中被家人嫌弃,在学校中更是被同学们欺负,她的黑皮肤是同学们排斥她的原因,并常常嘲笑和辱骂她,但久而久之,她习惯了不反抗和保持沉默,她的同学还给她取了各种具有侮辱性的绰号。而布莱德没有将此告诉老师,因为在老师眼里,布克的肤色就是一切不平等的根源,当时美国社会文化的“黑为丑”甚至是“黑为耻”的观念深入人心。同学们的排斥和老师的漠视,让布莱德内心产生了严重的自卑。肤色歧视在教育上的体现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布莱德的创伤。
2. 布莱德的创伤表现
布莱德自小生活在一个没有温暖和安全感的家庭环境中,也没有学会与外界建立起良好的联系,面对别人的欺辱咒骂,也不知道该向谁寻求帮助来保护自己。布莱德在童年和成年时期经历的一系列创伤性事件导致自我保护系统被摧毁,她在身体和心理上表现出不同的创伤症状。
2.1 身体的创伤
布莱德的成长过程中,黑色肤色之痛是布莱德童年创伤的根源,而母亲“甜心”的爱让她学会了唯一的生存之道——顺从,她努力成为符合母亲意志的乖巧孩子形象,这使她失去了自我意识和判断能力,因为极度渴望母亲的关注,在法庭上她指证了女教师索菲亚猥亵儿童,导致索菲亚无辜入狱。
当得知白人女教师索菲亚出狱之后,心怀愧疚的布莱德前去探望索菲亚,并给予她一些补偿,希望得到对方的原谅,但没想到的是却遭到了对方的毒打。并且在索菲亚打她的时候,布莱德没有做出任何的反抗行为,这表明她内心的恐惧和绝望从未减弱。
布莱德和布克分手之后,她惊讶的发现自己身体发生了一系列奇怪的变化。而当她最后冲出自己内心的创伤决定踏上寻找布克的旅途时,她在路程中还遭遇到了车祸,等她醒过来时,发现自己卡在了车里,动弹不得。
这一系列的创伤事件让布莱德旧伤未愈,再添新伤,身体上遭受的疼痛感使她好像又变回了没人爱的小黑女孩,这加深了布莱德内心的恐惧和绝望。
2.2 心理的创伤
心理创伤是布莱德的主要创伤,在《天佑孩童》中布莱德从小渴望得到母亲的疼爱,于是她在法庭上指证了无辜的白人女教师索菲亚猥亵儿童罪。事后,她确实得到了来自母亲的温暖,但这短暂的幸福却是她用诬陷女教师入狱换来的,这是她成长前进路上无法摆脱的枷锁。
在学校里,布莱德也一直遭受同学的欺负,同学们而布莱德因为害怕被开除,并没有告诉老师,而是选择了默默忍受。她太弱小了,找不到任何反击的办法,只能逃离所有的侮辱行为,而面对同学的侮辱和嘲讽,布莱德每次显得十分手足无措,这加深了她内心的自卑感。
成年后她遇到了真爱布克,但尽管她如此地爱着布克,她也始终没有勇气说明当年自己为了得到母亲的关怀而去作伪证诬告了白人女教师索菲亚猥亵儿童罪的事。所以当她与布克聊起自己想要去看望刚出狱的“性侵犯”时,布克勃然大怒,并对布莱德提出了分手,这让布莱德还没有完全愈合的创伤变得越加严重。
布莱德的创伤表现主要是在其身体和心理上,而她的心理上创伤的表现更是尤为明显,因为遭受过母亲“甜心”的训导,她的产生了严重的自卑和顺从心理,自卑心理表现在她对自己的极度不自信;顺从心理则表现在她学会了遇见任何不公平的事情都不反抗、不辩解。这导致她在成长过程中逐渐产生了心理自我认同感危机。
3. 布莱德的创伤可复原性原因
创伤通常分为“可复原性创伤”和“不可复原性创伤”,布莱德创伤可复原性的原因可以从安全感的建立、正视创伤事件以及找寻自我身份来进行分析。
3.1 安全感的建立
在经历了种族歧视和性暴力的创伤后,布菜德努力从创伤中恢复过来。复原的第一步是确保受害者的安全,这一步比其他任何一步都重要,如果安全没有得到充分保障,那么其他任何治疗工作都不可能得到成功。
为了摆脱创伤,布莱德为自己建立了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长大后,她搬出了家,自己租了一套公寓。她不想一直呆在那间经历了母亲的冷漠、目睹了房东性侵男童的房子里生活,她的大部分创伤都发生在那,那里的任何东西都能让她随时想起那些创伤事件,使她感到沮丧,所以一个新的生活空间就像一个安全的庇护所,可以让布莱德重新开始她的生活。
随着文化的转向,黑皮肤逐渐流行起来,并且布莱德在化妆品公司得到了份一流的工作,通过不懈努力,她事业发展的也很好 , 并建立起了自己的品牌,事业的成功给布莱德捉供了体面的物质生活,让她获得了尊严和安全感。
最重要的是,她得到了朋友的很多支持,每次布莱德遇到麻烦时,她唯一真正的朋友布鲁克琳都会帮助她。在某种程度上,朋友的关心使布莱德的内心世界慢慢建立起了安全感。
总而言之,为了建立安全感,布莱德积极改变自己的生活空间,努力找一份有保障的工作,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最重要的是朋友的支持和关心,给了她极大的精神安全感。
3.2 正视创伤事件
重述创伤故事的治疗方法非常强大,它可以帮助受创伤的人重建过去和改善现在。在《天佑孩童》中,成年后的布莱德终于找到了她忠实的听众布克。她向布克讲述了她童年的创伤,使她内心得到了极大的解脱。于是,她接受了创伤的过去,重新获得了对生活的希望。
布克也讲述了他童年的创伤——他最爱的哥哥惨死于性犯罪者之手。在相互了解了对方的秘密之后,他们彼此理解,关系也像以前一样好,布莱德也与过去的创伤经历和解,感到重获新生。
因此,创伤必须被重述,才能不被重复。重述对于创伤者的康复至关重要。在布菜德和布克分享了各自的创伤经历后,他们一起面对悲伤、互相安慰,帮助他们摆脱了创伤记忆的阴影。
3.3 找寻自我身份
在《天佑孩童》结局中,布莱德有意识地控制着自己对创伤经历的重新体验,她是幸运的,在她长大成年后,黑皮肤流行了起来,布莱德也抓住了机会并鼓起勇气克服创伤,找寻自我的新身份,她与他人重新建立了联系,并再次找到了归属感,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
成年后,布莱德积极地改变了她的生活,在设计师的帮助下,她的形象发生了变化。无论走到哪里,她都昂首阔步、自信满满,还成为焦点。在男友离开之后,虽然她有过短暂的伤心难过,但最后她决定走出创伤的阴影,去寻找布克。经过长途跋涉,布菜德终于找到了他并消除了误会,再次找到了彼此的归属感和信任感。从那时起,他们俩已经不再是深陷创伤过去的自己,而是真正的摆脱创伤拥有全新的自己。
综上所述,通过创伤修复,布莱德在生活中更加主动,她不再像以前那样生活在黑色皮肤的自卑里而是不断积极发展自我,重建自尊并且努力与身边的人建立起了联系,成功找到自己的新身份,开始了新的生活。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运用创伤理论观点,深入分析《天佑孩童》中主人公布莱德所遭受的心理创伤事件的原因,症状以及创伤可复原性的原因。文章以当时美国的“白即美,黑即丑”社会文化为背景,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了作为黑皮肤小女孩布莱德成长的创伤之路。作者借此文章让读者更深层次地了解创伤,引发读者对创伤人群的关注,告诫正在遭受创伤的人群,要学会尊重自己,信任自己才会有摆脱创伤的可能性,也为受创者从创伤中恢复提供一些可行途径。
参考文献:
[1] 周权 . 莫里森新作《上帝救助孩子》中深黑色黑人女性的主体建构 [J]. 外国语文研究 ,2017,3(06):32-39.
[2] 李钰 , 张琪 . 莫里森《上帝救救孩子》中的叙事判断 [J]. 常州工学院学报 ( 社科版 ),2022,40(01):55-59.
[3]庞好农,卢肖乔.论托尼·莫里森《天佑孩童》的叙事特色[J].外国语文,2021,37(04):34-40.
[4] 金美兰 , 褚慧英 . 莫里森小说《孩子的愤怒》的身体叙事 [J].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1,43(01):64-68.
[5] 钱翠兰 , 胡其林 .《上帝拯救孩子》女主人公主体性的迷失与重建 [J]. 阜阳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20(04):85-90.
[6] 王卓 .《上帝帮助孩子》中的肤色隐喻与美国后种族时代神话 [J]. 当代外国文学 ,2020,41(03):105-116
本文系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莫里森小说在中国的传播研究”(项目编号21YBA197)研究成果。